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估值腰斩的IPO,共享办公巨头WeWork,要靠中国市场救市?

估值腰斩的IPO,共享办公巨头WeWork,要靠中国市场救市?

文|张书乐

知情人士透露,WeWork计划最早于下周启动首次公开发行路演。

WeWork 于 8 月 14 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 IPO 申请,但并未明确上市时间表。

一位知情人士今年 7 月曾表示,WeWork 的目标是出售约 35 亿美元的股票。

此外,据公司提交的 IPO 文件显示,它还获得了一份高达 60 亿美元的信贷安排承诺书,这笔融资将视其 IPO 能否成功而定。

一旦 WeWork 成功上市,其 IPO 交易就将成为今年仅次于 Uber 的美国股市第二大 IPO,后者于 5 月上市时融资 81 亿美元。

腰斩的估值和固执的IPO

如此大额的IPO,背后则是一个巨额亏损和盈利迷局。

据招股书显示,其业绩巨额亏损,WeWork 近三年来,营收从 4.36 亿美元(2016 年)涨至 18.21 亿美元(2018 年),营收增速近乎翻倍,截止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WeWork 在 2019 年上半年营收已达 15.35 亿美元。

扩张的营收和亏损成了正比。WeWork 的亏损从 4.29 亿美元(2016 年)扩大到 19.27 亿美元(2018 年),其亏损增速,似乎比营收还要快上几分。

以至于,对于这个共享办公的故事,外界也越发不看好。

就在8月初,其提出IPO前夜,有媒体亦报道称WeWork 真实估值较媒体披露的 470 亿美元下降到 231 亿美元,几近腰斩。

还能好好的IPO吗?就此,有媒体记者和书乐进行了一番沟通,贫道以为:

巨额亏损并不奇怪,奇怪是估值腰斩的有点晚。

创造出来的闲置,假想中的增值

所谓共享办公,本身只是一个更加新颖和服务集中化的办公场地租赁模式,和早前许多共享为名、租赁为实的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一样。

共享的本意是盘活闲置,而共享办公等伪共享则某种意义上在创造闲置。

WeWork其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对创业者的孵化能力,都很难真正抵达用户的刚需,而更多地只是一些“选配”。

早前一些打着孵化的创业咖啡和创业公寓等,都可以视为是类似的形态。

这种“简易”办公,由于用户本身实力不足和缺少更多支持,也就很难真正打开市场。

至于其运营中诸如打印、收寄包裹、咖啡服务等增值服务:

一方面用户难以形成高频。

另一方面维护又不可中断,进一步加大了其运营的亏损高企。

反而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不舍、拓展无力、不拓不甘的鸡肋。

此外,根据招股书显示,目前Wework总负债为220亿元,此次IPO,融资近百亿美元的目标即使达成,也很难解决其解资金之渴。

毕竟,其整体平台的运营场景和办公能力的加持都不明显的情况下,一个附带多种经营服务的“包租公”的租赁模式暂时很难看到盈利前景。

资料显示,WeWork的门店运营费用高达12亿美,WeWork实际上是用运营的现金流在支撑发展速度,

近百亿美元如果用在“维持会”上,也不过是多烧几天而已。

中国市场会成为WeWork的救生圈吗?

2018年数据显示,WeWork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到其总营收的5.5%,高于上年的3.4%。

2016年首入中国市场之后,目前,WeWork已进入包括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武汉在内的12个城市。

对于WeWork在中国的前景,舆论往往偏向于“其他跨国巨头都在中国折戟沉沙,WeWork也很难幸免”的论调。

不过愚以为,中国的创业市场需求,以及针对初创公司的孵化服务的粗放式经营,让相对精细和偶有惊喜的WeWork具有了一定的性价比。这也是其不断拓展中国市场深度的原因所在。

加上租金、服务、装修等需求和价格的相对便宜,也刺激了其在中国扩大盘面的欲望。

关键就在于它怎么做好本地化融合,适应“水土”。

此处必须有成功案例,即通过所谓的共享办公和孵化服务,帮助创业公司或小微企业达成某种发展目标。

早前国内的类似创业咖啡和孵化器之所以难以维系,就在于只有“氛围故事”而无“成功续集”。

办公场景无所谓太强的地域文化特征,WeWork在这一点上优越于谷歌、亚马逊等巨头,但它如果仅仅是在办公场景上现有的服务,则很难真正打开市场。

对于中国创业市场、人脉关系和相关资源的利用上,它缺乏本地化的融入,这是它的挑战,也是它最需要突破和结合的关键点。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9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