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心理学家:这3类人,正在朋友圈骗取你的善良,小心了

心理学家:这3类人,正在朋友圈骗取你的善良,小心了

一、令人心寒的“众筹”者

“众筹”一词翻译自英文单词“crowdfunding”,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指的是一种向群众募资的个人或组织行为,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对于个体而言,发生家庭重大事件、疾病等意外,且个人无力承担时,可以通过一些平台让好心人进行众筹募捐,救人于水火中。而有的人却利用了他人的善意,在朋友圈搞起了所谓的“众筹”。

比如,近日,广州白领赵小姐遇到了一件新奇事儿,她朋友陈小姐的iPhone6Plus的屏幕摔碎了,竟然在朋友圈里发起众筹,希望大家给点钱,她好买新手机。几天后,陈小姐还真筹到了钱,其中老板给了最大一笔500元,其他朋友都是零散的钱,但足够她换新手机了。

无独有偶,李小姐的同事生病住院,同事们在朋友圈发起“众筹”,每个参与者都给一个银行账号打入了设定的金额。李小姐对这种形式产生了强烈质疑,“通过AA筹款的方式给朋友捐钱?难道这也叫众筹?”同事、朋友们虽然本着公益捐款之心参加,却对众筹感觉模糊。

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朋友圈里的“众筹”案例不在少数,一个项目还八字没有一撇,众筹的“股东”就已经超过百人了。而这类人,就是在朋友圈骗取他人的善良,让众筹变成了"乞讨”。丢了手机,重新买一部要众筹;缺了个贵价电饭煲,去趟国外你也说要众筹买几个回来;那是不是缺块名表、缺个名包,都可以众筹?

这类人在好友圈打着众筹幌子的人,变相的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仿佛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帮我众筹一点,就是不给我面子、不够朋友”。久而久之,他们的人缘会越来越差,甚至受到好友的反感。

二、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总是在朋友圈诉苦的人

有的人经常在朋友圈发一大段悲情的文字,诉说着自己遭遇的不幸,抱怨命运的不公。从心理学现象来讲,人们在进行主观评价与判断时,的确容易把自己看得更重,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体现。

同理,当遭遇不顺时,我们也容易把自己看成最惨的那个,即使事实并不是这样。虽说适当的倾诉并无大碍,但有的人反复把朋友圈当成了自己的树洞,天天哭诉自己有多惨。另一方面,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会引起朋友圈其他人的关注,并向他们给予关怀与同情。

而这种来自于他人的关注感,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诉苦行为,让他们行车的这种“悲剧中心”的反应模式。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因为久而久之,你就会相信自己真的很惨,产生“习得性性无助”,天天抱怨、放弃努力。由于充斥着大量的负能量,你的朋友也会渐渐受不了你。

三、在朋友圈搬弄是非的人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一些情侣、夫妻中,当感情遇到矛盾时,他们会在朋友圈列出对方的不好,说自己怎么付出,却好心没好报,遭到对方的不良待遇……而对于他们的共同朋友,看到这种情况,要么就站一方的观点,给予支持,要么两头劝,费尽心思希望他们和好。

然而,朋友们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回报,往往事情的最后,吵架的情侣莫名其妙又和好了,弄的朋友白费力气安慰这么久、还显得格外尴尬。可见,这种人也是在朋友圈骗取他人的善良,让别人操心了半天,最后却更像是一场闹剧罢了。

- The End -

参考资料:《人际交往心理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1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