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父与女》:女儿守望父亲的背后是极致的思念与生命的轮回

《父与女》:女儿守望父亲的背后是极致的思念与生命的轮回

《父与女》是由荷兰动画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2000年执导的一部动画短片,Jennifer Bangs参加演出,由英国cloudrunner电影公司与荷兰cineTeFilmproductie电影公司联合出品。

该片2001年得第73届奥斯卡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5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影片主要讲述了秋日温暖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到平静的湖边。父亲抱抱女儿,登上了小船。女儿在湖边静静的等待,等到船在视线里变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山。父亲迟迟不归,女儿一个人骑着小小的脚踏车回去了。

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多年过去,小女孩为人妇,为人母,转眼老去。

已然老去的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草原。她来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躺在小船里,就像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

这是一部善良的短片,温暖又寂寞,充满爱的力量却悲情。即使表达方法比较灰色,可它的内核却很美,引领人们向善并感动,这才是艺术真正的责任。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事物隐喻、主题呈现三个角度来解读《父与女》的艺术魅力。

叙事技巧:以线性叙事串联剧情,全知视角和外视角的切换推进剧情,两者共同构建完整的故事

影片时长仅为9分22秒,全程无对白,色调偏暗系,采用远景和中景镜头呈现剧情。导演根据剧情的需要随意切换视角,以时间为线索节点,把一个女人从儿童成长为少女到少妇再到中年再到老年直至死亡的等待父亲的生命历程

1. 经典的线性叙事结构,呈现10个女儿等待父亲的时间节点。

影片将剧情的发展全部融入时间节点,通过时间的流逝展现人物的成长和不同阶段对等候的理解。

A. 父亲离去,儿童时期的等候。儿时的女主跟随父亲来到河堤上,看着父亲独自划着小舟离自己越来越远,她在河堤上跳跃着等待父亲,可直到自己转身离去,父亲也没有回来。

B.父亲未归,少儿时期的守候。画面一转,女主已经长大了一些,可她依然在等待父亲,独自一人骑车来到河堤守候未归的父亲,可直到自己离去,父亲离开的远方依然没父亲归来的身影。

C.父亲依然未归,少女时期的等待。春去秋来,女主已是一名少女,迎着风艰难的把车推上父亲离去的河堤,河堤上只有父亲的车还在,父亲归来的身影依然无望。

D.父亲在对岸,成年的“我”依然在期盼。成年的女主衣着靓丽,站在河堤凝望父亲离去的远方,父亲归期未知。

E.河对面的父亲,成年的“我”驻足观望。女主跟随一群友人,骑车经过河堤,停车驻足,凝视着广阔的河面,不知道河对面的父亲何时归来。

F.遥远的父亲,为人友的守望。女主坐在自己男朋友的车后,面朝着河面,静静看着波澜不惊的河面,没有停车驻足,有的是内心的祈祷。

G.离久未归的父亲,为人母的期盼。此时女主已经结婚生子,与丈夫一人骑一辆车,车后载着一个孩子,双双把车停在河堤,带着孩子到河边看着父亲当年离去的远方。

H.父亲依然在远方,中年时期的守望。转眼女主到了中年妇女,独自一人骑着车再次来到熟悉的河堤,河面依然没有父亲归来的迹象,黯然神伤的离开。

I.父亲在哪里,老年时期的孤独守候。女主不再年轻,进入了老年时期,骑着车来到河堤,此时的河已经干涸,她走到河边看着远方的更远处,可依然不知道父亲在哪里。

J.父亲在远方,我想来陪伴您。女主已经骑不动车了,慢慢推着车来到父亲离去的河堤,车倒了又扶,扶了又倒,又扶又倒,最终放弃扶。只身来到河边,走下河床,向父亲去的远方走去,在那个远方找到了父亲,最终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在跑向父亲怀抱的路途中,女主变得越来越年轻。

女主从儿童到最终老去的成长中,一直在守望等候心中当初离开的父亲,可父亲却再也没有回来。通过10个时间节点,将女主对父亲归来的等待串联起来,说明了父亲在女主心中的分量,表达了父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2. 全知视角和外视角的切换,向观众传递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

全知视角就是我们成说的“上帝视角”,是万能的视角,导演从一开始就用全知视角传递出影片中的父亲“离去”是永远的离开,不会有归来的可能。将这一信息传递出去之后,再用外视角,来展开剧情,带给观众极易感动的观影体验。

外视角即女主视角,在儿时的女主看来,父亲的“离去”只是暂时的离开,他会再回来。所以儿时的女主会天真的以为,不停的等候总会在河提上等待当初远去的父亲。即使来河堤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等待父亲归来的欣喜总是值得期待的。

随着女主的成长,女主对父亲的离去依旧没有释怀,也许她知道父亲离去的是不再回来,可她依然相信在河堤等待时,某一天父亲还是会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那自己在河堤上的陪伴与等待是值得的。可生活不能停滞,女主结婚了,女主生孩子了,对父亲归来依然充满期待。

女主视角与全职视角重合,女主内心明白父亲的“离去”是真的的离开,但是河堤的等候已然成为女主与父亲浓浓亲情的一部分,所以女主已然会去河堤凝望守候父亲离去的远方。当河水干涸,长满野草时,女主已彻底明白父亲是永远离开了自己,没有河水父亲怎么划舟过河归来呢。

既然父亲回不来,那是在等自己去寻找他。女主穿过人高的杂草,在一片滩涂河沙中看到父亲离去的小舟和一具骸骨,女主轻卧在小舟一侧,犹如卧在父亲的臂弯里。在“臂弯”里,女主见到了父亲,在扑向父亲怀里那一刻,证实了影片开头全知视角的合理性。

影片以全知视角,向观众传递的是一个已经知道的结果,以外视角传递的是一个女主不知的结果。观众以已知视角去看待女主未知的剧情,这无疑是一种叙事视角的绝佳运用。既增强观影体验,也让观众为女主对父亲那份坚定美好的守望而感动。

事物隐喻:用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展示影片背后的价值和内涵,带给观众对亲情、生命、轮回等的深度思考

《父与女》能得到观众极大的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影片题材很契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也是我们人生中所要面对的。导演重复呈现相应的事物来表达特殊内涵,使影片不再是看似简单的剧情而是隐含人生哲理的成长故事。

1. 划舟过河:走向死亡。由于导演本身深受日本、中国文化影响,所以影片的美学风格更接近东风之美。影片不是采用流行的电脑动画技术,而是采用传统的手绘形式,兼具东方美学神韵。影片中的河水一直存在到女主老年才消失,如果从我们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这条河就象征着死亡的奈河,划舟过河就是走向死亡。所以,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主题与基调。

2. 车轮转速:生命轮回。影片女主去河堤等候父亲都是骑着自行车去,车轮的速度有快有慢,有大有些。那些大的慢的就象征人年纪大和衰老,直至死亡,就想女主垂老之时车轮慢慢前行。那些小的快乐象征小孩勃勃生机。大的缓缓失去过,小的快速而来,寓意着生命轮回,老人衰老离去,新的生命诞生慢慢成长。

3. 逆风与爬坡:成长阵痛。影片中设置的爬坡是一个极具意味的镜头,同样女主少年时代逆风骑车也是寓意深刻。逆风与爬坡象征着人生成长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阵痛,没有阵痛的经历就不会收获成长。人只有经历困难挫折,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敢于迎接更大的成长挑战。影片中女主失去父亲的帮助,都是独自一人爬坡,这告诉我们:成长中遭遇的阵痛都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这样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4. 子女与丈夫:女主父爱的缺失。女主为人妻为人母时,与丈夫一起骑车载着孩子去河边守望那个远方的父亲。丈夫带着蹦蹦跳跳的孩子下到河岸边,而女主却一人站在河堤上,眺望着远方。孩子与丈夫浓浓的亲情流露,意味着女主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和父爱的缺失。孩子是快乐的、幸福的,而女主是不幸的、忧郁的。

5. 没有驻足的凝望:告别父亲的等待。影片中女主有10次出现在河堤上,9次都停车驻足守望一阵,只有一处没有,那是女主没有骑车,而是坐男朋友的车。女主面朝河面,随着车子的远去,当初父亲离开的河面也渐行渐远。之后女主成家立业,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自己的家庭与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被守望。所以这次没有骑车没有驻足的河堤凝望象征着女主内心告别属于父亲的那份等候,意味着她需要父亲,但也有人更需要她。

6. 父亲自行车的存在与消失:守望与寄托。父亲离去的时候把自行车靠放在树旁,直到女主长大成年后的第一个时间节点,自行车才消失不见。自行车的存在时女主都还是未成年人,它的存在实际上女主内心守望父亲的一种外化形式,意味着车在父亲还会再回来。女主成年后,自行车就消失了,没有了自行车就表明父亲永远不会回来,意味着女主明白父亲的离去是真正的离开了自己,那只能把父亲自行车的形象隐藏在内心,成为一种期待的寄托。

7. 黑夜中的那束光:属于父亲的力量。影片中有一个三秒钟的镜头,黑夜中的一束光,也许是女主骑车时的车灯,也许是女主走路时的手电筒,我更倾向于车灯。这是一个颇具意味的镜头,黑夜象征着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黑夜时候,但黑夜中我们总会寻找到光明,走出黑暗。影片中这个镜头的前一个镜头是女主坐在男朋友的车子上,这个黑夜很可能就是女主失恋后的情感痛苦。当然这个黑夜更多可能是女主心中的苦恼、阻碍,代表着孤独与困惑。当黑夜中女主骑车经过父亲离开时的河堤,而那束光就是父亲给她的,她期待的父亲指引她走出黑夜重新找到回家的路,让她不再惧怕黑暗、孤独。

其实,影片里几乎每一帧都是一幅图画,每一幅图画又蕴含着它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与女主相向而行的人随着女主年纪变大而变小,反之则相反,它也象征着生命的衰老与轮回。影片将这些极具内涵的事物和画面一一连接起来,给观众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带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理解。

主题呈现:对父亲终其一生的守望背后是生命生息不止的轮回和成长中极致的思念

《父与女》的主要内涵应该就是成长、思念、生命,通过9分钟的剧情紧凑又清晰的展示出一个人是如何在成长中通过各种细节展示对亲情的眷恋和生命安息与轮回。

1.成长是充满阵痛的独立。影片中女主的成长就是充满阵痛的独立,10处河堤的守望,只有三次是有人相伴的,可每次到达河堤之时,真正能懂女主的守望没有一个。所以说,女主的成长是孤独的,是缺少父爱的。

逆风而行,也许是女主成长所要面临的常态,失去父亲这个坚强的后盾,她的人生之路注定是不平凡,是坎坷的。当她在风中艰难前行,她需要有人为她遮风挡雨;当他逆风爬坡时,她渴望有人推她一把,但是现实却是需要她独自一人去努力战胜这些阻碍她成长的困难。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引发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思考,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逆境的磨练,我们会失败、会逃避、会失去信心。可在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声音在为我们呐喊,我们不能就此失去成长的勇气,失败是成长的常态,只要跨过它就意味着成功,那失败就是成长中积累的财富;逃避是人性的本能,只要掉转头积极面对它,那逃避所带来的弊端就会成长中积累的动力;失去信心是常事,只要重振旗鼓,那失去信心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自己。

影片借助这样一个故事,阐述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普世道理,但是观影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叹女主成长的不易。其实,女主也是在映射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女主。她的成长之路也照应着我们的成长之路:充满阵痛的独立。

2.思念绵绵不断。生命车轮不停转动,岁月长河漫漫流淌,思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影片没有交代父亲为什么要离去,但是可以看出父亲是很舍不得女儿,而他转身后的再次拥抱又意味着他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事实如此,父亲永远的离开,留给女主无尽的思念与等待。

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等待,或许就是最极致的思念。女孩最后所见,自己奔向不远处的父亲,只是她垂死之时的幻觉。她父亲早在最初就已沉船身亡,她此后一生的等待都是徒劳无功的。也许,女孩也深知这一点。但她却选择相信父亲还活着,终有一天会回来。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岸边守望。垂的女儿躺在小船里,幻想着自己慢慢年轻,飞奔向日思夜想的父亲的怀抱时。几十年的沧桑变化,依然改变不了女主的思念和等待。

家人是港湾,无论是对离家的孩子还是离家的父母,港湾总是期盼那些远游未归的船只能早日归来。当然港湾也总是默默看着船只离开,因为船只不可能永远守在港湾里,只有出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海。即使迷失在大海里,属于港湾的那份思念是不会随着船只的消失而消失。

影片通过女主连续十次来到河堤上守望心中的父亲,期待他能从河的对岸划舟回来,可直到临死父亲也未归这样一个故事,告诉观众们:世间一切都可以是假装的、虚无的,但亲情是唯一真实且不会改变的。

3. 生命生生不息。影片通过女主从儿童到垂老之年的生命历程的变化,传递出生命是轮回不止、生生不息的。女主是儿童时,画面中的人都是与她相向而行,而且都是老人,女主慢慢长大,与她相向而行的人慢慢变年轻。同时女主逐渐老去,相向而行的人变成背向而行的人,而且是年纪越来越小的人。这种特殊的画面呈现角度,就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同时女主逐渐长大,她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她由父亲眼中不舍的幼儿成长为有责任的妻子与母亲。当她逐渐老去,她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去寻找当年离开自己的父亲。沧海桑田,曾经宽阔的河面成了杂草丛生的滩涂,大自然的生命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存在。在搁浅的小舟中,女主找到了父亲的归宿,他早已不在了,但是他却以另一种形式活在女主心中。她也以另外一种形式与父亲见面在一起,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心中有爱,亲情永存。

父亲离去了,但是他把浓浓的亲情留给了女儿,女儿心存父亲,留有浓浓亲情,所以父亲一直都在她心中。女主把父亲留给自己的亲情又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带着他们来河堤眺望曾经离去的父亲。当女主循着父亲的足迹而去,她留给子女的亲情也一直会在他们的心中。这种亲情的留存不就是生命生生不息、轮回不止的延续形式吗?

影片的内涵也许并不只有这些,所有要表达的导演都浓缩在这短短的9分钟里。但是生命、亲情、成长是其主要表达的主题内涵,导演用无声胜有声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亲情的帮助,而生命的轮回也需要亲情的守候。时间会流逝,亲人会老去,让我们感动的是亲情的永不离场。

总结一下

《父与女》作为一个短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由此可见,它虽然短,但是它所蕴含的世事道理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将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解读清楚了,那我们就能感受到这样一部高评分影片背后别有新意的艺术价值与独特魅力。

鉴于影片表现方式的独特性,所以本文特意从叙事技巧、事物隐喻、主题呈现三个角度深度解读《父与女》,让读者感受其不一样的主题内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