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乔布斯的东方信徒——年薪5亿张小龙

乔布斯的东方信徒——年薪5亿张小龙

《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中说到,中国互联网发生过三次“圈地运动”。第一次是在1999年前后,以新闻门户为基本业态,出现了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巨头”。

2007年之后,出现了以应用平台为基本业态的大洗牌,门户们陷入“模式困境”,出现了成长乏力的态势,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则分别从搜索、电子商务和即时通信工具三个方向出发,到2010年前后完成了反向超越,成为“新三巨头”,它们被合称为BAT。

B指百度、A指阿里巴巴、T指腾讯,是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

而从2012年开始,智能手机异军突起,互联网的用户重心从电脑端向移动端快速平移,由此发生了第三次“圈地运动”。

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帷幕。在一开始,新浪微博一骑绝尘,貌似获得了“改变一切”的反超式机遇,然而,因为张小龙团队的意外出现,马化腾非常幸运地实现了绝地逆转。

从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的3年,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大戏台而言,是属于微信的“独舞者时代”:它从无到有,平地而起,以令人咋舌的狂飙姿态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工具明星。

读万卷书系列之《微信之父张小龙》

《微信之父张小龙》刘志则著

张小龙是谁?

张小龙,1969年12月3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创始人。加入腾讯后,开始开发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2012年底,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人物”,现任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

张小龙

职场10年——15万元飙升到1200万元的第一桶金

1987年9月,一直成绩优异的张小龙考入了当时号称“小清华”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同学印象中的他,是一个沉默内向、为人慷慨、玩的“精”、学习好的孤独理工男。

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面对一台386的电脑,中午起床去,午夜12点才离开。这个爱“鼓捣”电脑、勤奋孤独的大男孩,成为了中国接触C语言的先驱者。

1994年硕士毕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家电信机这个“金字招牌”,拒绝了“铁饭碗”,投身于自己挚爱的互联网行业。

斗志昂扬的他,来到广州打拼。凭借自身的技术及天赋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都不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内容。被同行称为“技术天才”的他,感受到了工作所带来的精神失落,怀才不遇的压抑感始终促动着那颗不安分的心。

1997年,那颗躁动的心,再也按耐不住。一心投入到枯燥烦闷的计算机代码中,经过三个月的煎熬,精心孕育的第一个孩子“Foxmail”诞生了。被《互联网周刊》列为“1998年十大网络工具软件”,奠定了张小龙在中国IT界的地位。

图片源于网络

当时已是金山公司总经理的雷军,有意花15万购买Foxmail。然而,因为业务繁忙,手下的研发人员却未能完成购买。2000年,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的价格收购Foxmail。张小龙也来到“婆家”——博大公司。5年时间,从一名程序员做到博大公司副总裁。

一位孤独的奋斗者在职场中的第一个10年。靠着对互联网的挚爱,对编程的着迷;靠着执着、孤注一掷的勇气;靠着承受孤独、承受煎熬的毅力;从94年毕业后的打工仔,到2004年的博大副总裁。

10年后的他已经全副武装、羽翼丰满。从一位技术天才、产品艺术家进入到了商业化的互联网圈层之中。他意识到软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事。更学会了如何带领一个研发团队。极简主义、完美主义已经深深的印入张小龙的脑海,对于产品的执念为后来的事业腾飞打下了基石。

2004年的张小龙(中间)图片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不负众望,力挽狂澜——打造七星级产品

2005年,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在“第一次”圈地运动中,并没有获得较好的席位。马化腾看好了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未来,决定加大互联网工具的投入,对抗MSN的大举入侵。因此,Foxmail二易其主,张小龙加入到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张小龙接手QQ邮箱后,并没有达到马化腾给予的目标“中国版的Hotmail”,反而失去的很多用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团队用了一些非常平庸的方法去做出来一个非常平庸的产品”。

失败已成事实,流言蜚语铺天盖地,网络论坛弥漫着发泄与不满。被寄予厚望的张小龙尝到了失败的迷茫,良师熊明华再三鼓励,留下了他。

张小龙的极简主义再次发挥了效能,他建立了十人的敏捷项目团队。纯粹的目标导向、实用主义,极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2G超大附件、文件中转站、漂流瓶等功能,让QQ邮箱成为“七星级产品”,实现了2006年年会的誓言。

一首张小龙最喜欢的《蓝莲花》诠释了这三年的心路历程: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现脚下的路……经历了失败之后的他,更加懂得产品的内在核心。那就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加入人性化的关怀和创新。技术只是展现需求,提供支撑的工具。

王者风范——微信已经成为一个生活方式

一封张小龙与马化腾之间的深夜邮件,微信项目上马。在第三次互联网“圈地运动”中,腾讯依托即时通讯的工具,反向超越,成为新版三巨头之一。

张小龙的团队,战胜了腾讯内部的“狼斗”,战胜了先于微信发布的米聊、Talk box的围击。用“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扭转战局,迅速崛起。

微信在433天的时间里迅速升级为拥有上亿用户数的重量级产品

朋友圈、公众号、抢红包、二维码、小程序让微信连接世界。人、物、服务、支付都能够通过连接在一起,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据统计,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很多用户甚至已经产生了微信依赖,一小时不看微信就会感到焦虑。

很显然,过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及短视频娱乐已经占据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

物极必反,这种状态并不会长久。部分用户已经感受到智能手机APP花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而短暂、琐碎的信息量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成长。

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寻求线上与线下的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线上社交,这也是张小龙对微信的未来规划。

极客、完美主义的文艺商人

张小龙被称为“乔布斯的东方信徒”。简单可能比复杂更难做到,乔布斯敢于颠覆传统,追求完美主义的创新。

张小龙从Foxmail、QQ邮箱到微信,一直秉承着用户价值至上的理念,打造了完美的生态系统。小程序的开发,让用户摆脱了需要下载、操作大量APP的冗余。完即走的逆向产品思维,让微信“一个工具”的产品定位更加清晰。

是什么成就了张小龙的成功?成就了微信的成功?

我想那就是张小龙的坚持和纯粹。从孤独中走出来的他,变得更加理性。但是内心中的那份挚爱和坚持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一直想做的就是开发完美的产品。那些成功背后的辛酸与煎熬,张小龙并没有过多谈及。无论是靠一己之力开发维护一个爆款Foxmail,还是十几人的敏捷团队开发、更新迭代QQ邮件、微信,都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和满负荷的技术攻坚。

虽然已经被捧上神坛,但是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每天关注的还是用户的体验,从人性的关怀探索用户需求,从完美走向极致,没有尽头。

未来的微信还会走多远我们无法判断,但是这种纯粹的产品理念值得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8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