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马蜂窝吕刚出席博鳌:做共享经济中最顶级架构的事

马蜂窝吕刚出席博鳌:做共享经济中最顶级架构的事

共享经济发展至今,已经从所谓的“新概念”变成了备受关注的万亿级新兴市场。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也针对共享经济这个话题展开了探讨。在“共享经济:从‘资本风口’到商业本质”的分论坛中,马蜂窝、车好多、滴滴、小猪短租、VIPKID的企业创始人、高管悉数出席。

其中,代表新旅游行业的马蜂窝也对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共享知识,然后呢?

“马蜂窝几乎做了共享经济最顶级架构的事情,那就是共享知识。”马蜂窝旅游网联合创始人、COO吕刚在论坛中表示,中国用户在旅行之前,都非常喜欢到马蜂窝上参考别人的玩法,这种相互参考的行为就是在共享知识。

吕刚也提到,在马蜂窝共享知识的场景下,用户能够了解到相关旅游目的地多样性的玩法,这对于用户后续的预订消费的转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他分析称,马蜂窝与其他在线互联网公司都不太一样。区别在于,其他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先有货,例如门票、机票、酒店资源等,再去获客来完成交易。马蜂窝是先有了用户的记忆资产(旅行经验、游记等),再通过共享知识的场景完成传播和分享,吸引更大的用户群。用户规模以及旅行游记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交易需求,马蜂窝再通过平台的方式促成“有货”的人来搭建供应链,完成旅游交易的闭环。

马蜂窝方面曾在公开渠道中透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投资人掰着手指给吕刚讲道理:一个人要出门旅游,首先是买机票,然后订酒店,到当地吃喝玩乐,买纪念品——到这儿,钱就都花完了。等到别人回家之后,写游记的时候才能想起马蜂窝,这怎么能赚到钱呢?

这位投资人劝吕刚把业务“往前做做”。投资人伸出一只手,把小拇指和另外四根手指分开——在他眼里,马蜂窝做的游记是这根排在旅游行为末端的没有油水的小拇指。

而吕刚则伸出两只手,把两个小拇指并在一起,然后十指抱成一个环:“我们在做一个旅游的闭环,而非交易的闭环。在这环里,游记是一个旅行者的终点,也是另一个旅行者的起点。”当然,马蜂窝也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探索着。

马蜂窝创立于2006年,此后的6年间,马蜂窝用了大量的时间来经营旅游社区和大数据积累,沉淀用户和POI。2013年起,马蜂窝开始尝试商业化,不过最初也只是依靠广告赚钱,盈利模式中广告收入占了大头。



另一方面,马蜂窝也做出了改变,把过去积累的海量数据做结构化处理,把长篇游记中提及的POI,比如某个酒店、目的地,挖掘出来,进行信息梳理。很显然,数据的结构化的处理,是内容商业化变现的前提,能够帮助马蜂窝连接旅游上下游的产品供应商。从2013年9月开始,马蜂窝对接了携程、Booking.com、Agoda等酒店预订网站,收取佣金或点击费用。

2017年10月,马蜂窝方面也在其华南商家大会上明确表示,马蜂窝是全网极少数能打造从行前、行中,到行后,从认知、决策、消费到分享全链路的综合旅游平台。也就是说,在旅游闭环的任何一个环节,马蜂窝都有产品做覆盖。

整体来看,从最早的攻略社区,到数据结构化,到现在的自由行交易平台,以及境内目的地向境外目的地延伸扩张,马蜂窝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迭代”,让从游记、攻略等行前决策细分市场中走出了独特而又清晰的发展路子。

谈资本 马蜂窝一直保持独立

其实在论坛的讨论环节,还提到了资本入局与企业独立发展这种“两难全”的问题。

首先梳理一下马蜂窝的融资历程不难发现,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马蜂窝绝对是个抢手的“香饽饽”。

2011年10月,马蜂窝获得来自今日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及200万美元无息贷款;2013年4月,马蜂窝获得来自启明创投和今日资本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5年1月,马蜂窝获得来自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Rich Barton(TripAdvisor的投资者)的C轮融资;2017年12月,马蜂窝宣布获得1.33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鸥翎投资(Ocean Link)、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General Atlantic)、淡马锡、元钛长青基金、厚朴基金共同投资,今日资本、启明资本、高瓴资本继续跟投。

关于资本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吕刚认为,企业独立与否,首先要看是否有足够的前瞻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能否能保持良好的自我经营状态,再就是看企业对资本的需要是不是良性的。打价格战的竞争方式看似似是一条捷径,但实际成了资本间的对抗,而不是企业间产品和服务的对抗。

回归自身,吕刚表示,马蜂窝的创始团队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一直保持非常好的独立性。这一点从其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坚持“十年磨一剑”有条不紊地发展策略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鸥翎投资创始合伙人江天一在接受21世纪商业评论的采访中曾阐述过投资马蜂窝的逻辑。马蜂窝的核心用户人群主要是自由行人群,符合旅游业从跟团游向自由行转变的趋势。同时,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特色需求与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而马蜂窝处于用户出行决策的前端,是影响用户整个行程安排和交易决策的平台。

江天一认为,OTA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真实转化率很低,因为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想好要做什么,在OTA上标准交易才是最重要的。用户到达目的地后,OTA本身的价值和角色就在降低,而行程中本地服务的消费与攻略,是马蜂窝的价值所在。

不讨论要干掉谁,马蜂窝就想做自己

对于行业竞争,吕刚曾公开表示,在线旅游领域像携程、途牛等都是马蜂窝的合作伙伴,似乎不存在所谓的“竞争对手”。

但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吕刚认为也许马蜂窝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是导游。因为导游掌握着所有的旅行信息,而这些信息马蜂窝都可以提供给用户——“门票还是那张门票,酒店还是那个酒店,车还是那辆车,消失的只是那个掌握信息的人,用户自己成为掌握信息的人。”

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吕刚在论坛后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做了更多的延伸和补充。他认为,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虚假广告、低价游产品等诸多行业痛点,都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

而马蜂窝一直在做的事,就是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用户在外面玩,如果信息不对称,那什么都得听导游的,但马蜂窝通过广大用户的旅行经验来消除这种不对称后,用户就有了完全主动的判断依据和选择权。

从业务上来说,马蜂窝独有的优势在于逐渐清晰的盈利模式。据马蜂窝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马蜂窝整体GMV达到40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仅2亿元;2017年马蜂窝整体GMV高达100亿,其中广告收入仅占2.5亿。很显然,旅游产品交易已经成为马蜂窝最重要的营收增长来源,这也意味着马蜂窝找到了较为正确的流量变现道路。

在马蜂窝平台某品类做到前三名的卖家山治(化名)曾对TBO表示,在线旅游如今仍然是平台间的竞争,尚未进入到平台方一家独大,转而与资源方对垒的阶段。以“内容场景+个性化产品”见长的马蜂窝,仍然有着足够大的发展机会。而当初之所以从众多平台中选择马蜂窝,自然也是看好马蜂窝的发展前景,希望马蜂窝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最后不妨试想一下,撇开那些华丽的资本故事和商业论调,回归旅游和用户服务本身,众多个性、小众的旅行方式,都能在马蜂窝平台上被记录、阅读、传播和借鉴,用户的反馈可以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供给,越来越多样化需求和资源能够精准高效地匹配,每个普通用户的旅行梦想都能够得到满足,那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当然,这也是马蜂窝要为用户创造的未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7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