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惊艳了一千年的黄山宏村

惊艳了一千年的黄山宏村

无边细雨湿春泥,

隔雾时闻水鸟啼,

杨柳含颦时带笑,

一边吟过画桥西。

——汪彤雯《南湖春晓》

在喧闹的城市中,满眼望去尽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来来回回,耳边充斥的全是各种吵闹和喧哗,城市节奏的太快,我总是行色匆匆,步履匆匆,一次次满面倦容,一次次的感到身心俱疲。经历了一天的努力过后,华灯初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家的方向;一天的喧嚣过后,万家灯火,我愁容满面的继续伏案备战;一天的劳作过后,夜深人静,常常忘记了最初的梦想。

当我远离城市的拥挤与喧嚣,置身于徽州古村落,漫步于青山绿水之中,置身于徽州古村落,漫步于青山绿水之中,我静静的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忽然之间,我看到了梦中的画面,在这千年的古村落中,碧绿的湖水缓缓流过,绿树在风中舞蹈,光阴缓慢地流过,柔和的阳光普照在岸边幽幽的灰瓦白墙特色民居中,夕阳正徐徐落下。映入我眼帘的,俨然一副和谐的自然画卷,散发出诗意盎然的山水韵味。

此刻,山石、绿树、河流、小路相映成趣,组成了徽州民居的清新淡雅的艺术风貌,塑造了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江南水乡的审美情调。

1 白墙青瓦的水墨风光

明代《舆服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由此可见明代住宅制度可谓等级森严,官方不允许民居用色彩装饰。受徽州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影响,徽州人崇尚自然本色,砖、木石雕均不施色彩勾绘,大气而古朴,单调又不失变化,简约而丰富,有种归于平淡的美感。理学大师朱熹说过“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

古民居建筑的色彩主要依靠自然材料本身的不同色彩。民舍都是白粉墙、黑色的瓦片和灰色的青砖,墙脚多采用当地所产灰黑色的青石,有些地方也用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这个地区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传达着平淡自然的哲学观念。特别是这白粉墙,经过长期的日晒、风吹、雨淋,有的墙面已经发霉,有的墙面斑驳脱落,显出多种不同的灰色调,单色调的构成,体现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由于徽州建筑多为封闭式的内向院落,外墙高而面积大,从远处望去,大片的白墙、灰黑色的屋顶、高低错落的封火马头墙,黑、白、灰主色调再加以赭石色的木结构立柱、门窗等,于朴素无华中透出江南特有的秀丽。

大量的石材更是徽州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长方形的条石、大大小小的圆形卵石等,被组成各式纹理,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尤其是溪水边的石墙、石缝中长出的绿草、石面生出的青苔,经雨水湿润,其色彩之丰富如诗如画。


2 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当我们从徽州民居的外部走进屋内,房屋的建筑更令人惊叹不已,徽州民居的天井无疑是徽州民居大院最为重要的空间元素。

天井,作为徽州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安全,徽州古民居是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屋顶上空出一片,这就是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根据房屋的大小和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暗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是古徽州人的一个创造。

天井设计得很合理,可以采光通风,下雨时可以排水,夏天可以遮阳,功能多样。正因为有了天井,徽州人在学习和休闲时可以呼吸到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也可以享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天井可满足采光需求,把自然光线移入屋内,使厅堂、厢房高大明亮。天井也是家中一块欢乐的小天地,许多人家对天井进行了精巧的安排,在天井中筑池养鱼、摆放盆景、种植翠竹和芭蕉,使天井别开生面。天井是由四通屋顶、屋檐围成,下雨时雨水顺过四周的屋檐流淌下阴沟。水在中国传统的五行中象征着财富,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有了“四水归堂”的说法。

天井,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人们在从事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坐“井”观天,可以与自然景象亲密接触。

3 对联文化营造

曾去过不少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喜欢拜读一下当地的对联,有写景,有抒情,有讴歌某一事件。读罢对它的人文历史大致有个印象,细细玩味,游览兴趣更浓。宏村、西递这两个徽州古文化的缩影,自然有不少好的对联欣赏,如: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更是其中的道理,颇为深刻,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自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循循教导,晓喻以天下。上联“效好便好”告诫人们,行行出状元,关键在于成效;下联“知难不难”,告诫子孙,世上无难事,必须知难而上。极普通的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卖书,悉心浓缩了的徽州人的形象便很快跃然纸上:认真读书,悉心经商,艰苦创业,谨慎守成。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积善与读书的重要,徽州人重视教育,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徽州人做官后,荣归故里,铺桥修路,建设家乡。反映出徽州人不仅重视智力教育,还注重品德的教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16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