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数据中心专题研究:从信息技术演进看数据中心发展

数据中心专题研究:从信息技术演进看数据中心发展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导读:

数据中心(Data Center)通常是指可实现数字信息的集中计算处理、传输交换以及存储管理的物理空间,其核心设 备为计算机服务器及网络交换设备,其关键的运营辅助设备有供电、制冷、消防、监控等系统。随着互联网、云计 算、5G 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已然成为构建全球信息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在 5G 全球标准统一的大背 景下,待新一代通信技术大规模商用后流量红利争夺将进入企业级新战场,同时数据中心也将成为数字信息存储及 流通的战略级资源。

数据中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伴生物,与全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不可分。本篇梳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寻找每 个阶段数据中心作为共生品的发展动因。

一、数据中心作为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伴生品持续扮演基础设施角色

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

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第一代信息技术;

 20 世纪初期至 20 世纪 70 年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技术;

 20 世纪 70 年代至 21 世纪初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代信息技术;

 2010 年前后十年,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第四代信息技术;

 2020 年往后,以物联网、数联网、智联网为代表的第五代信息技术。

而“数据中心”雏形出现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技术阶段,并伴随信息技术不断迭代持续扮演共生共存的 基础设施角色。

二、1900s-1970s: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中心雏形显现

(一)工业时代数据中心雏形显现的产业背景

第一代信息技术是首次以电为载体消除通信的空间及时间距离的方式:以纸质信件、电报、电话等信息技术为代表 的第一代信息技术始于十九世纪中期,这一时期“电”作为信息载体被首次引入,通信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递延被有 效消弭。同时,产业革命后企业的规模、组织层次和管理复杂性不断上升,十九世纪 50 年代开始,工业企业大规模 使用电报通信,有效协调了生产和销售,实现管理和生产的地理分离,这种系统化的企业管理思维在此后的五十年 中逐步形成,企业对生产销售信息的需求及处理量级开始上升。该阶段的数据信息主要以纸质的文字方式记录。

第二代信息技术兴起于二十世纪,以打字机、计算器、表格图形以及计算机为代表催生了一系列的信息产业新业态: 这个时期的企业总部汇集了来自各地各部门的大量信息,管理分层导致企业内大量纵向和横向的流动信息,该阶段 大型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海量内外部信息处理挑战。二十世纪 40 年代,世界第一台自动电子数据计算机“ENIAC” 诞生,开启人类的计算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与之配套的数据中心演进历程。由此,数据分析、计算机系统集成、 情报检索、办公自动化、企业财务管理等信息产业产生,为管理决策层及基础工作实施层提供服务。我们认为这个 阶段是数据存储的雏形阶段,它的出现是由计算机产业发展带来的。

(二)计算机硬件发展催生数据处理需求

在第二代信息技术的阶段,计算机产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

 1946-1958 年,电子管计算机: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硬件采用电子管结构,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 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程序主要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初代计算机体积大、功 耗高、价格昂贵,其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和科学计算。

 1958-1964 年,晶体管计算机:计算机主机采用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存储器仍旧以磁鼓和磁盘为辅助,程序采 用算法语言(高级语言)编程,操作系统开始出现。这个阶段的计算机进步主要体现在运算能力的提升和软件 技术的发展。因由其体积缩小、能耗降低、运算及可靠性提高,应用的领域拓展到企业的事务处理,并且逐步 进入工业控制的领域。

 1964-1970 年,集成电路计算机:十九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电路设计革命也进一步革新了计算机的硬件。这个阶 段的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然为磁芯,并且在程序设计方面形成了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 应用程序三个独立的系统。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更快、体积显著减小,运算的可靠性提升同时,其价格 进一步下降。这个阶段计算机产品迈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下游应用可以进行文字图像处理,多端程序 和分时系统概念使得用户能够在办公室或家中远程使用计算机。

事实上,二十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数据处理系统顶多称之为数据机房,主机在本地完成数据运算和存储,不能对外提 供服务。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成本仍旧比较高,因此各种计算资源必然相对集中。值得一提的是,1970 年代,大型企 业及跨国企业的生产销售越发丰富,数据信息灾备需求随之迸发,第一个数据灾备中心由 SunGard 建立,公开资料 显示 1970 年开始的往后十年中全球数据量每三年翻一番,数据中心的作用真正开始。

三、1970s-2005:局域网、互联网的数据传输等网络连接技术的出现推升数据管理需求站上新台阶

(一)局域网、企业内联网、互联网产生的产业背景

以局域网、企业内联网、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信息技术始于二十世纪 70 年代,盛行于 90 年代,并于二十一世 纪初期达到高峰回落。因为第二代信息技术中 “信息存储”、“分析技术”使得企业部门和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增 强,但却导致了企业内部数据信息存储分散化。本地运算致使信息的交换尤为不便,因此公司内部甚至企业与企业 之间的便捷及广泛的信息交流成为这个时期的新需求。二十世纪 70 年代后,企业经营者开始积极尝试将计算机通过 网络连接,从而达到共享公司不同电脑内数据资料的目的。载体技术为主的第三代信息技术以此产业需求为背景应 运而生。

(二)计算机硬件更迭促进数据机房数量发展

二十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使得每颗芯片上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激增,运算器和控制器集中在 一颗芯片上形成微处理器,而这种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装成体积小、运算快、使用方便的 PC 机。这个阶段物理元器件的变化致使计算主机历经巨大迭代,同时存储器也由最初的磁芯、磁鼓、磁盘发展到体积 更小容量更大、读取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更多地朝着小型机和微 型机方向快速演进。在这个时代,计算的形态分散与集中并存。因此,数据机房有小型、中型、大型机房并存,当 然中小型机房发展更为迅猛。

(三)网络的出现是数据量激增的革命性动因,“数据中心”由此出现

再说到这个阶段数据量激增的革命性动因,那便是网络的出现及应用:

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早年的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全部设备安装在 独立的物理空间,后来分时系统等出现,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这 便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这个阶段的数据中心也叫被做服务器农场,是专门用来存放计算机系统、储备系统和 电力设备等相关组件的地方。

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的系统:它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以分组交换 为主,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两种功能分开,可以使负载均衡,提高单机的响应速度。这是上一代之后新出现的 网络资源交换模式,主机之间并非直接线路连接,而是通过接口报文处理机转接后互联构成通信子网。主机与 主机之间共同约定协议来传送和接受数据信息,局域网形成。在二十世纪 70 年代这种“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 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的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形成了此后计算机网络的基 本概念。

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备国际统一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体系结构:80 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定制了开放 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以实现各个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间的互联,广域网形成。这个期间 PC 的使用逐渐普及, 服务器市场蓬勃发展,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到各个行业及各种领域,随着服务器运维工作量增大且越来越复杂, 数据信息资源的丢失是普遍现象,这便加强了企业对 IT 资源管控的需求。根据公开信息,1986 年全球数据信息 量达到 0.02EB,接近全美学术研究图书馆藏书信息量。

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是将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 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二十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高速公路”一 词被频繁使用,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数据量大增,计算机市场更加繁荣。网络电缆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组网, 服务器开始单独放置在固定的独立机房内,进行单独布线和分层设计,主机代管和外部数据中心伴随 C/S 等结 构的出现逐渐显现,而这种布置开始被称为“数据中心”。

网络的互联互通技术出现的二十余年后,1993 年以“以太网”之父 Robert Metcalfe 的名义命名的 Metcalfe's law 提出 了网络价值和网络发展的规律,即“网络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网络用户越多,网络的整体价值 就越大,同时网络规模越大给单个用户的网络价值也越大。当然这一理论也并非没有缺陷,但它很形象的阐述了互 联网时代的链接结点指数级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数据量的激增也显而易见。

(四)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纷纷成立,区域性自建及收并购同步进行

九十年代蓬勃兴起的互联网技术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硬件资源优化基础上,进一步对计算资源的整合。期间, 数据中心作为伴生品,其建设和发展也不断与时俱进。与之前数据机房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数据中心是通过统一 的数据定义和命名规范集中实现数据管理,从而达到数据共享互利的目的。目前的第三方数据中心龙头企业多为该 时期成立,例如 Equinix 成立于 1998 年、光环新网成立于 1999 年、Digital Realty Trust 成立于 2004 年。根据公司公 告, 2000年后,Equinix和Digital Realty Trust纷纷进行在美国区域为主的数据中心自建以及收并购。 Digital Realty Trust 自 2002 年至 2005 年涉及数据中心项目 29 个,总金额达 19 亿美金,单项目金额支出平均 4400 万美金,除一个位于 阿姆斯特丹的收购,其余数据中心均位于美国。同一时期,Equinix 收并购及扩建项目 7 个,涉及金额超过 1 亿美金, 项目也主要位于美国。

(五)Web2.0 后数据中心国际标准建立,行业进入规范期

新世纪前后互联网被过分炒作经历泡沫破灭,2004 年 Web2.0 概念提出,这种由用户主导生成互联网产品的模式区别于 Web1.0 时代互联网公司生成内容模式,也即是说互联网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数字内容生产方,数据信息的交互更 为频繁及紧密。在数据库管理为核心的大背景下,人和人、人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了多对多的大规模交叉 互动。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呈现出有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态,而信息成为主导全球运营的关键要素,它在提升 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同时消除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信息产业逐步转型为数字产业,数据迈入高附加 值阶段,信息数字产业渐渐成为社会经济主导的潜在因素。也在这个阶段,谷歌、亚马逊等众多互联网公司业务商 业化常常需要跨多个产品组件,下游行业的应用需求持续推动整体数据中心建设,单体数据中心规模不大但数量显 著增加。数据中心里,主机设备、数据备份设备、数据存储设备、高可用系统、数据安全系统、数据库系统、基础 设施平台等等综合建设和运营均逐步向专业化发展。2005 年数据中心的国际级标准建立,同年中国的数据中心标准 建立,也标志着数据中心行业渡过疯狂建设扩张时期进入规范期。


四、2006-今:云计算分布式网络计算是当下数据中心的主要增长动力

(一)云计算技术的产生间接牵动数据中心业务量增长

直至 2006 年,云计算概念首次在搜索引擎会议上提出,联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词,成为了第四代信息技术变 革的代表。这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网络访问的模式,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云 计算将数据信息和物理空间融合一体,因而数据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在云计算时代不断释放。2006 年后各互联网巨 头及信息技术企业纷纷推出自家云计算产品:2006 年亚马逊推出 AWS;2007 年 IBM 推出 PaaS;2008 年谷歌推出 PaaS 平台同年微软发布 Azure;2009 年阿里成立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2010 年 微软发布 Azure 平台;2015 年华为宣布“企业云”战略;2016 年腾讯云宣布云出海计划。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源自于企业自身剩余的计算存储资源对外复用,所以大部分云服务供应商又同时是互联网电商、 娱乐服务商,或 IT 信息技术企业。从需求端看,云化技术本身的确给使用方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可达降本增 效的目的。因此,各行业企业上云已是信息技术发展洪流中的大势。云计算服务商为扩张自身服务覆盖范围,纷纷 增加其数据中心数量及规模,从而获得地理位置上的战略局部以及单体数据中的规模效益,主要以降低成本和提供 差异化的产品来提高行业竞争力。实质上,云计算技术是对计算、存储资源的整合,这种虚拟化、资源池化技术并 不会直接带来现有数据量的剧增,它在使计算存储等资源调动的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资源使用成本,因此促进了更 多使用量,也就是云计算在企业中的渗透率提升,因为降本增效方便好用,使用方产生的数字信息就由此增多,这 种滚雪球效应间接推动了全球数据量的增长。而对于数据中心的影响在于,数据中心云化成了不可逆的大势。

云计算发展直至今日,2018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接近 1400 亿美金是 2015 年的 2 倍,过往三年平均增速近 30%。 预计未来直至 2021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 2500 亿美金,平均增速超过 20%。AWS 稳居全球云服务商市场 份额第一约为 48%,微软 Azure 占比 16%,阿里云占比 8%,剩余为谷歌、IBM 等其他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中国的 云计算产业发展晚于全球约五年,目前正处于行业成长期。根据信通院数据,2018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约为 907 亿元人民币,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约为 382 亿占比 42%,过往三年平均增速高于全球 5 个点。预计未来至 2021 年中 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 1858 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速仍接近 30%。国内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 业为主,阿里云国内市场份额约为 41%,腾讯云占比 17%,中国电信占比 6%,剩余为 AWS、金山云等。

(二)龙头 IDC 公司同步进入加速并购扩张期

底层技术的更迭催生业务及数据量的激增,数据中心服务供应商受益于技术推动下的流量增长,业务发展同步向前。

全球龙头于 2010 年后加快扩张节奏:全球龙头从全球 IDC 龙头 Equinix 的扩张节奏看,2006 年之后自建及扩建数据中心的节奏均有所加速,云计算发展初期 Equinix 作为配套的设施服务供应商以扩建已有数据中心为主,同步择址购 买土地设立新的 IBX,之后逐步转向收购全球范围内的存量 IDC。仅 2006-2007 两年,公司公告的亚太、欧洲、美 国的扩建项目 7 个、收并购 1 个、购买土地自建项目 2 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公司扩张步伐有所放缓, 但于 2010 年恢复年均 2-3 个收并购项目,且收购标的体量逐步递增。2016 年 26 亿英镑收购欧洲排名前 10 的数据中 心运营商 TelecityGroup,2017 年 36 亿美金收购 Verizon 均创下历史新高。从 Equinix 的下游客户来看,2010 年开始 云计算客户单独分列出来,且云计算客户数量逐步超过企业、金融、网络运营商客户。2018 年底公司在全球 52 个 市场布点 200 个数据中心,共服务超过 9800 位客户,是 2014 年的两倍。2018 年单一大客户贡献收入占 3%,前 50 名客户贡献经常性收入比 38%,较往年均呈缓慢提升态势。

国内龙头 2014 年后亦步入加速扩张期:国内龙头 IDC 的收并购于 2014 年后兴起,基本与全球龙头的并购节奏相差 约 5 年。光环新网至今已完成 6 家业内相关标的收购,收购均以购买 IDC 建设用地及物业为主,所对应的 IDC 建设 项目分别为位于北京的房山、酒仙桥、太和桥以及上海的嘉定。6 个已完成的收并购项目加总所对应的收购对价共 为 45 亿元,其中现金支出 24.2 亿,定增配售共 20.8 亿,2 次定增配售分别于 2016 年及 2018 年完。2019 年前三季 度新公告 IDC 项目共三个,分布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规划建设机柜共 38,864 个,均处积极推进及落实进程。其 中,与岩峰科技合作的燕郊三四期项目,已取得立项批复、环评批复及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能评申请及建设工程 施工许可证处于申报办理状态;收购上海中可建设嘉定二期项目,已完成工商变更,已于嘉定区发改委完成备案, 后续建设相关审批手续处申报办理;最近公告的收购及增资昆山美鸿业项目,预计总投资达 24.8 亿元,规划机柜 14,364 个。万国数据近五年中公告的收购项目达 6 个,金额共超 13 亿人民币,截止 2019 年三季度,公司可投入运 营面积共约 20 万平方米,在建面积超过 8 万平方米,储备面积超过 24 万平方米,2019 年连续三季度储备面积增速 超过可运营面积增速。


五、2020-未来:5G 大规模商用带来的流量爆炸式激增将成为下阶段数据中心底层驱动

(一)5G 时代将带来更快用户渗透率及更具数据量爆发性的下游应用

从移动通信发展看,约十年换代一次。从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 1G 模拟语音系统,到 90 年代出现的 2G 数据语音和 短信系统,再到二十一世纪上市的 3G 移动互联网系统,到 2010 年起上市的 4G 移动宽带系统,直到如今 2019 年 5G 商用元年,将开启超带宽、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从 GSMA 数据看,3G 用户规模达到 5 亿时隔 9 年,4G 用户规模 达 5 亿时隔 6 年,而预计 5G 商用后将仅用 3 年时间达到 5 亿用户,通信技术的迭代和更新持续不断的缩短下游用 户转化及应用端数据量的爆发速度。5G 的应用场景下,峰值速率将是 4G 的 20 倍,终端连接数是 4G 的 100 倍,时 延缩短 10 倍。

根据华为 2025 白皮书预测,2025 年全球部署 650 万基站,服务于全球 58%人口即 28 亿用户;全球年存储数据量将 高达 180ZB;企业数据利用率将达 86%;所有企业将使用云技术且使用率将达 85%; 97%的企业将采用 AI 人机协作; 每万名制造业员工匹配103个机器人共同协作; VR/AR用户数可达3.37亿,且采用VR/AR技术的企业将增长到10%。 全球的智能化进程将在 5G 环境下更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互联有望为 5G 时代流量爆发的一大动力

产业数据的迁移和物联网对于产业数据的激发将成为产业互联流量爆发的两大关键动力。从各实业的数据体量结构 看,2018 年数据量占比前三分别为制造业、批发零售、金融服务行业,伴随 C 端移动互联网及 B 端产业互联网更深 层次发展,数据的存储、计算与传输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数据中心的需求,而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电商、金融科技的 数字化发展将是推动 IDC 数据中心应用的主力。根据思科白皮书(2018),2016 年全球 16%的数据存储于数据中心, 其余分别存储于客户端或终端设备,但是在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数据向数据中心迁移。预计 至 2021 年数据中心的总存储容量将增长近 4 倍,而数据存储量增长 4.5 倍,利用率约增至 50%。同时,物联网的应 用场景伴随 5G 逐步扩展至各个垂直行业应用,也将激发海量数据可供被采集、传输和分析。伴随着对这些产业数 据利用需求的增大,物联网激发的产业数据流量也将是产业互联流量爆发的另一关键因素。

(三)视频、社交网络将成为 5G 商用前期的最重要流量杀手

预计 2025 年移动端产生的流量将 4 倍于 2019 年,视频(含 AR/VR)、社交网络两个领域应用占据流量前二。根据 全球通信设备商龙头爱立信的预测,2019 年全球移动端流量为 38EB/月,其中视频(含 AR/VR)占比为 63%;2025 年全球移动端流量将增长 4 倍到 160EB/月,视频(76%)、社交网络(9%)排名前二。随着 5G 网络的部署和互联 网内容的丰富,视频(含 AR/VR)将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大户”。预计到 2025 年,支撑 4K 视频的软硬件将成为 移动终端的标配,高清视频、互动视频、AR/VR 将带动移动流量大幅走高。同时,社交网络的主要展示形式将完成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短视频的升级,继续位置流量消耗第二的位置。就短期而言,云游戏等基于云端的大流量 C 端应 用或将成为 5G 商用初始阶段的流量爆发点。云游戏是基于云计算的游戏方式,所有游戏均运行于云端服务器,通 过网络传送给 C 端游戏用户,而用户的终端设备并不需要高端处理器、显卡或大存储便可参与在线重度游戏。其实 云游戏早在 2009 年便已经出现,历经十年并未有爆发性发展主要原因为网络延时、视频流卡顿丢帧、游戏交互体验差,而在 5G 时代下,大带宽、低时延的特质使得网络通信得到质的改变,游戏场景渲染的流媒体质量将可能显著 提升。

在数据中心的负载结构中,视频流和社交网络同样是增长较快的资源消耗大户。根据思科 2018 白皮书,数据中心的 工作负载结构中,2016-2020 年社交网络复合增长约 26%、视频流复合增长 24%,均高于数据分析、ERP、搜索等应 用。全球数据中心的存储容量将由 2016 年的 663EB 增长近 4 倍至 2.6ZB,而其中社交网络和视频流的增长最快,复 合增速约为 37%和 36%。

六、相关公司

(一)光环新网:国内资本市场第三方 IDC 服务供应商龙头

第三方 IDC 服务商龙头,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核心标的:北京光环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码 300383.SZ)成立 于 1999 年 1 月,并于 2014 年 1 月登陆创业板。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其主营业务为互联网数 据中心服务,包括 IDC 数据中心托管运营及相关增值服务,以及宽带接入和云计算等互联网综合服务。公司在电信 及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深耕二十年,已经成为国内专业 IDC 供应商龙头之一。按收入口径,公司 IDC 及相关增值运 营收入占国内市场份额约 4%,是第三方 IDC 服务供应商的龙头。

以“IDC 为核心”、“云计算为延伸”局部互联网产业链: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拥有酒仙桥、科信盛 彩、中金云网、上海嘉定、房山、燕郊等高品质自建数据中心,共运营机柜数约 3.5 万个。同时,房山二期、燕郊 三期四期、嘉定二期以及昆山园区绿色云计算基地项目也正处积极筹划中,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公司的服务能力可 达 10 万个机柜。IDC 及相关增值运营服务收入占比约 22%,贡献 56%毛利。此外,公司的子公司光环有云以亚马逊 公有云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咨询、部署、迁移和运维托管等基于云计算的增值服务。光环有云已经成为 AWS 全球最 高等级咨询合作伙伴,拥有 AWS Migration Competency 能力认证和 AWS Global MSP 认证,光环有云的香港子公司 取得 AWS 全球解决方案提供商资质,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基于 AWS 的终端客户管理服务。云计算收入占 比超过 70%,毛利率 12%。未来,公司业务仍旧以 IDC 为核心,云计算为延伸,其余为辅助协同发展。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基于公司数据中心项目落地进度,我们维持公司 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 8.62 亿、11.24 亿、14.83 亿,增速分别为 29.1%、30.5%、31.9%。IDC 业务是一个前期资源投入较高,但后续现金流稳定的行业。 因此,我们采用 DCF 及 EV/EBITDA 相结合估值方式定价。DCF 估值体系下,公司 WACC 9%,对应权益评估价值 355 亿。重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下,考虑到公司估值与 EBITDA 增速相关,我们预测公司未来三年 EBITDA 的平均 增速为 21%,给予 EV/EBITDA 20X,对应目标市值为 367 亿。综合绝对及相对估值方法,维持目标价 23.45 元,预 期上涨空间 24.4%,基于公司后续业务的稳健性预期及其第三方 IDC 服务供应商龙头地位,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影响外资云商在国内的销售情况;IDC 项目落地不及预期。

(二)宝信软件:IDC 与钢铁信息化双轮驱动

钢铁信息化领军企业,同时拥有得天独厚的数据中心优势:公司是宝钢股份控股旗下的上市软件企业,代码 600845.SH。历经多年发展,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2013 年起,公司建 设宝之云一~四期,以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优势快速建立数据中心业务,成为国内数据中心行业中的佼佼者。

钢铁信息化业务厚积薄发,数据中心业务顺势而为。公司在钢铁信息化领域以MES为核心,打通采购、生产、销售 等多个环节,可提供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实力行业领先。宝钢股份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领域走在国内前列,其 IT投入持续极大给公司带来积极贡献。宝武集团还通过横向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将带来更多信息化需求释放。行 业发展趋势来看,钢铁产业整合催生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推进,打开更大空间,公司作为龙头料将 充分受益。而2012年以来公司布局的数据中心业务独具竞争力,核心区域的数据中心拥有高品质服务,长期合同助 力营收稳步实现。同时,联手宝武有望进一步拓展武汉、南京等中心城市,局部全国主要核心区域。2014年,公司 IDC业务贡献的收入为0.65亿元,占营收比1.60%;2016年IDC实现的营收大幅增长至3.66亿元,占营收比9.25%。随 着IDC二期上架率持续提升及IDC三期推进及快速上架,我们预计数据中心贡献的营收保持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宝之云三期上架速度较快、四期追加投资后单机柜盈利相对前三期显著提升,以及钢铁信息化业务呈现 加速趋势,我们维持预测 2019 年至 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为 8.90 亿元、11.25 亿元、14.26 亿元,对应 PE 分别 为 40 倍、32 倍、25 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给予 2020 年 40 倍 PE,维持目标价 39.46 元/股,维持“强推”评级。

(三)数据港:绑定阿里,快速扩张

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2017 年登陆 A 股主板市场,是一家以定制化数据中心为主要业务的批发 型 IDC 服务商。目前运营数据中心 15 个,机柜超过 1 万个,服务器超过 10 万台,数据中心的建筑面积超过 14 万 平方米。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从杭州、上海起步,并以市场化、规模化为导向,深入区域市场布局,充分发挥大数 据产业、技术、市场资源密集的优势,挖掘潜在市场机遇,积极探索潜在客户发展潜力。在原有数据中心的基础上, 公司又陆续新增河北张北、北京房山、江苏南通、广东河源、内蒙古乌兰察布等数据中心。下游客户以阿里巴巴、 腾讯、网易等互联网企业为主,此外亦服务于平安等金融机构以及电信运营商。

(四)万国数据:登陆美股资本市场的国内 IDC 龙头企业

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1 年,2016 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是中国领先的高性能数据中心运营商 和服务商之一。旗下数据中心分布于国内核心经济枢纽,规模大,电力供应充沛、密度高且高效,所有关键系统均 具备多重冗余。公司中立于运营商及云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可为客户提供托管和管理服务,包括独特创新的管理云 服务价值,并拥有 18 年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托管及管理服务经验,满足国内大型客户对于外包数据中心服务的高标 准要求。目前所服务的超过 610 家客户主要包括大型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电信与 IT 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内大型企 业和跨国公司。公司数据中心总机房面积超过 198,000 平方米,在建中的数据中心总机房面积近 85,000 平方米。


(报告来源:华创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24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