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青年毛泽东用一首非凡诗篇,向旧世界发出了战斗檄文

青年毛泽东用一首非凡诗篇,向旧世界发出了战斗檄文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风云际会的年代,有人选择了同潮流汇合,加入进来一同改变这个世界。有人选择了退却,想要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也有人早已经同黑暗融为一体,成为了人们需要对抗的那股力量。

然而觉醒对于活在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起来轻松,只是做起来却困难。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同黑暗的社会一战,打破牢笼看到光亮。即使是伟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也需要做出抉择,是选择退守,还是选择同黑暗斗争。

青年时的毛泽东就曾经写下振聋发聩的诗篇,向那些残酷与黑暗宣战,人们为何把这篇诗文称为檄文?这篇檄文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表的呢?这篇文章的发表之于伟人的理想实现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战斗檄文

毛泽东发表的这一篇诗文是题写在《明耻篇》的封面上的,“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明耻篇》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义愤填膺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小集,集资印成了小册子。由石润山老师担任了编辑并提写了序言。师生们都将这本小册子广为赠送和推荐,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真相。作为学生的毛泽东就寄出了许多本。

如果说仅仅只是十六个字,怎么能够被当成战斗宣言呢?事实上,这篇诗篇在毛泽东所有的诗词中也算不上最优秀的,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直白的表达出自己想要革命的愿望。“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用最直白的话语说出最深刻的愿望。要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毛泽东出生于小农家庭,家庭并不算特别贫穷,有些地可以饱腹,可以上学。当然也接触不到高一层的权力斗争,那些血雨腥风与普通人家完全无关。虽然他的家庭也是属于被剥削的,但是却也没有到完全支撑不下去的地步。

这样的家庭才是最难以进行斗争的。美满的家庭才是放不下的软肋。而不属于特别富裕且有权有势的家庭,还是会有后顾之忧。他过去不是不知道黑暗,也不是不想同黑暗作斗争,只是还不敢真正去同他们直接去拼杀。

幼年时那个逃课对于古板课程感到不满的孩子还没有真的在他身上消失。只是还没有到要和黑暗决裂,他知道世界黑暗,却不知道世界真的会黑暗到这样的地步。“与天斗其乐无穷。”直到这时,毛泽东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个吃人的社会早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

青年时候,毛泽东的志向还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那时的他像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与那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人墨客无二。曾经的他还是一介书生,与其他人一样只想着要金榜题名。

他也会向父亲表达自己一定会好好读书、学有所成的决心,与此同时,他也有着同和平年代人们一样的远大志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最大的人生追求。那时他也只是骂两句社会黑暗,感慨一下报国无门。

然而写诗时的毛泽东已经受到了许多激进思想的熏陶,对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更为的深刻认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他的身上不断增强。因此这篇文章才是他真正的战斗檄文,是他同黑暗决裂的开始。

窃国者诛

那日,师生们还在湘江河畔看苍茫大地辽阔江天。而毛泽东则是去了自习室里阅读的那一本名为《明耻篇》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在怎样的?“耻”说的是谁的耻?能够让国人如此愤怒,自然说的是国耻。

一战爆发后,德国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远处的敌人回到了远处,近处的敌人却嚣张了起来。日本帝国主义正式开始了他们无所顾忌的趁火打劫。他们趁机向急于得到承认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而诗中写到的五月七日则是,急不可耐的日本政府又在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之内给出对于二十一条的答复。二十一条分为了五个部分,字字诛心,写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婪嘴脸。一旦签下,中国就真的名存实亡了。

但想要当皇帝的袁世凯也不怎么在乎这些,除了中国的政治、财政、警察、军事大权外,竟然在接到通牒后就答应了。这样可恨的消息在报纸上被披露以后,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愤怒。各大城市纷纷举行了抗议集会,纷纷表达对于此事的不满。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赶下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为了赢得选票,袁世凯可以派混混堵在国会门口,只要票选结果不符合他的心意,没有让他袁世凯登上那个位置,便要重新来过。

恐惧与饥饿还是让人们选择了屈服于这样的畸形民主之下。而二十一条让人们感受到了再一次被背叛的滋味。湖南省内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同学们努力翻印和推广这本小册子的原因,也是因为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中日交涉的真相。那也是袁世凯极力隐瞒的真相。

而就在编印《明耻篇》后,长沙学界,第一中学的学生彭超,因为抗议日本的最后通牒过于悲愤,竟然选择了跳进湘江自杀。他并不是第一个以此明智的学生。在湖南,那十年这样的革命青年并不少。

陈天华为了抗议日本当局对留学生的迫害,选择了在日本大森湾跳海自杀来唤醒民众的觉悟。杨昌济先生的密友杨毓麟,在得知还黄花岗烈士们殉难的消息后,郁闷至极,竟也在英国利物浦投海自杀。

益阳人姚宏业从日本留学归来,因受到官绅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也是留下一封遗书,就跳进了黄浦江。人们对于爱国志士的死亡又沉痛又惋惜。

这些革命志士的以死明志也从侧面反应了,清政府倒了,中国的荒唐事却一点没减少,还是那个腐朽的国家。人们需要一场风暴来打破窒息的空气。只是毛泽东也认为自杀是不可取的,还选择了拿起笔,把救国的道理告诉全国的民众。

点燃火种

时间从夏天来到了冬天。校内外反袁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止,直到暑假许多师生选择放弃了假期,留在学校进行宣传救国的工作。毛泽东也选择了大部分时间住在长沙,不停地进行演说,写文章。

只是这段时间里袁世凯的活动却也没有停止。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倒行逆施,想要恢复帝制,让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九五至尊。夏天,他就在北京成立了“筹安会”,拥护袁世凯做皇帝。身在长沙的狗腿子汤芗铭马上跟随他的脚步成立了“筹安会分会”。

汤芗铭作为袁世凯的亲信,由他来担任湖南省都督对于湖南的革命运动并不如何友好。早年他参加同盟会时就只想着要去北京向清政府告密请赏,也因此被孙中山赶出了革命队伍。他上任湖南省都督之后,也大肆追捕革命党人。

被他杀害的革命党人,有案可查就有5000多人,湖南人都骂他汤屠夫。这样困难的环境没有让第一师范的师生们退缩。

他们在看到了汤芗铭发表在湖南省《大公报》的《劝进电》后,再一次用筹募的资金编写一本小册子,搜集了名人对于袁世凯称帝的抨击文章,广为散发,进行宣传。用这种方式反对袁世凯称帝,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贡献颇多。

既然会有爱国师生开展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就会有其他人见风使舵转选择拥护袁世凯称帝。对此,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把革命的战场又扩大到了学校内部,他们勇敢地同那些见风使舵的师生们开展了辩论,驳斥得他们哑口无言,无脸面见人。

因而,也有老师发表公开信谴责教育界少数败类,也有理屈词穷的教员匆匆忙忙离开另谋出路。

而这样耀武扬威的日子,袁世凯过得并不久。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护国军的起义,逼得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就连原本的大总统也当不下去了。狼狈下台的袁世凯吓得病了,加上汤芗铭的倒戈,气得两眼翻白,一下就给送了终。

这让人们意识到了反袁斗争是有效果的,这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毛泽东却不认为这是一个终点,要灭亡中国的不是袁世凯,而是那些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势力,军阀未除,帝国主义还没有离开,怎么能就这样庆祝胜利。

他的远见也在不久的未来得到了证实,而他对于自身革命的未来虽然还没有一个方向,却已经确认了,他会同那些遮住了太阳的家伙们斗到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9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