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攻克世界性难题,为高铁“空中安全线”护航

攻克世界性难题,为高铁“空中安全线”护航

作者:张晓鸣来源:文汇

步履匆忙的旅客、人头攒动的车站……又一年春运到来了。记者日前走访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科研所,这里是为铁路春运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的地方,也是被称为高铁“空中安全线”——“非接触式接触网检测系统”诞生的地方。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现在我们的检测系统已从第一代升级到第三代,还新出了便携式设备。”朱挺笑着说,“特种车辆驼峰溜放作业等一个个新的科研项目,也相继成功。我是铁路人,是铁路给了我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我珍惜这个舞台。”
从零起步挑战世界性难题
过去,我国铁路采用的是接触式检测,这种检测方式,受限于列车的行车速度,无法系统有效地监测接触网完整状态,会给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而“非接触式接触网检测系统”在国内是空白。
要保障高铁列车安全运行,这项技术必须突破。“技术创新慢一步,远离市场千里路,我们要挑战这个世界性难题。”朱挺和他的团队着手研究铁路接触网技术,然而,国外对这项技术严格保密,国内又没有相关基础研究,只能从零起步白手起家。
朱挺买来两台CCD高速线阵列摄像机,在实验室内架设接触网模拟试验平台,通过三角立体测量法对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实时模拟处理。他采用逆向设计思路,采取“面打光,线采集”的办法,就是通过向接触线打光,用高速CCD相机采集接触线底面的反光,然后进行图像数据实时分析处理。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两年里,实验室的灯光亮得最早,灭得最晚,光实验数据就记录了8万多条,实验日志写了厚厚10大本。为了验证设备性能,朱挺经常在线路上一走就是一天,一年时间,400多公里的试验区间来回走了好几趟。
最终,第一代车载非接触式接触网检测系统成功问世,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与国外设备相比,稳定性更好、精度更高、成本更低。
直径10毫米螺栓的螺纹都能拍清楚
朱挺相继研发了适应时速80公里的轨道车、120公里的专用检测车、160公里的客车车体、380公里的动车组车体等速度条件下的系列车载“非接触式接触网检测”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而朱挺最新研制的便携式设备,采用激光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一个人就可以手推设备上线检查。
同时,研制高铁“万能”巡检车成了朱挺最想实现的愿望。之前,国内既有的高速动检车仅能对高铁线路进行数据量的检测,而对于沿线基础设施设备状态的图像量巡检,最高检测速度仅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且都是工务、电务、供电等各系统分别进行的。
说干就干,朱挺带领团队开启了样车制造、检测设备集成、现场动态调试的攻坚之路。经历过无数次的痛苦煎熬后,2018年12月,时速160公里的电传动多专业综合巡检车终于上线。这一凝聚着团队四年多智慧和汗水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沿线工电供设备结构状态的可视化巡检,甚至连接触网零部件上直径10毫米螺栓的螺纹都能拍清楚。
沉下心、俯下身,继续努力
近年来,铁路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大量原来由公路运输的商品汽车转向铁路,运输商品汽车的铁路特种车辆需求大幅增加。这种车辆不能通过原有驼峰进行溜放作业,经常因无法及时编组而在站内积压,提高特种车辆编组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朱挺主动担起这个攻关项目,承诺在三个月内一定拿下。随后,他们立即研发在线检测装备、过峰仿真软件,跑遍了管内13个驼峰,布测点、采数据。通过对驼峰的技术改造,特种车辆平均驻站时间缩短50%,编组效率提高67.7%,仅上海局集团公司每年就可节支创效上亿元。
今年是朱挺大学毕业21年,也是他进入科研所的第21年。在寂寞的试验室里,他与伙伴们试验了一遍又一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为取得现场数据,盛夏时,他们手持GPS定位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深入铁路沿线做现场试验。当年吃过的苦,如今都已成为朱挺的美好回忆。他暗暗对自己说,沉下心、俯下身,继续努力。
人物小传
朱挺,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科研所机辆技术研究室主任。参加工作20年来,带领团队参与国家“86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20多项重点课题,先后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8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