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赛道、产品与迷雾:villike眼中的腾讯

赛道、产品与迷雾:villike眼中的腾讯

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在通过自己独立分析赚取财富的路上共同前进。

最近看吴晓波写的《腾讯传》,之前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大败局》,上下两册,感觉文笔盖过了内容。

一本《腾讯传》看完,不禁感叹作者实在是有料的,这本书把腾讯许多的表面的、背后的东西都讲得很清楚,而且不乏作者自己的点睛之笔,是最近看到的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看完后对腾讯有一些思考,感觉不吐不快,于是有了洋洋洒洒的本文。

先来侃一侃中国互联网行业

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在应用创新上的能力和速度并不逊于任何国际同行,这一特征和其他行业发生的景象完全不同。

我认为,除了互联网行业受政府监管较少、国企资源碾压情况不多外,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跟中国的文化特点也高度相关,比如我们的特点有几个:

第一个,强调“中庸”,枪打出头鸟,再加上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创新的实际氛围不足,中国很难出现像美国那样的模式创新;

第二个,喜欢“投机取巧”,因为我们最容易看到的、最喜欢听的就是各种“白手起家、黑手创富”的故事,而且对这种模式习以为常,所以,有人在前面当“炮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坐收渔翁之利”,是容易出现的;

第三个,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你看腾讯就是这一点的典型。

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互联网出来的东西,基本在西方国家都找得到原型,我们所做的更多是模仿和超越。

当然,肯定不能说我们就不值得被尊重,我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商业世界是一个综合比拼的世界,我认为只要满足了两个条件,一家公司就是值得被尊重的:

第一,他遵守了各类法律,这一点与残忍地扑杀小公司并不矛盾,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公司有责任用各种合法的手段去拓宽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消灭对手;

第二,公司给下游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因为这家公司的存在,客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腾讯的4个迷雾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关于腾讯的三个问题,我认为非常有水平: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腾讯成为市值最高、用户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腾讯经常面临空前的质疑,质疑它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性情温和的马化腾是如何成为“全面公敌”的?

第三个问题: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追随,还是有自己的东方生存之道?

这三个问题大多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

腾讯这家公司未来会怎样?它能维持现在的行业地位吗?换句话说,这是一家值得买入并持有的公司吗?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前3个问题的答案,我想通过本文,点状地讲讲我的思考。

先说几个腾讯的特点

第一,首先提出“用户体验”的概念,强调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马化腾要求产品经理有“一秒变白痴”的能力;

第二,提出的一系列盈利方式切中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比如会员服务、虚拟道具、Q币等,这也是这家公司的一大特点,不管是产品“痛点”的抓取,还是变现模式的选择,早年还碰过一些壁,如今已经越来越炉火纯青,想想大年三十一个晚上王者荣耀几十亿的流水吧。

第三,第二点帮助QQ从一款没有温度的IM工具逐渐转型为一个“类熟人”(有了微信后变成了熟人)的社交平台,从这一点看,腾讯是全球最早的社区网络试水者之一。

腾讯理念和机制的优点

关于腾讯的优点,书中写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个点:

第一个,产品极简主义。

Don’t make me think,这个马化腾对产品的要求其实适用于很多行业的产品,尤其是使用频率高、不要钱的产品。

背后是:腾讯对于人性的理解非常地到位,人都是懒惰的、不愿意思考的,白痴也能用的产品让这家公司的用户体验非常好,不信你去用用12306、个税纳税那种APP试试,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其实现在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甚至已经丰富到让人迷茫,极简主义对于生活也是一样的,懂的人,自然懂得简单的力量和美。

第二个,内部赛马机制。

腾讯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创新,例如QQ秀、QQ空间和微信,都不是高层的决策,都来自中基层的自主突破,这就是内部赛马机制的功劳。

第三个,试错迭代策略。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其实在很多行业都适用,真的是谁用谁知道。

更进一步说几句,这种方法为什么很少有人用?

其实背后也是人性,人性天然不愿面对质疑和失败,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觉得“我做的东西是最好的”,这种模式其实是把注意力从关注个人面子,转到了关注产品质量本身,这是这种模式背后的深刻转变。

腾讯的成功是靠高管们的深谋远虑吗?

我认为腾讯的成功绝对不是自上而下规划的结果,至少早期绝对不是。

我来举个例子,马化腾和团队一开始根本不知道QQ怎么赚钱,甚至连这玩意儿会疯狂扩张、像个黑洞一样吃掉公司为数不多的资源都没有预料到,团队进入了天天为这个“滴滴滴”不停叫的小东西打工的状态,马化腾和团队甚至想方设法要把这个东西给卖掉。

所以,后来QQ及其附属产品的成功,能说它是战略规划的产物吗?如果有人认为是,那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归类。

再举个例子,腾讯刚上市,就开始“战略调整”,但并不是主动规划的那种,而是为了避免一场灾难,因为当时接近70%的收入来自于“移动梦网”业务,而就在腾讯上市前一天,中国移动开始清理整顿这一领域。腾讯很明显只能是被动式地应对,而非早已有所谓的“XX五年规划”。

其实整体看下来,这家公司就是“反脆弱”的典型,看似一直在手忙脚乱地应对各种出现的问题、甚至是灾难,但这家公司身上似乎有某种特质,总能让它一次次化险为夷,甚至更为强大,如果有人能找到这种特质,并能仔细地观察它,那我认为他就找到了腾讯的成功和投资密码,我在下一个话题里讲一些我的看法,供读者参考。

腾讯的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们跳出来“这家公司做得怎么样”这个问题,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看,腾讯的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有三个。

第一个,有可能腾讯这家公司最基础的竞争优势,只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这家公司起家的时候,误打误撞选了一个非常好的赛道——即时通讯,这个赛道有几个特点:

1.是刚性需求,不仅每个人都需要,而且频率极高,换句话说,你可能一天都不上百度搜索,一周都不上淘宝买东西,但现在没几个人可以一整天不用微信和别人联系;

2.这个赛道是赢家通吃,大家都在用的才是好的,钉钉可能是有很多好处,但你的朋友、父母可能并不用他;

3.这个赛道的需求刚性让它极易往临近的赛道扩张,比如社交、游戏。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侧面的小故事。

2005年左右,马化腾和刘炽平曾经对腾讯的核心能力进行过无数次探讨,达成共识的是:腾讯唯一的核心能力是掌握了人际关系网络,只有从这一点出发,后面的业务才能走得稳。

第二个,是腾讯这家公司对产品和用户体验的专注,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都是这种专注之上的具体机制和策略。

第三个,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低调、务实、偏执,这些特质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行业的管理层,但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飞速狂奔、未来不清晰的行业,以上这些特质让腾讯冷静、极致、强大。

腾讯为什么四面出击、到处与人为敌?

很多人说,就没有腾讯不想做的东西,尤其是前面几年,似乎腾讯确实什么都做,但问题是,在一个野蛮生长的互联网行业,到处都是机会,其他几家就真的只守着自己发家的领域?

比如,阿里没做过通讯?百度没做过电商?

给大家造成腾讯四处出击的真正原因,是腾讯赢得多、输得少,原因简单点说,第一抓住了用户体验这个核心,第二腾讯的基本盘即即时通讯行业稳定、地位稳固,只要是相关多元化的延伸,都能形成合力。

微信的意义

说到腾讯,就不能不说微信,微信既是腾讯原有即时通讯领域的延伸,又对腾讯有着巨大的意义,因为这个产品让腾讯真正融入了中国主流消费族群的生活。

QQ再伟大,毕竟还是顶着年龄小、收入低的名头,而用微信的,却是中国最主流的消费人群,将这些人的即时通讯需求满足以后,依靠用户粘性去设计商业模式,就是最靠谱、潜力无限的选择。

那问题来了,如果说QQ及其附属产品是腾讯运气好碰上的,是幸存者偏差,微信依葫芦画瓢又来了一次,是对手太弱吗?

这就又回到前面那个问题上:同样类型的产品,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总是腾讯?

未来腾讯维持优势的可能性

粗粗来看,现在腾讯的业务领域有三个:通信,从QQ到微信;社交,从QQ空间到朋友圈;游戏,当下已经是无可置疑的霸主地位。

通信是腾讯的基石,哪怕这一块没有直接的盈利模式,单是这个入口的价值和流量,就意味着天量的可能性,前面说过,这个领域几乎是赢家通吃的,而且是永恒的需求,人类的沟通需求和社交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游戏这个业务,虽然饱受各方质疑,但盈利能力和用户粘性是真的强,这个业务有毒,但真的好吃。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对腾讯的印象大多是后发制人,靠模仿和流量来把对手给搞死,但其实腾讯并不是万能的,哪怕是游戏,也是第二次尝试才成功的,第一次输得很惨。另外在电商领域、在搜索领域,腾讯一直也没能打得过阿里和百度。

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这跟腾讯这家公司的出身是有关的,市场上都管这个叫做基因,似乎是公司天生有强项,但我认为这本质上是一个相关多元化问题。

你看,腾讯成功的领域,最早是IM,这个是有点误打误撞的成功,但是仔细想想,消费者的通信需求被满足后,最接近于通信的就是社交,也就是“聊完正事儿聊点别的”这种需求,也就有了后来的QQ空间。

朋友圈本质也是这样的,跟他人刚认识、聊正事之前,去看看他的朋友圈,了解一下这个人是什么特点,熟悉了以后,不能每次见面都是聊正事啊,平时互相点个赞留个言什么的,这就是社交。

接下来就是游戏,游戏其实也是互动娱乐的一种,这个业务本质上也是通信和社交的进一步延伸,只是没有前两者那么密切和自然的延伸关系罢了。

但是电商和搜索,跟通信和社交的关系就有点远了,而且本质上前两者是有一些私密性的,大多数人并不想跟熟人去实时分享自己买了什么、在搜索些什么。

所以总的来说,对于腾讯的未来,我认为在通信这个基础上,腾讯几乎是不可战胜的,除非有彻底的技术性变革。

在社交这个延伸领域,腾讯不可能一家独大,头条、微博、抖音等等公司,都有各自的利基市场,例如抖音是一种非常弱社交的领域,甚至不能算是社交。

而在游戏这个领域,只要腾讯的通信基础没有被动摇,巨大的流量就是难以被挑战的,竞争对手可能会有爆款游戏,但是腾讯很快就会以铺天盖地的流量和飞快的产品更新速度去硬刚对手,结果不然而喻。

关于进化、创新和未来的一些碎碎念

作者说“我没能完全找到其成长的密码,甚至在某些方面,我被更浓烈的疑惑所困扰,呈现在我眼前的腾讯,宛如正在进化中的生物体”,这也是我整体的印象,最早看这本书时,我是带着点投资的兴趣来看的,看完后,我感叹腾讯过去的强大,如前文所属,也能朦胧地总结出一些腾讯成功的原因,站在当下,我认为我的总结是大致正确的,但是未来呢?

关于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我想拿腾讯2011年后的战略方向转变来举例阐述。

经过2010年前后的3Q大战,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腾讯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迷茫,于是有了后来的十场诊断会,也有了腾讯从典型的“产品手艺人”转向“资本流量输出者”的转变。

插播一段马化腾的话,能听出他深深的反思:“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和未来,也许我们要多想想什么是能被接受和认同的。”

这也许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标志吧。不知道对错,只是变得没有那么棱角分明,但这颗心,依然要保持清晰和坚定。

从11年开始,刘炽平对于腾讯的影响愈发显著,马化腾从封闭、关注客户体验到开放、相信互联共享有机会创造更多用户价值当然很重要,刘炽平则运用资本的力量让腾讯开始更加多元,以大量的入股,“遏制或钳制对手的过分逼近”。

这对于腾讯的改变之大,自然不用多说,关键在于这改变了腾讯这家公司的性格——如果把这家公司拟人化的话,以前这家公司可以看成是个埋头做产品的手艺人,如今这家公司则一边做产品,一边跟外界搞联谊,遇到不错的公司就给投点资,一方面有利于创收,另一方面也让产品更少受到外界对手的攻击。

但问题是,这种方式真的是好的吗?腾讯真的能两边都兼顾好吗?毕竟一边是内向人把事做好,一边是外向人寻找机会。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再说说创新,以下这段话是金玉良言:

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的,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能出现的,而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生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某种程度来讲,创新其实是一种进化,而按部就班、充满条框的环境是产生不了进化的。

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和一点点评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世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

这话多么的温暖和充满希望,让我想起电影《终结者》中阿诺告诉我们的话,“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在通过自己独立分析赚取财富的路上共同前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6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