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人工智能进化——无人驾驶技术的编年史

人工智能进化——无人驾驶技术的编年史

无论是科幻类的电影和小说,还是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都是未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里提到的人工智能并不一定就是人形机器人,而是指能够以和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因此自然包括了无人驾驶技术。

由于网络的普及,这项技术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但是它的发展史却没有对外普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无人驾驶技术的编年史。

起源

1925年,胡迪纳无线电控制公司将一辆Chandler汽车改装设计为了“无人”驾驶汽车。它的后座上安装了一个无线电接收设备,用来接收后车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再通过信号译码和电动马达操作车的方向盘、制动器、加速器等,进而控制车的运动。在研发成功后,这辆车还在纽约市内穿越了拥挤的交通,对公众进行展示。

再到1930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在其中一场名为“未来世界”的展览上,设计师诺尔曼·贝尔·盖迪斯向当时的人们展示了他对未来汽车及交通的想法——未来汽车采用无线电控制,使用电力驱动,由嵌在道路中的电磁场提供能量来源。1940年他又在新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人类应该从驾驶中脱离出来。

并且,他预测这种设想会在60年代实现。可惜盖迪斯先生在1958年就去世了,没能看到60年代人类生活的场景。不过现在我们都知道的是,实际上这一愿景在60年代又过去半个多世纪后也仍未实现。


推进

把时间拉回到50年代。“未来世界”展览结束后,研究人员开始按照盖迪斯先生的设想进行试验。1953年RCA(美国无线电公司)实验室成功的研制了一辆微型汽车。它由按一定模式铺设在地板里的电线进行导航和控制。

1958年,通过与内布拉斯加州及通用汽车公司合作,RCA实验室成功地在林肯市外的高速公路上进行了400英尺的真实路况、全尺寸汽车试验。


进入60年代,更多企业、机构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不过大部分都是沿用了之前的技术,即通过埋设在道路中的电子设备进行导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项目负责人科斯格里夫教授预言,这套系统将可以在15年内推向公共道路。然而在7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资金撤出,试验被迫中断。70年代以后这种方法逐渐消失。

1977年,日本筑波工程研究实验室开发出了第一个基于摄像头来检测前方环境的无人驾驶汽车。这辆车内配备了两个摄像头,可以不用在路旁埋一些外部设备了。这是已知的最早开始使用视觉设备进行无人驾驶的尝试,由此翻开了无人驾驶新的一页。


发展

进入80年代,基于视觉的无人车导航开始流行。80年代初,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的团队以奔驰汽车为基础,研制了一辆采用视觉导航的自动驾驶汽车,这辆车在交通顺畅的情况下达到了63Km/h的速度。


90年代后,技术进一步发展。199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了Navlab计划,这一计划通过在车上加装多台便携式计算设备、摄像头、GPS设备来增强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在穿越国家的行程中,行驶了超过5000公里。

不过这一过程虽然声称98.2%的都是“无手”自主控制,但实际上这辆车只是半自动驾驶。因为它只是使用神经网络来控制车的方向,油门和刹车仍是人控制的。

现状

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无人驾驶技术也有了很大进展。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测试行驶近五十万公里,其中最后八万公里是在没有任何人为安全干预措施下完成的。

我国也这一领域也同样有了不小的突破,不但已经研制出可在城市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更加完善了。相信在不断进取中,“人类应该从驾驶中脱离出来”这一愿望将会真正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不止科学研究者正在努力,车辆配件设计者、加工商也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北京地区第一个做无人驾驶车辆改造的厂商——北京天地业达机电设备,十分欢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朋友前来合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编年史写上这一段的圆满句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24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