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 松山湖机器人生态下步怎么走?

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 松山湖机器人生态下步怎么走?

对话新动能莞见新未来

2010年东莞机器人产业起步,2013年松山湖提出建设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经过4-5年长足发展,东莞市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0%。如今在全国机器人产业中,东莞占有一席之地。走过了“白手起家”,如今有了产业雏形,下一步如何走?“尤其在新的贸易格局下,我们必须思考能否打造出一个产业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日前举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作题为《松山湖产业机器人产业生态》演讲,他认为东莞要向先进制造中心转型,关键是技术转化。而在技术买不来的前提下,“创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破题关键。

探索

A

新工科教育的尝试

粤港机器人学院首迎80余毕业生

“学生经历了跟传统模式不一样的教学,个人素质方面,我觉得非常了不起”。李泽湘点评粤港机器人学院首批毕业生,学生们无论创业还是接着读研究生,相信他们掌握的能力会为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上周,粤港机器人学院迎来首批80余名毕业生,李泽湘将他们称为新工科教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如今这一批吃螃蟹的人,已有3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创业资金支持,另有5支学生创业团队即将进入孵化创业阶段。其余毕业生也均收到各大知名企业的高薪邀请,或在香港中文大学、米兰设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攻读。

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

粤港机器人学院是什么机构?2015年,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四方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简称“机器人学院”),探索中国新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自2015年起已招收4届近400名学生。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黄伟杰是其中一名毕业生。在成为粤港机器人学院学生后,他一头扎到全自动网球回收机器人项目的研究中。“我们和李群自动化的CTO每隔段时间会见一次,他会告诉你产品的成本控制问题。”

黄伟杰表示,在粤港机器人学院里,授课老师不仅有大学教授,还有来自业界的导师,他们将专业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教授,学生则通过完成一个个的项目培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机器人学院采取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大一开始,就通过课程改革,为学生设计基于项目和课题学习的全新专业课程,采用世界一流大学通用教材,配备具有一流工程和实践水准的导师团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为高校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对于机器人学院的开创性试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粤港机器人学院通过形成现代化体制机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业孵化模式、创业生态文化,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就此指出,近年来,广东高校新工科建设热情高涨,其中粤港机器人学院更是蜚声国内,是广东新工科建设落地的典型个案,为高校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范例。

破题

B

抓住两个关键

促进创业孵化

机器人产业和新工科教育的产教融合、相互促进,正为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强劲动力,这也正是东莞机器人生态圈建造的一环。李泽湘认为东莞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相当重要的一环是技术转化,而在核心技术难以通过招商引资买来的背景下,“创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粤港机器人学院就是其中的实践,更多的尝试还包括已经开营的粤港澳机器人创业营,还有走过4年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大湾区各城市都在建设科学装置,但是如何让科学装置的成果变成产业,两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李泽湘表示,当前各地给出的办法是建技术科研中心,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他比喻,技术科研中心不过是科研成果和产业化这两座大山之间的“独木桥”,能够真的走到桥对面去的少之又少。如国外的知名孵化器YCombinator200家申请的公司,只有一家能成功;国内的真格基金,一共300个项目,走出来硬件创业项目基本没有,这些都是必须要正视的数据。

要攻克创业孵化,李泽湘认为,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要孵化什么,从哪儿入手”。他分析,芯片行业被计算机、互联网、5G、手机这四大行业引领,而下一个重要应用,他认为是机器人,这里的机器人是广义的机器人,包括装备、自动驾驶式、无人机、VR/AR等。

还要想明白“有什么特点,怎么利用特点打造一个孵化平台?”李泽湘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为例,松山湖地处大湾区,创业者能比别人快10倍速度,花十分之一成本造出样机或者产品,除此之外这里以快制胜、汇聚三地资源,还能学习科学的产品研发流程。

如今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经过4年多的运作,走出了50余家公司,成功率达到80%,这是全球硬件领域少见的。

创新人才培养

而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4年探索中,李泽湘深刻体会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好奇心、团队合作,将不同行业联合和融合思维,快速行动的能力与实践等是创业者的素质,而这些在学校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

他回顾大学的进化史,从德国的洪堡模式到现在装配线大学,从高考到大学录取,到考研考博,这一种模式下培养不出真正的创新者,只能迎接互联网之前、人工智能前的产业环境。

李泽湘认为,未来的产业会从只需极少数创新人才的大公司,变成一个小公司,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而且很多热门的专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所取代。因而学生需要有“大思维”,将思维变成现实的能力,包括技术知识、创新思维、驱动力。

李泽湘坦言,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其中一个是美国欧林工程学院,不再有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所有核心课程都是围绕观察、找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

“现在大湾区准备建设很多大学,到底选择建什么大学。是传统研究型大学?还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来配合产业发展。”李泽湘认为,关于大湾区大学,他认为模式的选择非常关键,显然研究型大学已经过时了。而结合自身多年的探索经验,人才创新经验的培养是首要的,“东莞也想做湾区大学,如何定位,需要探讨。”

李泽湘直言,尽管大湾区制造业种类多,但是没有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曾经努力过,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硅谷的芯片产业生态圈用了60余年,而日本关东和关西的机器人与装备生态圈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

如今东莞要打造机器人生态圈,除了上述的准备之外,李泽湘还建议松山湖从以下方面着手,包括完善周边厂房配套设施、完善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打造粤港机器人学院2.0版本,打造湾区机器人孵化器2.0版本,吸纳湖外核心零部件企业进驻,为整个湾区产业配套,打造出松山湖机器人品牌。

采写:南都记者梁锦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5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