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一家偏爱标准化的企服投资机构会经历什么?| 甲子光年

一家偏爱标准化的企服投资机构会经历什么?| 甲子光年

一家偏爱标准化的企服投资机构会经历什么?


作者|王学琛

采访|王学琛、小沐、火柴Q

编辑|火柴Q

塑造者No.65

成立两年,专注企业服务领域的早期机构靖亚资本(以下称靖亚)正逐渐打响自己的名号;在寒冬里,名声严格绑定在市场表现上,部分靖亚的代表项目正逆势获得大额融资:

2019年9月,靖亚投资领头Pre-A轮的AI企业服务公司循环智能(Recurrent AI)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和华山资本,这是循环智能半年内的第二轮融资

1个月后,靖亚投资组合中的e签宝获得由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领头的6.5亿元C轮融资创下中国电子签名行业最大单笔融资记录。

再之前,作为靖亚的第一个项目,创立于2016年的新零售科技公司图匠数据(ImageDT)又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三轮新融资,总金额达数亿人民币。

两年内,靖亚以不算快的节奏,总共投资了12家企业,其中75%已进入下一轮融资,红杉资本、晨兴资本、真格基金、创新工场、阿里巴巴、京东等一线基金或巨头均参与了这些公司的后续融资。

以现在的时间点看,侧重企业服务算不上标新立异,但是三年前靖亚资本成立时,市场还有颇多诱惑和新概念,对外明确表达“只投企业服务”,姿态颇为冒险

更冒险的在于,靖亚非常偏好产品化、标准化的轻量企业服务模式。而从兴起于2007年,回暖于2013年,此后又几度沉浮的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尤其是SaaS公司的已有尝试来看,这似乎是一种水土不服的“洋思路”。

至今,中国市场还没在这条路上长出真正越过拐点、放量增长且现金流十分漂亮的明星公司。

大量从业者已经认清了必须阶段性抛弃表面化的“效率”,先在满足客户的多样贴身需求和公司自身的高效发展之间学会走平衡木。

而靖亚资本创始合伙人郑靖伟(周围人更多称呼他Peter)却认为,如果企业服务公司更多做定制化,注定会沦为外包公司而非软件公司,无论是自己的拓展性、未来系统的维护还是公司自身成长空间都会受很大影响。郑靖伟相信,软件而非外包,才是被验证的,改变世界的有效方式——让世界更有连接感与效率

有意思的是,这种常被认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高谈阔论”,其实出自一位to B行业老兵。创办靖亚之前,Peter拥有25年企业软件公司的从业经历,服务过FedEx、Oracle、eBay、腾讯等一流企业,又有三次创业并成功退出的经验。

郑靖伟和靖亚的坚持,开启了一个不算新却值得被反复玩味的思考:美国to B市场已经验证的逻辑真在中国走不通吗?这个答案如果在以前是Yes,现在呢?

本文,「甲子光年」深度采访了靖亚资本的四位合伙人郑靖伟(下称Peter)、何沛、任晓东和潘祖辉以及e签宝、循环智能、图匠和特赞等多家被投企业创始人,美国知名企业服务领域投资机构Emergence Capital创始管理合伙人Jason Green、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金沙江创投合伙人张予彤、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等投资同行和合作伙伴,他们从不同角度共同描摹了,一家年纪尚轻,对标准化、高效率to B之路有独特坚持的投资机构,在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经历了什么

1.冒险爱好者

在投资时,对某种风格有深度偏好,同时意味着两种可能性:超额的风险和超额的收益

2019年10月23日,在靖亚与其合作伙伴——投出了Salesforce等重要SaaS玩家的美国知名企业服务VC Emergence Capital共同举行的论坛上,同行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直接在圆桌环节问靖亚:(只投早期企业服务公司)会不会有系统性风险?

关于为何在2017年走上这条有“系统性风险”之虞的路,有过25年to B工作经验加创业经历的Peter和他的合伙人已有充分思考。

其实说来都是常识性地推理:一看外部的市场和时机——在2017年初,Peter在看到供给侧改革下,企业人力成本增加、降本增效提上日程,同时,很多公司没有IT基础设施,转型比较迫切。“中国的to B市场到达了一个爆发点。”靖亚的投资合伙人、LP潘祖辉告诉「甲子光年」,这是他们当时的判断。

二看自己的能力和禀赋——企业服务领域往往比拼的是投资人对行业的认知。“今天企业除了员工薪资、福利之外,在两个领域花钱最多:一个是IT基础设施,在云计算时代更多将是软件;另一个是营销与销售。”而创立过被阿里收购的易传媒,又在腾讯广告部门做过高管的Peter恰恰最熟悉、擅长营销与销售领域。

而靖亚险中之险的选择,即对产品化、标准化的轻量企业服务模式的偏好则和他们的合作伙伴、Peter创办易传媒时的天使投资人Emergence Capital的创始管理合伙人Jason Green有关

Emergence Capital不仅是Salesforce的早期投资机构,同时也是Zoom、Veeva、Box、SuccessFactors、Yammer、Bill.com等明星项目的早期重仓投资人。

他们之所以能成批押中这些明星公司,也得益于更早做了冒险的抉择——Jason Green投Salesforce是在2002年,当时,这家未来的千亿美金公司才成立3年,软件市场还是甲骨文和SAP的天下,Salesforce率先提出的SaaS模式也尚未成为市场主流,但Emergence Capital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软件会继续以更高效地方式改变世界,SaaS终会兴起。

Peter坦言,Jason的投资风格对他有很多影响。

回望Peter的职业经历,他和多年老友Jason Green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平日稳健,但大选择上敢于出跳。

创办靖亚之前,Peter已拥有25年顶级企业软件公司的从业经历,服务过腾讯、eBay、Oracle、FedEx等一流企业,又有三次创业并成功退出的经验。

在关键时刻作出看似冒险的选择,几乎贯穿Peter的职业生涯。

1997年他从联邦快递跳槽至甲骨文,后内部转岗至甲骨文新成立的CRM部门,成为第一批推出CRM的产品经理;2001年底,手握十几个offer的Peter,选择了唯一不是企业软件公司、薪资低于其他offer的互联网公司eBay,尝试新的互联网营销领域,后担任eBay全球互联网营销产品总监。

他在硅谷也曾两次加入创业公司——在服务IT基础设施业的数据智能公司Vividence(后被Keynote Systems及Dynatrace收购,后者今年在纽交所上市,市值超过70亿美元)任高级产品经理,在专注广告技术的SaaS公司Adify(后被Cox以三亿美元现金收购)任职产品副总裁。

最冒险的一次抉择是他2007年至大陆创业,与eBay的前同事闫方军联合创立了整合数字广告平台易传媒,试图将当时在美国已成熟的、精细化的网络广告模式带到中国市场。

对于长于中国台湾,一毕业就在美国工作,已在硅谷待了十几年的Peter来说,此次创业意味着远离妻儿,放弃此前优渥的职位,面对完全陌生的市场。“完全从零开始,我们手上没有客户资源,也没有投放渠道。”

当时已38岁的Peter不是没考虑过最坏的情形:两年折腾,创业失败,人到40,回美国也不好找工作。不过,空白广阔的市场让他觉得“非常值得试一把”。

这次带着归零决心的冒险最终安然入港——易传媒后于2015年1月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

而在当下时间点,敢于鲜明地表达对标准化的偏好,又不仅是因为Peter的性格特质和Jason的影响,还有靖亚从机构角度的理性分析

“重要的是寻找值钱的公司而不是赚钱的公司。”靖亚资本合伙人任晓东告诉「甲子光年」,美国市场的经验已经验证,标准化SaaS才有更高的天花板。

“我们不止着眼于一亿美金,我们想要的是数十亿级美金的项目,所以你的商业必须要规模化,不会特别复杂。”在连续两年来中国观看路演后,Jason Green仍然坚持他一贯的逻辑。

Jason Green告诉「甲子光年」,做好规模化的关键是discipline(纪律),你要相信产品化是可以做到的,对某些客户的某些需求要说不。这样,适合你的客户会回馈你的产品,产品又会更好地服务客户,这样才能跑起来:“如果只做解决方案(solutions),你可能会短时间赚钱,但长期看很难做大。我见到很多中国公司,和我说这样很难,那样很难。但你首先自己都不信可以产品化,那肯定没法实现。

Peter认为,即使在软件付费环境欠缺的中国市场,实现更合理的企业服务模式的时间节点也即将到来,一个变量是,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的新一代企业家正在成为各个领域的管理者,他们对于轻量化软件的接受度更高。

人心和思维的渐变终会转化为市场数字。“目前SaaS占美国整个软件市场份额的50%,而中国只有16%。从16%到50%,是巨大的增长机会。从市场时机看,SaaS的增长曲线通常都是一开始特别缓慢,达到某个拐点时才会快速增长。”Peter说。

这看起来是不服水土的投资逻辑,但也是两年来靖亚的实践指导。

其实在表象的“水土不服”之外,这也不失为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务实之路。Jason Green非常坦承地告诉「甲子光年」,明年,Emergence Capital会考虑投资中国的项目,具体的方式很可能就是和靖亚合作。

2.谨慎发问者

投资理念与哲学易于阐述,而实践情形千变万化,重要的是如何在荆棘丛生、陷阱密布的市场中落实自己的原则。

于是具体到每个case时,战略上看似冒险的靖亚,又非常谨慎。

两年来,他们共投资了12个项目,绝不算快。在扫完同一赛道的所有公司后,靖亚才会选择是否出手。“我们从来不是‘快枪侠’,而是会在赛道里精挑细选。”Peter告诉「甲子光年」。

Peter看项目时会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磨旧了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背景资料和访谈记录。靖亚的另一位合伙人何沛也会随身携带一个列表,问题横向布满了一整张A4纸。

2019年10月,在北京北三环附近的一座由民居改造的办公室里,Peter又打开了他的笔记本。两个半小时内,他轮番单聊了这个创业团队的三名核心成员。

提问从大学专业、毕业年份及首份工作开始,Peter在每个细节处发问,问题细致到对方脸上偶尔会闪过稍纵即逝的疑惑——

“你们是在哪个项目上合作的?”

“当时你的直属上司是不是某某?”

“你当时在华南打下了哪些快消客户?你可以说几个名字,我都很熟。”

Peter不放过每个逻辑有所欠缺的地方。当聊天中,创业者所说的不同阶段工作时间衔接点并不自洽,Peter直接一杆子问到底:“那几个月你的社保到底哪里在缴?”

实际上,所有对话、年份、人名和数据间的反复碰撞与周旋,都是为了从多个角度描摹靖亚最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

Why now?Why you?

前者意味着方向和时机,后者则是人的能力与愿景,其中人更重要。“这是判断项目的起点。”何沛告诉「甲子光年」。

“我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想做这个事。”Peter之后向「甲子光年」解释了他事无巨细的谈话风格,这是扣动扳机的关键,“发现产业机会、解决痛点、重视用户体验都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能否把企业一直坚持做下去。

对创始人的愿景的坚持,曾让靖亚放掉了背景华丽、但创始人似乎并不all in的项目;他们对快速踏机会的攒局式创业兴趣缺缺,这是创过业的投资者的特点之一——对创业过程的漫长和艰苦有真实体感。

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涉及创始人,还包括整个创始团队。

所以对话中,Peter会多次问核心团队“为彼此打多少分?”“评价下其他人的优缺点”。他需要确认创始团队的互补性与信任性:“互补才能有合力,而信任则带来稳定性。”

以人为核心,下一层考察的重点是事——赛道本身的天花板,以及被投企业能触达的空间。

目前处于电子签名行业第一梯队的公司e签宝是靖亚资本最早投的项目之一。但2017年靖亚资本投资e签宝时,这家已经走过了14年的公司并不是大多数机构最看好的有互联网背景与思维的新锐势力。

靖亚找到e签宝的方式先是通过扫赛道。

靖亚在2017年成立之初,就框定了电子签名赛道是必出手的领域。彼时,美国最大的电子签名公司DocuSign已颇具规模,被众多世界级大型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2016年和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3.815亿美元和5.18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达52%和36%。DocuSign后于2018年4月上市,市值一度逾百亿美元。

Peter相信,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所需电子签名一定远远多于美国,此领域可能足够大到容纳三只独角兽,这是巨大的机会。

而为何在一众新锐力量中选了当时已成立十几年,很容易被划归为传统软件企业的e签宝?

靖亚合伙人何沛坦言,他们最初对成立已久,且一直没有过机构投资的e签宝也有偏见,因此这是他们扫赛道时的最后几家公司之一。

而最终e签宝进入射程,源于靖亚“看事”的方式:把握细分赛道的核心壁垒

Peter告诉「甲子光年」,电子签名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产品技术并非绝对壁垒。进入行业最早的e签宝,相比当时市场上争抢非常火热的后起之秀有几个优势:

首先是产品本身不落后:e签宝并没有落下云和SaaS的潮流,实际上,成立十一年后的2013年,e签宝率先提出基于云电子签名概念,是中国最早的第三方电子签名SaaS服务平台;

其次是资质和标准能力:e签宝几乎随着国内电子签名市场的兴起同步成长,此过程中参与制定了诸多行业标准,并拥有齐全的专业牌照和众多发明专利;

最后是合理的客户结构:多年的积累,让e签宝切入了壁垒最高的政务市场,与当时许多电子签名公司倚重互联网金融客户不同,e签宝的客户结构更多元,不太受某一领域行情的影响。

人与事之外,更深的一层视角是人和事的结合点。有时人也不错,事也不错,但凑不到一起,就不是你的机会。

还是以e签宝为例,其创始人兼CEO金宏洲的经历和特质同样是靖亚看重的因素。

金宏洲曾是阿里中供铁军,2003年,24岁的金宏洲在工作中逐渐感受到纸质合同的不便。彼时,公钥密码学日渐风靡,为电子印章签名提供了基础,启发他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电子印章公司;

“从2003年开始,在还没有太多市场空间时就开始做,坚持14年真的很不容易。”Peter提到,创业是慢慢迭代的过程,一开始高举高打,未必可以做成

何沛提到对金宏洲的印象:“一种久经沙场的自然和成熟,短期是学不来的。比如说如果十几个人吃饭,他会非常自然地照顾到每一个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靖亚的眼光。2019年10月14日,e签宝完成由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领投的C轮6.5亿元融资,截至目前e签宝全部融资达到8.55亿元,2017年被靖亚最后才扫到的e签宝已成为电子签名赛道的第一梯队公司。

同时,从电子签名到智能合同,这家深谙to B节奏感的十几年公司还在不断拓高自己的天花板:2019年11月24日,在杭州2019首届智能合同大会上,e签宝宣布,未来3年要投3个亿all in智能合同。

3.价值创造型VC

如果说看项目的阶段,靖亚的风格非常谨慎,甚至有点像个不留情面的“审视者”,那么一旦出手,靖亚又会展现与谨慎一以贯之的另一特点——由于出手频次不高,靖亚的策略是在少数项目上持续跟投,把大量精力放在投后服务。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评价,Peter是一个“非常乐意帮忙的人”,会给创业者很多资源,“很多项目正是因为他投进去了以后,就变得不一样。”

靖亚在投后服务上甚至有明确的OKR——每一个合伙人至少要花30%的精力在投后服务。

“投资只是显示你眼光,投资之后才是努力的开始。我们不仅眼光要好,更要陪伴创业者创造价值。”何沛告诉「甲子光年」,这就是靖亚的愿景“价值创造型VC”的含义。

Peter则进一步将靖亚资本定位为一个“资源型投资机构”——不仅仅是客户资源的引荐,在被投企业发展策略、团队搭建、销售管理、股权融资、员工激励等各种细致或者棘手的问题上,靖亚都倾囊相助。

能做成“资源型机构”,得益于靖亚各位合伙人在投资之前的资深行业背景。

无一例外,靖亚的6位合伙人都不是一直做投资的职业投资者,他们在产品、技术或销售领域均有多年积累

2007年回国后在广告、营销领域耕耘已久的Peter尤其长于销售、营销的客户资源。

何沛则是Peter在易传媒时期的创始团队成员、第一位产品总监,此后十几年里一直与Peter共事。

金宏洲对何沛的印象是“产品发烧友”——“无论是to C还是to B的产品,他都会去体验”。采访中,何沛甚至用半小时向「甲子光年」热情安利了他正在使用的一款效率提升产品Notion——这家只有18名全职员工的公司,刚刚在上个月突破了一百万用户量,非常符合靖亚对高效型项目和产品的偏好。

靖亚的两位技术合伙人——任晓东和叶亚明,前者拥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MBA学位,曾服务于思科、三星韩国总部和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设计研发了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后者曾历任Yahoo、eBay资深技术总监、首席工程师,携程网CTO等职位,在交易平台运营、大数据驱动业务、大型组织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诸多一手经验。

另两位投资合伙人中,潘祖辉曾任美林亚洲股票资本市场部主管、花旗银行亚太区资本市场部主管,参与和主导了阿里巴巴、奇虎360、58同城、YY、迅雷、台积电(TSMC)等公司的IPO,有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宫见棠曾任A股上市公司歌尔声学董事兼副总经理,负责多条产品线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智能制造、工业4.0、供应链及技术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

资深且互补的团队经验,首先让靖亚能在大方向上给被投企业一些建议

特赞CEO范凌第一次见到Peter是在三年前,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尚且处在早期探索阶段,Peter和他聊了美国企业服务的很多思考,以及特赞的产品和技术怎么用在营销领域,可能会有哪些挑战。“这些当时都特别有帮助。”范凌回忆。

“他会告诉你电子签名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不遗余力地基于他的经验和资源给你指导。”e签宝金宏洲也有相似的体验。

“创业者可能更多专注于垂直行业纵深层面,而资本能有很多横向思考,会起到补充作用。”范凌告诉「甲子光年」。

靖亚也非常乐意拿出人脉和资源。

比如为了e签宝的海外布局,Peter直接两次飞到美国,对接数字签名服务提供商DocuSign的高层,推进金宏洲和DocuSign核心团队的见面交流。

服务新零售客户的图匠是靖亚最早投资的一个项目。投资后,Peter曾多次调动以往人脉,为图匠引荐在华国际快消品牌的高层。头几次会见,Peter会专门飞到客户所在地,和图匠创始人郭怡适一起登门拜访;每次拜访回来,两个人还会一一复盘商务洽谈技巧。

对接客户和合作伙伴之外,靖亚也愿意花大力气干一件最棘手的事——找人。

专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企业服务公司循环智能目前的联合创始人、COO揭发便是Peter帮忙介绍的,前后“花了好几个月”。

此前,揭发曾效力IBM全球咨询服务部、Cisco、Criteo和Growing IO,有从0到9位数的市场拓展和产品打磨经验。

当时的揭发本来是在寻找技术合伙人,正考虑创业。最初的交流中,Peter向揭发介绍了循环智能的创始团队——一个非常年轻、迭代很快、技术能力很强的团队,并直接表达了这个团队非常需要一名销售合伙人。

揭发发现Peter非常熟悉销售管理,同样非常熟悉to B的节奏,以及一个公司在从0到1、从1到N的不同阶段分别需要什么。两人的诸多看法不谋而合,两个多月后,揭发加入了循环智能。

最后,靖亚最重要的投后服务逻辑是以慷慨的时间付出建立与被投企业之间的信任感

“很多基金可能每个季度开一次董事会、几小时就结束了,我们是每周甚至每两三天就跟创始人有比较深度的沟通。”Peter说。

“这一点很关键,要让创业者感觉到你愿意花时间在他身上,这样他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找你。”何沛告诉「甲子光年」:“不要让创始人觉得不好意思打扰你。”

图匠郭怡适告诉「甲子光年」,到现在,他都和靖亚保持高频的沟通。让他到现在都印象深刻的是,在靖亚投资完天使轮之后,Peter和叶亚明曾主动飞到广州帮图匠做过3次内训。Peter为公司的全体销售做了体系化的培训,给管理团队提出对销售考核、激励等政策等建议,而叶亚明在图匠公司待了两天,和所有研发人员深度交流,给出技术指导。

当年颇为害羞的技术男CEO郭怡适,在图匠成立三年之后,如今已将公司从最初的几人扩展至300余人规模的团队,完成四轮高达数亿的融资,并和三十多家世界级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客户类型覆盖食品、饮料、洗护、日化、纸品、母婴、药品等多个品类。

这条价值创造型VC之路,到底投入产出比几何?两年其实还不是一个可以给出评判的时间点。但至少对靖亚的被投企业来讲,他们欢迎不强硬干涉决策,却又肯花时间的投后风格。

这种风格和靖亚投资逻辑一样“美式”。“我们投资的公司非常少,每年5到6家,因为我们想保证我们能在每个公司上花足够多的时间。”Emergence Capital创始人Jason Green对「甲子光年」说,“靖亚和我们有很多相似性。”


4.回归平常心

有独特偏好的投资逻辑、多元行业经验的团队背景和重时间与资源投入的投后服务之外,靖亚还有一个出格的当下判断:冬天并不算真正来临。

经历过美国市场的起伏、泡沫与破裂的Peter,至少经历过两次经济周期。

他在1997年来到硅谷,那是热情最鼎盛的时刻——两年前的网景上市埋下了股市暴涨的种子,此后的1998年到2000年,纳斯达克从1000点快速涨到5000多点;1998年的圣诞节,甲骨文公司包下了旧金山联合广场周围的所有五星级酒店,员工从一个酒店玩到另一个酒店,而且“每一场都有酒会,所有花费全部由公司买单”。

漂亮的写字楼,现代的办公室,飞涨的估值,一切生机勃勃。而从2000年3月开始,泡沫破裂,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连续下跌31个月,直至累计下跌了78%才收住跌势,从2000年3月10日最高点5048点,跌至2002年10月9日1114点。

在2001年,Peter记忆中的硅谷已是显而易见的萧条,破产的公司一家家搬走,911事件更是加剧了人们对于出行的恐惧,硅谷最繁忙的101高速公路空无一人。

“那是真正的资本寒冬。”而2007年回国创立易传媒之时,同样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经历过最冷的时候。”

相比之下,他并不认同当前中国市场当前的资本寒冬讨论。“我觉得可能大家对资本寒冬的理解不太一样。看看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的增长态势,这算寒冬吗?”

尤其是在企业服务市场,靖亚还有一些投资机构反而看到了机会。

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升级压力,为企业服务提供了新需求:

“前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长为6.2%,而阿里、美团、拼多多这么大体量公司增长42%、50%、170%,这说明很多传统行业的增长远远低于6%,甚至是负增长。”Peter进一步解释,这会让传统行业有供应链优化和低成本获客的刚需,而软件是最好的方式。

在时机上,临界点也正在到来。“企业服务现在是处于非常早期的萌芽阶段,此刻做早期投资,像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将来能够有所收获的话,可能就是在这个领域。”Peter说。

另一方面,从未来的投融资环境来看,整体市场从喧嚣回归平常,这对前期发展速度更慢的to B公司是利好;整体上对经济周期缺乏实际体感的中国一级市场,正在学会适应to B的节奏感。

靖亚自己在成立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向to B市场本身的脉动看齐——与诸多VC的3年投资、2年退出的“3+2”周期不同,靖亚新一支基金采取了“10+2”的长周期,更利于着眼长远。

部分投资者甚至开始欣喜于这种缓慢——如果你所投的是一个长期产生复利价值的事,长周期并不是劣势,而是优势,因为时间也会给你产生价值。“可以把钱配置到能产生这种复利价值的赛道里,是很多基金梦寐以求的事情。”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说。

缓慢也是筛选的方式之一,因为骑快车比骑慢车容易,慢骑才考验功力,它能自然帮你淘汰一批不靠谱的对手,让注册私募基金数量高达1.3万余家的中国一级市场逐渐回归平常——其实在全球创投最发达的硅谷,你所要知道的全部投资机构,无非Sand Hill Road上的那不多而闪耀的一簇。

况且中国市场以其虽然减缓,但依旧冠绝全球的整体增速暗示着诸多可能,留有让人期待的超常空间,这种想象力的存在本身就是机会之一。

“我觉得未来的三年,中国会有一批新一代企业级服务公司去境内外上市。包括我们现在看科创板,其实也有一批传统软件公司发行了。”陈利伟说。

“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黄金时间应该比美国更快到来,我觉得中国市场能在10年内做到美国市场20年的事。”Jason Green在采访最后非常肯定地说:“我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任何怀疑,这里会出现大的to B公司。”至于他是否知行合一,且看2020年的出手。

正确的问题也许不是:标准化的轻量模式是否在中国走得通?而是这种整体更高效的方式是不是更应该出现的未来?两年,还不是给出答案的合适时间点。

但靖亚,以及更多国内外to B市场的同道者已经做好了自证的准备。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21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