首页 > 互联网 > 一个蔬菜电商从业者,在消费升级时代,对当前蔬菜提高品质的思考

一个蔬菜电商从业者,在消费升级时代,对当前蔬菜提高品质的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开发,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总产量逐年增加。因此,蔬菜产地价格经常处于较低水平,个别蔬菜品种,全国种植面积过大后,出现菜贱伤农,毁坏大棚放弃蔬菜种植时有发生。当这个蔬菜品种连续价格跌入低谷后,价格开始反弹,菜农又开始一窝蜂种植,直到这种蔬菜价格一路走高再次又跌入低谷,这种过山车价格走势,年年出现。

蔬菜电商创业中的思考

从2014年开始,回村歇歇在蔬菜电商领域创业,三天两头,不是泡在蔬菜产地跟菜农田间地头面对面交谈,就是在蔬菜批发市场调研跟菜贩子商讨,再有就是直接搬运蔬菜到市内小区做推广宣传。为“蔬菜从产地到餐桌”这个梦想,创业5年以失败告终。

也因此,回村歇歇对现今冀鲁豫交界一带菜农的蔬菜种植理念与追求有了切肤之痛。


每每从市里到蔬菜种植区,把在市内小区内跟市民面对面蔬菜推广时,获得的信息,在菜农田间地头,在市场上某种蔬菜滞销后,菜农无奈的目光中,不厌其烦地为菜农讲解,提出,在消费升级的今天的大环境下,咱们菜农的蔬菜也要“消费升级”,就是要生产优质蔬菜,而不要总追求产量;要以高价获得蔬菜种植的增收,而不是靠蔬菜单产来增收。

可让传统的菜农,从追求蔬菜种植产量,转变为追求蔬菜种植质量,一个人的宣传推广力量是何其的微乎其微?

2020年这个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宅在家里不能出门。今天,回村歇歇就把个人对影响菜农蔬菜消费升级,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几个重要细节写成文本,浅谈一下,供各位菜农和三农人商榷。

在消费升级的今天,生产出优质蔬菜的几个条件

蔬菜这种特殊产品,但不管再怎么折腾,消费市场对蔬菜俏销永远离不开“安全”“新鲜”“品相好”,这三个关键词。下面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浅谈一下:

第一、安全

蔬菜安全,消费者才能放心采购,没有安全感的蔬菜,再怎么新鲜、品相好的蔬菜也没有市场。

现在市场上的蔬菜基本上都是无公害种植生产,也就是说是安全的。

为什么?

因为,当下的蔬菜安全,并不像某些专家忽悠的那样“谈化肥变色”“谈农药变色”。当代社会上生活的人们已经没有文盲了,并且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在众多嘈杂的信息中,用思辨的逻辑来看待那些伪科学,骗人的谣传信息。


现代农业生产是离不开化肥和农药和激素的,只有回归到科技落后的解放前,因为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才导致食品短缺,食材质量差营养差,最终因为食材的质量差,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当代的发达的西医西药。

也不知道,是哪位没有远见的翻译家,把化学制剂生产的肥料翻译成“化肥”?如果翻译成“肥田剂”呢?如果把农药翻译成“杀害虫剂”呢?当代这些妖魔化农药化肥的歪嘴和尚还怎么玩弄“化学”这个词呢?

绕这么几段话,就一个中心思想:菜农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合理使用农药,在各类蔬菜使用农药化肥后的安全间隔期采收售卖,就是安全放心蔬菜

就拿农药来说吧!像以前用于拌种的3911、呋喃丹;用于杀虫的1605、甲胺磷等剧毒高毒农药早就被禁止生产使用了。这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研制出了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品类后,淘汰了从前的高残留农药。相信未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在农业生产中还会淘汰当前用的农药品类。

上述这段浅谈,你要是讲科学唯逻辑思维的人,就会相信当下无公害蔬菜生产学说是可行的、是可靠的、是安全的、是放心的。那些推广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所谓的“有机蔬菜生产”,纯粹是利用你对健康的诉求心理,要从你钱包里多“偷盗”你几块钱的不成立的假学说


第二、新鲜

蔬菜新鲜就要运输搬运距离短,例如从海南岛运到哈尔滨的蔬菜,这种南菜北运,因为长途跋涉,再怎么新设施,蔬菜到消费者手中也不会新鲜了。反之,从北方运到南方热带,也是同理。

所以,食用新鲜蔬菜,在目前空运成本高昂的时代,要想食用新鲜蔬菜,只有使用当地菜农生产的,蔬菜产地距离城市100里地左右,蔬菜才能从采收到消费者餐桌上当日到达。

第三、品相好

1.菜农生产的蔬菜要想品相好,必须土壤肥沃,不被虫害,不受病害;还要加上适宜种植季节、农业设施,加上优质的种苗。

2.采摘及时,不早不晚,运输包装材料和容器合适,不被摩擦震动。

3.这第3是最重要的:菜农不要被种苗商为多卖出几棵种苗忽悠,要适度稀植,不要密植;当然,某种蔬菜的种植密度是因品种决定的

但回村歇歇在蔬菜种植基地长时间实地调查后发现,在冀鲁豫交界蔬菜种植区,菜农播种的所有蔬菜都密度过大,导致蔬菜收获时,因种植密度太密,收获的蔬菜大小不匀,畸形多。

像结球甘蓝,花菜这样的管理简单的蔬菜,都不能一次采收完,都要在菜田择优采收,先后分三次才能采收完成,而是一次比一次采收包菜花菜品相差,还有随着生长期延迟,包菜老化,花菜老化开花。导致因品相品质差,卖不上价钱。


如果合理稀植,能一次采收完,这样种植的蔬菜品相好品质好,材质地嫩。

再例如茄果类:以西红柿为例,一般来说,育苗商向菜农推荐亩密度3000~3500株。这样的密度,在田间密不透风,而菜农仍然要每株西红柿,打叉,朝架杆上捆绑,授粉,打顶,劳动成本增加了,每株西红柿上每穗那还顾上梳果?

也因此,菜农在市场上批发西红柿,都需要摆个“面儿”,就是一车西红柿上面几层装的是品相好看的,下面都是个小的畸形的西红柿。但是上过两次当的菜贩子很快就会明白,再收西红柿时,都会翻到底下,按照底下的西红柿给个价钱。

假如一车西红柿,上面的品相好的价格每斤值2元,下面品相差的就是1元不到。这样的西红柿怎么能卖上高价钱?其实这是把品相好的西红柿当次品卖了。

因此,我向菜农建议把西红柿密度降低到2000株左右,宁可1800株。这样因为亩密度降低了接近一半,地里通风透光了,干活节省了时间,把节省的时间用在梳果优果上,是不是西红柿品相就好了?

还有一点,同样有效的土地面积中还是那么多肥力,少长了西红柿秧子,这些肥力会跑到哪儿?菜农自己想想。还节约了购买西红柿的苗钱。

这样稀植后,西红柿总产可能低了,但品相好了,卖的价格高了,只能多卖钱多收入,不会少收入。

在各方面条件具备下,菜农本着“宁稀勿密”这样的蔬菜生产种植思想,才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符合了蔬菜种植的消费升级。


总结:

在手机成为新农具的今天,菜农们要自觉加强学习,空闲中打开手机,学习研究农经农技的同时,更要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前沿科学技术,了解市场。要敢于创新,敢于摒弃固有的追求产量的传统老观念,在农产品优质提高上,下足功夫。

记住,同样2斤优质的西红柿、2斤优质的西葫芦、茄子,肯定比3斤品质差的,卖钱要多,还省工省力。这样的道理,相信咱们每天到市场上批发自家蔬菜的菜农们都有共识吧!

以上,是回村歇歇个人总结分享,欢迎各位菜农和三农人来留言讨论一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1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