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格瓦拉和电影票大战,创业公司探路,巨头腾讯、阿里后期收购整合

格瓦拉和电影票大战,创业公司探路,巨头腾讯、阿里后期收购整合

格瓦拉和电影票大战

讲一个格瓦拉电影票的故事。



今天可能已经很多朋友不知道格瓦拉电影票了。它曾经是中国最早一批,做互联网电影票在线选座的公司,专业度和用户体验都做得很好。

2010年以前,咱们看电影都是到了电影院再排队买票,由售票员给你选座。

售票员用的选座系统,是由专门的软件公司做的。不同院线用的系统不一样,也不互联互通。 其中有一家公司叫火凤凰,在2010年干了一件事,把上海所有影院的订票系统都打通了,并且向互联网企业开放。这时候,格瓦拉与其他几个网站,都拿到火凤凰的系统接口,可以对上海用户提供网上订电影票选座的服务了。

这时候,格瓦拉作了一个正确的决策,让它在这一仗脱颖而出。它不但和其他网站一样提供了一个页面,让大家可以在线选座,而且它制造了自助取票机这个硬件,并铺设在电影院门口。这样用户不用再排队取票,完成了自助买票选座,然后取票的体验闭环。

现在这个服务模式,已经成了电影院的标配了,但这其实是格瓦拉的发明。这个举措让格瓦拉第一年就拿下了上海市电影票15%的市场份额。

有人问格瓦拉的创始人刘勇,是什么时候想到要做实体取票机然后铺出去。因为这件事投入还挺大。刘勇说,在他们决定在线卖电影票的第一天,就这样决定了。因为这只是一个接口,大家都拿到了这个接口,都可以做,但只有格瓦拉做了不一样的投入,建立了它的价值,完成了体验的闭环。所以,它在这个生态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它看到了缝隙,它主动投入,构建了自己的产业增值,然后才能够有自己的位置。

接着格瓦拉就拿到了投资,第二年开始扩张,进入北京等5个城市。

然后就遇到了天花板。为什么呢?因为火凤凰没有像整合上海那样整合其他城市。比如在北京,当时火凤凰只有20%的市场占有率。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格瓦拉无法通过自己的营销来拉动增长。一个用户打开一看,有80%的电影院在这里都不支持在线订座。

所以,格瓦拉没有能力突破行业限制,完成自己的主动增长,只能慢慢陪跑,等着这个行业成熟。

到了2014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电影票行业也有一件大事,全中国电影票所有订票系统互联互通了,一个接口可以订到全国电影院的座位了。曾经压了格瓦拉3年的天花板,消失了。

对格瓦拉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吗?是不是它就能突破天花板一飞冲天了呢?

如果格瓦拉当时就看到了这张作战的全图,也许它会采用不同的作战策略,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但是发生的事情是,产业一成熟,BAT、美团这些巨头都一起下场了,因为这个产业是肉,大家都蹲在一边,等着产业成熟的这一刻。

巨头入场的姿态是这样的:

比如腾讯,曾经把F团卖给腾讯的林宁,重新做了交易,拿到了微信的电影票入口,凭借微信巨大的流量,成立了微影。

而阿里的入场姿势是出手把火凤凰买了,就好像你们在围着一桌牌争得热火朝天,结果有人直接把桌子掀了,接着阿里推出了淘票票。

格瓦拉原来的生存方式是它站在中间,左手发展用户,右手拓展商家,现在腾讯入手拿了全量用户,阿里入手拿了全量商家,你说格瓦拉怎么打。

格瓦拉的刘勇,在2014年他有什么感受,刘勇说,当时他们的团队还在努力地优化产品,优化用户体验。

可是当巨头直接拥有全量用户、全量商家,还砸天量补贴,9.9一张电影票的时候,格瓦拉的这些精耕细作,其实是直接被覆盖掉了,在这场战争里,它根本无力对抗。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刘勇选择了撤退,2015年把公司卖给微影,然后行业按照规律继续向前整合,微影又和猫眼合并。之后猫眼在2019年2月IPO,从此和淘票票二分天下。这就是网络电影票一路走来的故事。

格瓦拉的很多粉丝很惋惜它没有走到最后。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想,2010年,刘勇开始创业的时候,是一个小伙子拉了几个人的小公司。他在产业没有成熟时的缝隙里,找到了一个自己的生态位,相对从容地发育,在巨头没有入场之前,成为腰部体量。创业5年,以几十亿的价格成交,全身而退,其实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28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