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王刚命苦:人到中年付不起女儿学费;72岁还得为12岁儿子挣钱

王刚命苦:人到中年付不起女儿学费;72岁还得为12岁儿子挣钱

文/慵懒范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两个男主持人的声音令人无法忘怀。

赵忠祥的《动物世界》,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堪称经典中的极品。

赵忠祥,浑厚而圆润,饱满且通透;王刚,磁性且悠扬,激情而铿锵。

两个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可圈可点的男人,却留给了我们不同的感观。

赵忠祥一辈子事业、感情线都是走的单一路线,一辈子没有脱离主持人的身份,一辈子只和原配厮守。

而王刚,事业跨界,情感跨代,三段婚姻,还玩“网恋”,思想保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

如今年逾古稀,还活跃在娱乐圈的最前沿,或为事业,或为乳臭未干的12岁儿子未来规划……

王刚,面对小20多岁的娇妻和童音未变的犬子,岂敢随便老去。

01不安分的童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王刚,1948年12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长于吉林长春,普通工人家庭,有一个妹妹。

王刚可谓是标准的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孩子。

生在那个时代,吃不饱穿不暖,物质匮乏,但王刚的精神却不匮乏。

到了学龄,父母就把他送进了学堂。

脱离父母视线的王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特别是在4、5年级的时候,他不仅不爱学习,还干扰别的同学学习。

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做三角纸旗,旗上写个“令”字。

等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他迅速拿出小旗一挥,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耍小聪明是王刚惯用的伎俩,但没有“百日不犯的强盗”。

有一天,他终于被抓了一个现形,老师请了家长。

结果是:回家遭到父亲一阵暴打。

那个时候的父母的训条就是:不打不成才。

可王刚皮糙肉厚,他越打越淘气,坏点子层出不穷。

一次,他和同学走在湖边,他冷不丁将身边的同学推进了冰冷的湖水里。

看到同学在水里惊慌失措地挣扎,起初他觉得很好玩,接着他就害怕了,他赶忙跳下去将同学救了起来。

幸亏没有落下命案,但免不了又是父亲的一顿暴打。

王刚很坚强“你爱打就打,反正我不哭,我想干嘛:照旧。”

父亲除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也的确别无他法;同样,学校对他也处于半放任状态。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换来的是更大的恶作剧。

一年冬天,王刚突发奇想,他想从自己教室的取暖道口爬进去,然后从别人教室爬出来,结果,他刚爬进去不久,暖道里被他们平时塞满的纸屑突然着火了。

辛亏有同学看见他进去了,老师、同学一起往里面灌水,才将火浇灭了,他像个落汤鸡,狼狈不堪地爬出来。

这次事闹得有点大,差点烧了学校,老师要求王刚家长给他转学。

父亲把他打到口鼻出血,但他还是不哭,将一滴滴血用手指头蘸起,涂在自家的墙壁上以示反抗。

亲戚到他家,看到墙壁上满是血痕,惊讶道:你们家闹臭虫闹得也太厉害了吧!

02反思的“臭虫”,蜕变成妈妈心目中的模样

发生这样的事,老师实在后怕了。

老师的劝退,让王刚也后怕了,他不自觉地开始逃学。

但毕竟还小,以为逃学是一种反抗,可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注意。

他开始一天、两天地逃课,却没有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所以,他索性一个星期不上学,可依旧是学校、家长不闻不问。

原来学校已经放弃了他,所以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他逃学了。

他无聊至极,他异想天开,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附自己画的两幅画:一幅小白兔,一幅工农兵持枪保家卫国。

写完丢进邮筒他就抛到脑后了。

或许他觉得就是一个恶作剧吧。

暑假里,老师叫父母到学校,王刚想:准没好事。

他夹着尾巴跟在父母身后,不时偷偷看看父母的表情。

他很奇怪,这次老师见父母不再板着脸,老师见到他和父母,笑了,教导主任见他们也笑,连校长见了他们仍然笑,笑得他有点发怵。

终于等到校长开口了:“你们家在北京有亲戚?”

父亲回答“他四姑。”

于是校长拿出一封北京来的信,落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

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代表毛主席给他回信了,希望他好好读书,锻炼好身体,长大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王刚没想到自己一个浅薄的举动,竟然得到了毛主席身边人的回信,他备受鼓舞,他觉得必须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这封神圣的回信。

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王刚开始发奋学习。

1960年寒假,让王刚终身难忘。

那年,学校没有钱供暖,所以放了两个月的假。

他就随妈妈到妈妈工作的图书馆看书。

一向坐不住、静不下心来的王刚这次屁股上像粘了强力胶,整天整天捧着厚厚的书本如饥似渴的学习。

妈妈口中的“虽然淘气,但本质是好的”的孩子回归正轨。

王刚每次淘气,爸爸打他时,妈妈总是安慰爸爸:“孩子本性是好的,折腾大一点就好了”。

03收获在金色年华,折腾成了王刚不变的初心

妈妈口中的折腾自然指的是“少不经事”。

成年的王刚折腾一为责任,二为自己有个好好的活法。

1982年,随着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出版,王刚开始播讲七十五回评书版《夜幕下的哈尔滨》。

他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娓娓道来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扣人心弦。

《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时段不说万人空巷,也是当时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王刚凭借《夜幕下的哈尔滨》获演播一等奖。

那年他已经34岁。

按导演胡玫的话说,早该洗洗睡了。

但王刚幸好不和她同龄,他是个爱折腾的人。

28岁的王刚,开始折腾婚姻。

经人介绍认了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报幕员小杜,两人恋爱两年,结婚半年就开始闹矛盾,一年后离婚,生下女儿王婷婷,女儿随前妻生活。

离婚后的王刚对工作更加投入,他的播音才华迅速被央视认可。

1986年,王刚被导演黄一鹤发现,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三次主持央视春晚,还表演小品节目。

1991年,王刚主播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为"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

名声大噪的王刚爱情之花再度开放,他和小12岁的志同道合的成方圆,于1996年10月举行了简朴低调的婚礼。

他俩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那就是他俩共同完成的《音乐之声》。

王刚说“那时,每天收到很多鲜花,两人感觉最幸福。”他说“成方圆说如果天天这样多好呀。”

成方圆要的是一份纯粹,这恰恰是王刚做不到的。

王刚有孩子,他是个父亲,而且是个亏欠孩子的父亲。

当女儿婷婷在英国读书,一张4000多英镑的“账单”摆在他面前时,作为父亲他必须履行义务。

当时,王刚月工资3700元,年补贴化妆品之内的七七八八1万元,这和天价学费形成太大落差。

可想而知,这笔开支远远超出了夫妻的承受能力。

据说,当王刚答应想办法支付时,成方圆颇有微词:孩子抚养权在母亲。

这样的前奏为婚姻破裂埋下了伏笔。

2001年,两人和平分手。

期间,王刚为了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辞去了央视工作,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他一路高开高走,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中的人物“和珅”,油腔滑调、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奸臣。

他似乎很热衷于“和珅”这个角色,在他演的片子中,近三分之一的角色都是饰演“和珅”,剧中,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王刚对角色的专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对爱情的忠诚度。

他对婚姻的说法是:人不要把一生都压在一次婚姻上,一天幸福也是幸福,一年也是,十年也是……

他边走边爱。

04不谈夕阳西下,单恋“不老传说”

2005年,57岁的王刚爱得更有新意了。

他和小20多岁的郑艳东开始网恋,3个月后见面一见钟情,见面4次就送出了戒指。

郑艳东,解放军艺术学院西洋器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7岁就在全国艺术院校第一届青少年大提琴演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酷爱大提琴。

更疯狂的是,60岁的王刚,在同年和自己女儿一起“喜得贵子”,同时感受到晚年得子和荣升“外公”的喜悦。

60岁的王刚可谓肩上的担子之重啊!他或许不敢老去。

但孩子在长,提醒着他在老,但他很尽力。

他用心陪着孩子成长,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他甚至把自己从小的“淘气”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从小就好好做人,守时诚信,懂礼貌,做个男子汉。

每次看到王刚对他儿子说这话,很有慈父的味道。

如今72岁的王刚,一边呵护着家人一边还在打拼。

今年,哪怕疫情肆虐,他还马不停蹄的接了两部电视剧,我们期待着他的精彩呈现。

不过,他演的角色似乎还是有点坏哦!

人设真可怕,王刚注定是:最坏的人。小时候,他淘气到让父亲绝望:“怎么会生出你这个孽障!”成年后,他又专挑坏人演,他索性就坏透底算了。

但再多的“坏”,还是藏不住他“慈父”的一面,他为了女儿,宁肯放弃自己的幸福和功成名就的铁饭碗,也要竭尽全力帮助女儿实现美好的愿望;如今为了未成年的儿子,他依然负重前行。

王刚的人生,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事业跨界,情感跨代,三段婚姻,还玩网恋 ,子孙同岁,硬核到为角色献身,做最坏的人;为孩子付出,做最慈的父。

男子汉,就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图片来自网络)

您好!我是本文作者慵懒范儿,感谢您的陪伴!若喜欢本文请留言、点赞、转发、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7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