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两年淘汰七成,无人便利店如今真的很“无人”

两年淘汰七成,无人便利店如今真的很“无人”

出品/ 硅星闻

作者/ 刘韵

编辑/ SD

在2017年兴起的无人零售浪潮中,缤果盒子落地上海,成为了国内市场首个规模化商用的无人零售品牌。

2017年9月底,缤果盒子入驻22座城市,在全国落地158家店,甚至还放话称“一年内完成5000个无人便利店”。

然而这一最早进入无人零售便利店业态的明星企业,眼下却并不好过。

据燃财经报道,缤果盒子从去年底至今年六月共裁掉上百名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工资和赔偿金拖延未付,有些甚至已拖欠长达半年。

缤果盒子从辉煌到衰败,也反映出了整个无人商店行业的发展轨迹。

在2016 年末,亚马逊推出了无人便利店 Amazon Go,阿里巴巴推出“淘咖啡”,一时间使无人零售成为了爆炸性风口,受到了众多投资人的追捧。

随后,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猩便利等公司也先后入局,争相进行大面积推广。

据艾媒咨询统计,仅 2017 年,全国无人零售货架就累计落地 2.5 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 200 家,无人零售市场累计融资超 40 亿人民币。

但到了2018年,宣布获得融资的无人零售项目却屈指可数,不仅如此,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2018这两年时间里,有大约七成的便利店出局,昔日风光无两的企业们更是迎来了至暗时刻。


从众人追捧到无人问津


2018年1月开始,猩便利裁去60%的BD人员;5月,七只考拉停止货架业务;6月,哈米倒闭; 10月,小闪科技申请破产清算;就连已经扩展到168家门店的邻家便利,也已经全部闭店,运营公司的欠款金额合计超过了5800万元。

初创企业接连出局,巨头们的情况又如何呢?

前些年,亚马逊无人便利店团队设想在每个主要城市地区开设数千家门店。一位前高管表示:“我们一直希望Go能出现在每个角落,我们想变得像星巴克那样常见。”但如今,这个项目进行了7年,亚马逊才开设了第18家门店。

在淘宝造物节首登舞台的“淘咖啡”除了在杭州落地的实体店以及随后在上海推出的“微信快闪店”,也并无更多进展。一度引起“新零售”话题的两大巨头,门店都尚未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和商业化应用。

显然,目前中国的无人便利店已经从风口进入到了尴尬的下半场,而在美国,无人零售则是刚刚步入发展阶段。

据国际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对全球400家零售商的调研结果显示,28%的零售商已经开始测试或采用无人结算技术。

目前美国除了亚马逊的Amazon GO之外,微软也通过与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合作开发无人结算技术,涉足无人零售。此外,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也在去年开出了第一家无人结算体验店。


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素质低下……细数无人便利店发展的三大阻力


不过两年时间,国内的无人便利店为何这么快就“玩不动”了?

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极高的技术门槛上,目前在无人零售市场中,第一类前沿技术以Amazon Go、Take Go、淘咖啡为典型。

据相关报告指出,Amazon GO使用的是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消费者在自助购物过程中的数据还会实时传输给商店的信息中枢;

Take Go的技术方案是通过机器学习,并将该商品的一些特征数据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中;而淘咖啡则是在计算机视觉的基础上叠加传感器及生物识别技术。

这类技术还不成熟,不仅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普及速度也更缓慢。

第二类是利用RFID标签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例如缤果盒子所采用的模式正是属于这一类别;

第三类则是更为低端的“二维码+感应器”识别技术,许多初创型小企业多采用这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

但这两类技术都有着明显的弊端,无论是RFID标签还是二维码,贴在商品外侧都极易被撕毁,或是出现磨损而无法识别等问题。

在国内市场,大部分无人零售的玩家主要以二、三类技术为主。这两类技术与复杂的AI前沿技术相比,所需成本较低,更利于进行门店扩张。

但同时,技术不过关也会降低顾客的体验感,使得购物便捷度甚至更逊于传统零售。

据相关媒体报道,即使是采用了先进技术的Amazon Go,在首家门店开业时也受限于识别技术的成熟度,因无法容纳大量客流出现了门口大排长龙的尴尬情况。

其它只是采用二维码扫描等方式的无人便利店,则更是容易出现人脸识别不灵敏、商品扫描错误等问题,造成顾客无法顺利完成自助购物。

第二个阻力则是体现在成本问题上,起初无人便利店打出的是“低成本”旗号,但深究下来,却还是传统零售更胜一筹。

首先,一套完整的系统包含了许多智能设备以及监控摄像头,而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维持运营。据腾讯科技报道,一台包括饮料、零食在内的自动售货机采购价要高于3万元,而场地需要的租金约为5000元每年,还有不少于一千元的电费,同时销售额却达不到预期。

“无人”模式宣称的“节省成本”,实际上只是减少了1~3位售货员工资与福利的支出,与付出的成本相比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最后,消费者素质这一不可控因素也对无人便利店企业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以缤果盒子为例,若是消费者避开摄像头,将商品上的RFID贴纸撕掉,盒子便无法感应出消费者手里的商品,门也会自动打开。

此外也有媒体报道过,夏天的无人便利店内塞满了许多蹭冷气的路人,而真正有购物意愿的顾客被挡在了门外。

事实上,自无人零售落地以来,发生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件,最近亦曾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据微博消息显示,广东佛山一男子在短短四天内十余次进入某无人超市,偷走了近800件商品,价值合计约3500元。

警方通过查看无人超市内的视频监控,发现该男子通过扫码认证的方式,多次进入该无人超市,盗窃饮料、饼干、糖果等各类商品,并在自助收银台假装用手机付款。

尽管可以事后通过监控摄像头进行追责,但这个事件也暴露出无人便利店对于安全风险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若是为了保障商品安全,而派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不仅增加后期运营成本,也与“无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28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