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互联网大佬布局农业,不约而同!京东和阿里巴巴有什么不一样?

互联网大佬布局农业,不约而同!京东和阿里巴巴有什么不一样?

互联网大佬们跨界布局农业,响应乡村振兴的政策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农业发展,既容易获得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又能瞄准万亿级农业消费市场的前景,为平台带来巨大的新增流量和数据。这股潮流一时方兴未艾,从2009年丁磊宣布进军养猪业以互联网科技改变传统养殖业开始,到了马云、刘强东这两个头部平台的大佬身上,更是以一套组合拳的打法,全产业链的布局,让人印象深刻。

同样是头部顶尖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同样的跨界从电商做到农业,同样是做到线上和线下并进:阿里巴巴有盒马鲜生,京东有7Fresh;阿里巴巴有未来农场和盒马村,京东有京东农场;阿里巴巴有用于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领域的ET农业大脑智慧养殖,京东就推出智能养殖解决方案,开始人工智能养猪。就连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口号和计划:阿里巴巴有“村淘”计划、“亩产一千美金”、“千县万村”计划,京东有“3F战略”计划、ABC计划,都让人看出来有大同小异的味道。

人们不禁要问:京东和阿里巴巴有什么不一样?

阿里巴巴更轻,京东更重。马云在前面探路,刘强东相机跟进,再加进自己的特色。马云出身城市,很少直接“下地干活”。出身农村的刘强东则是被有人称为“IT大佬中最具乡土气息的企业家”,“撸起袖子”直接上。他较早就选择直接进军农业,直接参与、甚至投资切入到了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生产领域:养鸡养鸭养牛,还做了重资产的田园综合体和一万多平米的京东植物工厂......

让我们尝试梳理一下,从阿里巴巴到京东布局农业、推进产业改造升级的思路。

1、瞄准农业和农民增收的痛点问题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和众多平台的摇旗呐喊、重金投入下,包括生鲜电商、高科技农业、数字农业在内的新农业可谓热火朝天、喧嚣得很。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大家发现,农业的痛点问题越来越突出。做农业,不让农民赚钱不行,不解决流通和损耗问题不行,产品种不好不行。具体来说,这些痛点体现在:

第一个是在土地上种什么更有价值?这个问题普通农民很难回答:他们要么是传承多年来习惯,要么是根据收购商们的需求,虽然每天对土地深耕细作,却往往因与市场脱轨产销不对路而导致滞销。要想换产品?难!因为农产品往往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以上的种植期,试错成本很高。

在市场问题上,农业是否可以像制造业一样,根据市场需求弹性决定生产什么,快速调整方向,选品、设计、研发、制造?电商消费大数据,赋予了这种可能。

第二个是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的科技化、机械化还不够高,生产过程粗放,资源损耗大,浪费大。

第三个是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近年来一直是农业从业者和消费者最关注的议题。

第四个是农产品需要提升价格和附加值。农产品缺乏品牌,附加值低,卖不起价是普遍现实。

第五个是流通环节过多,损耗太大。农产品区别于工业品的最大特征是鲜活性,易损、易腐。即使粮食这样的耐藏型农产品,储藏环节的损失也在8%至10%,更不要说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通常在20-30%。据说前几年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为3%、甚至更低,相差十倍之多。

京东、阿里等各大平台的方向,也越来越聚焦这几大方面。

2、互联网大佬布局农业的3个思路

业内人士分析,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布局农业,在农产品的生产、营销和产供销一体化上,有3个思路,值得思考:

思路一、既把农产品卖出去,又帮助农产品建立溢价。

阿里和京东都有线上的巨大流量,近年来兴起的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都被玩得风生水起。线下也有零售渠道如盒马鲜生和7Fresh等。卖产品不是问题。

尤其是阿里,2019年,阿里全平台农产品上行突破2000亿元,淘宝天猫稳居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第一平台。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上,2018年,天猫、淘宝共占据75%的市场份额,是其他受调查电商平台总和的三倍。《报告》评价:无论从农产品的网络零售额还是销售量来看,天猫、淘宝平台依然是县域农产品线上销售的主渠道,其他电商平台在短时间内难以赶超。

但是,光把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还不够,因为对农民来说,土地产量有限,一个种植季往往只能种植一样农作物,就算卖光可能也赚不了几个钱。农民真正的痛点是什么?解决农民增收的痛点是卖起价,附加值不够高。

农产品可以具有高的附加价值么?当然可以。如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原产地品牌等等,阳澄湖大闸蟹、东北五常大米、褚橙等少数农产品的附加值都比较高,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被复制到更多农产品身上。

要提升农产品的价格,一靠生产端。二靠品牌。三靠市场营销和自身的平台优势。

思路二、跳出卖的思维。在消费升级时代,帮助农民,从“卖得好”转向“种得好”。

尽管“卖农产品”是时下最关键点,但消费者需要“更好的产品”。如果单纯只是帮助农民“卖得好”而非帮农民实现“种得好”,潮水退后,中国农业的难题依然存在。提高生产效率,瞄准食品安全,高举绿色生态农产品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旗帜。

首先是生产端用订单农业把控或自建种植基地,从源头推广标准化,用科技赋能:现代育种、无人机植保、机器耕种收割、智能灌溉还是有机肥。用互联网+科技提高生产效率,用大数据和溯源技术解决食品安全,成为两大巨头农业不约而同地促进生产端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不论是阿里的ET农业大脑智慧养殖,京东的智能养殖解决方案,不论是阿里的盒马村,还是京东农场,数字化、标准化,溯源化,都成为两者的共识。

其次,通过品牌打造、生产技术、健康有机、深加工、原产地品牌,包括让产品具备人格化标签等,提升农产品价格,让农产品得到溢价。

思路三、全产业链投入,产供销一体化。

当下,京东、阿里电商平台都是全产业链布局农业,从生产、渠道、物流、技术、资金、营销等全方面,进行资金和资源的重磅投入。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链路和高科技改造。用电商消费的大数据解决市场问题,让农民种植有的放矢。通过自建物流冷链体系,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损耗。然后通过品牌打造,提升农产品采收和销售价格。

从生产基地到科技赋能,再结合物流体系,到全域营销的品牌打造,再到电商直销,阿里和京东都有产供销一体化的一揽子方案,系统解决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阿里巴巴到京东,头部电商平台改造农业,其实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自建种植基地,从源头推广标准化,从生产源头提升质量和效率;二是构建“产、供、销”一体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8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