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庄子:以“平和”接受外物,才有人生的游刃有余

庄子:以“平和”接受外物,才有人生的游刃有余

庄子:去除主观分别心,平和的接纳世间所有。

01

以无心处事,人生自有平和,不将自己的主观妄心与世俗串联在一起,便能体会其中的道法自然。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啮缺向被衣提出“道”的问题,被衣就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把握你的感官,天然和气就会到来,泯灭你的智慧,集中你的心气,失去神明就会返回心底。德行会为你添加光彩,大道将为你游居之所,你无为无知的像个出生的牛犊,不再追求原来的‘我’。”


话未说完,啮缺坐着睡着了,被衣高兴极了,边走边唱:“身躯像一把干瘪的骨头,心灵像熄灭的灰烬,真的看透了,不再去维护旧我。糊里糊涂啊,心不在焉是不能和他讲什么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人。”

在这一番对话之中,啮缺向被衣请教道的学问,而啮缺反倒睡着了,这番对话中阐述的智慧,就是无心无知便可以得道的道理,宣扬的是“道法自然”,让道回归于平淡中。

就好像生活中,有一些人刻意去求道的时候,反而会离道越来越远,以无心去求道,摆出一副心不在焉,无所事事的样子,反而会接近于道。

我们已道心去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明白真正的道就在于看似浑浊与懵懂的心性之中。

就如同《道德经》中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别人精明审查,而我却独自愚笨,以“道法自然”的态度处世也是如此。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礼贤下士,拿财物供养投靠自己的人,但是唯独对一位门客心生意见,想赶走他。

鲁仲连知道了,就去劝孟尝君:“猿猴离开树木而掉进水里,连鱼鳖都不如;如果要比经历险阻攀登高峰的本事,千里马或许都不如狐狸;勇士奋力举起三尺宝剑打仗,全军都不能抵挡,但如果让他丢掉三尺宝剑,用农具和农夫同处田野去耕地,他也不如农夫。所以事物有长有短,舍弃他人长处而使用短处,这是不足取的。别人对于差遣暂时不胜任,就说他无用,别人即便听见一时做不到,就说他笨拙,从而产生驱逐之心,无用就抛弃,而他们被抛弃之后,自然也会想起来报复,这难道不是世人应该记住的教训吗?”

孟尝君说:“你说的对。”于是就再也没有驱逐那位门客了。

对于孟尝君来说,他是以自己的主观角度判断身边的人才,看见那些不符合自己条件的就想要驱赶,而这却是为人处事之大忌。

02

一个人不能包容身边的人和事,而是以主观妄心去区别对待,这样的态度体现的是自己不能包容而产生的偏激。

若能容纳世间事,以自身的淳朴和淡然包容外在的千姿百态,这才算是真正的道,而这也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处事根本。

《菜根谭》之中说: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为人处事既不要同流合污,限于庸俗,也不要故作清高,标新立异,做事情不要使人产生厌恶,也不要故意迎合讨人欢心。

真正的理解“道法自然”,才会明白“平常心即是道”对于人生的意义,在生活中不自命清高,不特立独行,不刻意显示自己的清明,而是以一种“无心姿态”去处理身边的人和事,即便身边有一些自己看不过去的人和事也能够包容,而不是秉持戾气相待。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是一种“中道”之心,更是中庸的处事态度,将自己融汇于平常心之中,以“无心”去对待外事,不以主观区别对待外界,人生自无纠葛。

文|国学书舍


品味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味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0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