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医疗机器人侵权,责任谁来担?

医疗机器人侵权,责任谁来担?

人工智能医疗在医疗机构的应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损害患者的情况。如医师使用机器人做手术,结果机器人接受指令有延迟,导致患者受损;医院智能系统出现严重漏洞,读取检验报告时将一部分“+”显示成“-”导致患者病情未被发现,延误患者诊治,等等。所以,其相关的医疗侵权责任的承担是不容回避的法律问题。

医疗机构过错或人工智能设备

导致的损害

如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操作的人工智能设备发生的诊疗行为过错导致患者出现医疗损害责任,那么医疗机构先行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人工智能设备是基于公司设备导致的损害,医疗机构可以追偿。医疗机构应当注意在合同中提前约定。

患者自行使用人工智能设备

导致的损害

人工智能医疗在患者自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过患者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如某患者花高价购买最新款智能手表,该手表可以检测自身血压、血糖等并根据数据提出建议。患者根据手表检测内容,结合网上查询,自我“诊断”后,去药店购买药物,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人工智能使健康检测变得简单,但人工智能医疗不等于人工智能保健。由于诊疗行为是“由有职业技术执照的专业人士实施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包括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人工智能医疗仅指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所以患者通过智能手表等自我检测身体后,通过智能软件、网络等途径自我诊断、用药的行为不是医疗行为。

医师对人工智能诊断有检查核实义务

人工智能在诊疗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只是辅助工具。日本政府将在2020年专门公布一项规定,将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定位为辅助医生的角色,确定通过相关诊断的最终责任由医生承担。这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在我国,人工智能医疗被纳入医疗器械或医疗技术分类,未来也将作为医疗机构的辅助角色参与医疗诊疗活动。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只作为医疗机构的辅助工具,医师对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有检查核实的义务。只要附有医师的电子签名,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医师是诊疗行为唯一法律责任承担者。

文: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 郑雪倩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岳靓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22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