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8.1《为奴十二年》:黑奴绝境背后,是人性善恶的真相

豆瓣8.1《为奴十二年》:黑奴绝境背后,是人性善恶的真相

电影《为奴十二年》是根据所罗门·诺瑟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讲述的是所罗门·诺瑟普的真实故事:

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黑人,他受过教育,以演奏小提琴为生;他生活幸福,有一个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两个人,他们许诺在华盛顿帮他找一份能挣钱的工作,所罗门到了华盛顿才发现自己被诱拐绑架了。他被卖到了南方,开始了他的奴隶生涯。

12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希望,经历过重重磨难,终于遇到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帮他送信,助他重获自由。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崇高道德。

这部电影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描述了所罗门荒诞又苦难的人生,也全面的展现了在罪恶的奴隶制之下,美国黑奴们遭受的惨无人道的待遇,目光所及都是奴隶制在美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不公以及奴隶制之下人性的光辉与崩溃:

一、《为奴十二年》和《肖申克的救赎》

《为奴十二年》讲述的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之中不放弃希望的故事。

电影中所罗门计划了4次逃跑:

起初所罗门被卖给了奴隶主福特。福特为人善良,这个时候所罗门幻想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福特服务,期待着有朝一日福特能够怜悯他、给他自由。

没想到他出色的表现遭到了白人工头的嫉妒,不久又被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艾普斯先生。他在艾普斯的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艾普斯是如何残忍的虐打黑奴。

一次艾普斯太太吩咐所罗门进城买东西,抓住机会的所罗门又想逃跑,却在逃跑路上遇到几个白人正在绞死黑奴,恐惧之下这一次逃跑也失败了。

第三次想要逃跑是他听信了新来的白人酒鬼阿姆斯比的话,以为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所罗门把自己所有的钱给了阿姆斯比,乞求阿姆斯比帮他邮寄一封信,结果阿姆斯皮转头就去告密了。

此时的所罗门已经万念俱灰,绝望之下甚至拆毁了写着家人名字的小提琴。

但是他又听到了木匠贝斯跟奴隶主的谈话,贝斯是一个自由的加拿大白人,他为奴隶说话、抨击奴隶制——这让所罗门又一次燃起了希望。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贝斯,祈求贝斯帮他寄了一封信。

就是这封信,让索罗门在12年之后终于又获得了自由。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连续十九年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锤子挖洞,挖完之后再用海报将洞口遮住,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最终也得到了他应得的自由。

而所罗门在经历无数的绝望打击,饱受身体和心灵上的摧残以后,也没有放弃和家人团圆的希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奴十二年》是黑奴版的《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它没有那么多聪明的花招,但本质都是一样的——虽然身体不自由,但他们永远不放弃,永远拥有希望,永远追求实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永远保有自己光彩夺目的人性魅力。

二、传奇背后的黑奴血泪,人权背后的利益争夺

任何动物,包括有动物性的哲学家,都本能地致力于获取能够充分释放其力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权力感的最佳生存环境;任何动物也会同样本能地阻挡或有可能阻挡他通向最佳生存环境之路的捣乱分子和障碍。——尼采《善恶的彼岸》

人性逐利,南北战争是一场关于人权的战争,也是一场利益的争夺战。

约翰·罗尔夫在1619年记录的20名到达詹姆斯敦的黑人是契约劳工,那时黑人和白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随着烟草在弗吉尼亚的广泛种植,人力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种植园主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催生出了蓄奴制。

北方各州主张废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奴隶制限制了北方工业的发展,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

18世纪末,北方各州开始逐步解放奴隶。

南方各州却没那么痛快,他们只能接受逐步取消奴隶制。

黑人奴隶在南方的比例巨大,约占50%。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没有报酬,吃住条件都极差,但是却能为奴隶主创造无数的财富,让这些白人奴隶主过上锦衣玉食、奢侈无比的生活。废除了奴隶制,就等于夺了奴隶主一个财富大通道。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南方各州连逐步取消奴隶制都不接受了,那就是1793年惠特尼轧棉机的发明。

惠特尼轧棉机的发明以及棉花产业的兴旺,让每个奴隶可以创造比以前多50倍的利润——如果解放奴隶,就会给奴隶主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奴隶主说什么都不愿意放弃吃了这么久的肥肉,南方奴隶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

奴隶制度在南部的复兴激怒了北方各工业州。奴隶制不废除,北方资本主义就没有足够的廉价劳动力,工业就无法扩张,而且贫穷的奴隶也无法构成有力的的消费群体。

于是北方的资本家开始用人权观点抨击南方蓄奴制,他们描述奴隶主虐待黑奴、剥削黑奴的恶行,并且大肆宣扬那些被折磨过的黑奴身形伛偻、瘦弱不堪、神情麻木的状况,这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也激起了社会的极大矛盾。

南北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由此也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废奴运动,这场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865美国黑奴才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所罗门所生活的地方就是北方的自由州纽约,他在北方的时候是一个自由人,却被拐卖到南方做了黑奴,而那个时候也有很多黑奴通过各种方式逃到北方,以此来摆脱奴役和压迫。

在这个故事背后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的较量,也是人性和利益的冲突。

三、哲人眼中的人性善恶

1、人之初,性本善

“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

孟子认为善在先,恶在后,人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我们要做的就是保存、发展、完善善端。

在电影中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加拿大人贝斯就是一个人性善的代表。

贝斯常年在美国游走,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后来他来到了索罗门工作的种植园,他为奴隶说话、抨击奴隶制,这让所罗门看到了希望,找准机会跟贝斯说出了自己的故事,而贝斯也愿意冒着风险给他的朋友写一封信,这才让所罗门结束了他12年的地狱生涯。

即使明知道当着奴隶主的面抨击奴隶制会惹得奴隶主不满,明知道帮所罗门寄信会有风险,贝斯还是这么做了,这就是人性中的善,是人性中的恻隐之心,也是人性中的是非之心。

2、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 ——荀子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爱索取,好安逸,尚富贵,多情欲,所以人性本恶。

奴隶主艾普斯在这部电影中算得上是一个人性恶的代表。

他无休止的压榨黑奴,早上让他们很早就起来,晚上又让他们干活干到半夜,没达到他规定的标准就要一顿鞭笞。

他人格扭曲,喜欢虐待奴隶,对同为人类的奴隶毫无怜悯之心,甚至沉浸在鞭笞黑奴带来的快乐之中。他不停的做着这些禽兽不如的事情,通过这种行为来获得权威、获得存在感。

他喜欢自己的女奴帕茜,却又耻于这种感情,动不动就会对帕茜挥鞭子。他对帕茜有着无法自持的强大占有欲,这股占有欲,将帕茜折磨的生不如死。

自私、冷酷、无情、暴虐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艾普斯,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一点人性善的影子。

3、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

人性就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理性对于人非常重要,人自身就具有趋恶向善的本领。——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在康德看来,人性就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人拥有着趋恶向善的能力。

福特先生很善良,甚至送了所罗门一把小提琴,这把小提琴陪伴着所罗门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出事情福特就毫不犹豫的把所罗门卖掉了,甚至不愿意听所罗门那些关于他是自由人的事实。

所罗门被白人工头吊起来后奄奄一息,只能通过踮起脚尖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其他黑奴眼见着他生死一线,却在一边度过他们正常的一天。但是这个时候也有好心的女奴偷偷的给了所罗门一点水,仅仅是这一点点善意也需要她冒着生命的危险。

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每个人都是善恶的统一体。但即使是绝境,也有人不顾自己的危险去帮助他人,给所罗门喂水的女奴如此,即使挨打也要为帕茜说话的所罗门更是如此,这就是人类趋恶向善的能力。

结语

《为奴十二年》这部电影在银幕上直观地表现了关于奴隶制的方方面面:肮脏、残酷、虚伪、自私,它压抑、扭曲着人性,同时也放大了人性。

所罗门所拥有的那种从人生高处跌到低谷却不放弃希望的勇气,面对人生绝境时的信心,在困境时不忘默默积攒能量的智慧,还有即使环境残酷也要保持善良的本真,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需要的精神指引。

最动人的不仅是勇气和希望,更是绝境之中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


(欢迎关注好运成长书屋,我们一起阅读看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