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奔腾年代》很多人都体会过高铁的“舒适”却不知背后的“辛酸”

《奔腾年代》很多人都体会过高铁的“舒适”却不知背后的“辛酸”

从蒸汽机车到绿皮车,再到动车、高铁,火车见证了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迁。70年前,中国铁路上跑着外国造的蒸汽车,速度慢、环境差,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冬天车厢里气温难闻;70年后今天,我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复兴号”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贴地飞驰,车内宽敞明亮,有供饮用的热水。

中国高铁被誉为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以速度震惊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之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高铁背后的故事。近日播出的《奔腾年代》正是以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史为主线,向观众讲述,高铁“舒适”背后的“辛酸”,重燃国人爱国情怀,致敬在艰苦岁月里,坚守初心和梦想,为中国“腾飞”积蓄力量的第一代电力机车人。

《奔腾年代》里,一直围绕“要不要坚持电力机车自主研发?”“应不应该借助洋拐杖?”“怎么坚持技术创新?”等开展探讨,重现了电力机车研发时面临的现实困难。如剧中所表现,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苏联专家忽然回国,并且带走了所有的研究资料,面对这顿“夹生饭”机车厂众人都有自己的考虑。

常汉卿坚定的不移地认为中国人可以造出属于自己的机车,中国的电力机车研发就像困在茧里的蛹虫,必须在艰难的环境里自我挣扎、革新、进步,才能长出一双腾飞的翅膀。

作为“电力机车派”代表的常汉卿,是撕破困局的一双利牙,但对他来讲,要啃的“硬骨头”却不只是技术。首先,是面对阶级矛盾的影响,对无产阶级而言,资产阶级出身的常汉卿,会面临不被信任的尴尬局面。

其次,还有在现实条件下,对于发展的争论。到底选择内燃机还是电力机?内燃机研发容易上手,但对资源消耗较大。电力机车看似前景美好,但技术、工业水准都超出当时国力。

更有,全国经济紧缩,在大家都“降工资”,吃不起饭的时候,怎么保证科研经费?与冯主任意见相左时,如何获得车场工人的信任?对常汉卿来说,这太难了。对新中国来说,也太难了。

但中国人的本质,就是心存梦想,逆境求生,逆风翻盘。常汉卿说:“我们有对夸父追日的敬仰,对孙大圣筋斗云的神往,对千里马、飞毛腿、神行太保的喜爱,这是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不停奔跑、进步、突破自我,这就是人的精气神,也是新中国的精气神。这股劲在,我保证你一定能看到。”

70年的风雨兼程,中国高铁成为了中国名片,而新中国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在中国的每一个行业,都不缺乏英雄,《奔腾年代》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大家共同的特点就是——极致的爱国主义信仰,和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18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