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移动支付的焦虑与野望

移动支付的焦虑与野望

作者:葵柒 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 (ID:hyzibenlun)

一款日均交易超过10亿次的支付工具也会焦虑吗?

是的。

糟糕的情绪正在困扰微信支付团队。微信事业群副总裁耿志军在上周道出压力:当数据增长空间触顶,支付团队都在焦虑往哪走。

支付宝团队更早地品尝过这种滋味。

支付宝公共出行事业部总经理格言说,2017年支付宝刚开始做扫码出行,面对突然出现的庞大数据体量,团队一度陷入焦虑。

如何才能进一步帮助合作伙伴?在他们看来,扫码乘车只是浅层次的合作关系。如果止步于此,相当于挖到矿藏却无所作为。

如今看来,这些焦虑正是移动支付下半场的必然产物。

与上半场攻城拔寨的快感不同,下半场里巷战成为主流,比拼重点也变成了精细作战能力、后方综合实力。当类似补贴大战那种流量时代高举高打的战术成为过去,身处其中之人更需要耐力和信心,去接受时间的考验。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曾经是闯入金融领域的外来物种,它们的出现一度倒逼银联等传统玩家迭代进化,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移动支付最便捷的国家。在抖音短视频里,国外人对着镜头赞美在中国使用手机支付的方便,已经成为新的流行之一。

成长的烦恼总是难以避免。

一个共识是:在移动支付下半场,战火始于支付,却已经远远超出支付。

1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功能有什么不同?

如果在街头采访中抛出这个问题,你得到的答案可能不会很丰富。

从 C 端体验来看,这两款占据市场份额最多的移动支付工具相差不大。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在使用频次最高的线下门店、摊贩处,你总能看到两家的付款二维码躺在一起,而商超的收银员总会亲切地问你:“微信还是支付宝?”

他们用户规模目前也基本持平,都在10亿左右。

区别在于,支付宝的10亿用户中,有2亿来自它在海外投资的9个本地钱包,结合另一个数据来看——2019年3月,下沉用户全国 APP MAU 同比增量,支付宝排名第三,仅次于抖音和快手——这意味着,相比流量触顶的微信支付,支付宝在用户体量上的增长空间或许更大。

而两家产品大有“长得像”趋势,从今年的“88活动”中也可见一斑。

如果说每年的11月、6月是线上消费狂欢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正在把每年8月变成线下消费的节日,通过发放优惠券、免单等手段,让用户体验薅羊毛的快感。

具体来看,微信支付今年主推的是支付分、刷脸的青蛙Pro、亲属卡等,而支付宝的重点是花呗支付、IoT 刷脸支付、与饿了么的双关联动。隐藏于内核中的共同点是:两家都在试图利用技术能力和生态系统赋能商业

这一直是阿里擅长的领域。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口号已经广为人知,今年1月,阿里还提出“商业操作系统”概念,让各个事业部协同,把对产业的触角从零售端延伸到供应链、组织架构等更加深入的层面。

主导今年88扫货节的支付宝IoT事业部总经理钟繇也表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线下商家流量并不少,比如一个大卖场的到店人数能做到每年几十万,但关于他们是谁、如何吸引他们回来,商家们一无所知。把线上与线下融合,即 OMO ,帮助商家更懂客户,提升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做生意,就成为今年的活动主题。

微信支付显然也想扮演这样的角色。

C 端疲态渐显之后,腾讯已经毫不掩饰自己在 B 端的野心。作为整个腾讯生态中与商业关系最直接的细胞,微信支付自然成为腾讯抢夺阵地的武器。

于是,微信支付团队会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线下蹲点,挖掘并解决商户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目前,使用微信支付的商家数量已经达到5000万。

而在一些新玩法和技术方面,他们也秉承“你有的,我也要有”原则,跟进支付宝的信用分、刷脸等玩法,一个都不能少。

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商业布局的平衡,也是行业进入成熟期的稳定。

但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2

2018年数据显示,支付宝增速稳定在30%,高峰期达到过50%,而同期的微信支付已经增长放缓,增速保持在10%以下。

当然,规模和速度已经不再是移动支付下半场最重要的关键词,深度才是

如果说移动支付上半场比拼的是覆盖和场景,谁补贴狠、下手快,谁就能占得先机,那么,下半场比拼的就是基础能力、技术水平和生态价值。

这并非微信支付擅长的领域。当社交流量失灵,增长见顶,此前红包大战等砸钱的粗犷战术就显得落伍了,焦虑自然也随之而来。

不进则退的简单道理在商业世界始终有效。

相比之下,支付宝面临的局面却似乎明朗了。

它在上半场已经交过了学费。2016年试水社交的操作,让这支团队“收获”了批评,也因此反思。那场失败了的小战役之后,支付宝放下焦虑,成立班委制,优化决策流程,放弃社交,忘记高频、社交这些时下流行的关键词,回归金融和商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换来了它在下半场的淡定。目标明确,加上此前几年里积累的基础能力、技术布局和生态体系,支付宝具备了更强的深入作战能力。

当然,两家筹码各有千秋

支付宝的优势重点体现在基础能力和生态价值方面。

过去几年,支付宝围绕信用、理财、保险等领域搭建起多维服务体系,以信用为例,芝麻信用分已经成为判断用户信用指数的行业标准之一,它让很多行业得以“轻装上阵”,摆脱传统的押金租赁模式,启用信用免押模式。

哈罗单车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得以从摩拜和 ofo 都倒下的战场突围而出,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免押。

更多数据显示,免押是互联网时代租赁行业的重要助力。艾瑞《汽车租赁行业用户洞察》数据显示,在18-35岁的主流租车用户中,70.6%的用户首选支付宝。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共享充电宝领域。Trustdata数据显示,在2018年,免押订单占比达到95.4%,而通过支付宝和微信使用充电宝的用户分别是66.8%、33.2%——多数用户已经形成消费习惯:免押?用支付宝。

微信显然也意识到了自身信用能力缺失的影响。租赁和共享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频场景,但用户体量更大的微信始终占得优势——这只是一个信号,昭示着微信支付在类似场景的必然失利。

于是,腾讯在2018年1月也上线了个人信用分公测,但仅仅一天后就下线,直到一年后才重新上线,但始终没有真正形成影响力。

支付宝让微信支付焦虑的另一项能力是生态体系。

微信支付的社交流量变现显然输给了支付宝的组团作战玩法,“败走”星巴克最能体现。

这家全球咖啡王牌企业在2016年开始与微信合作,并在最初的半年里对支付宝“排他”。在短期内,微信支付改变了用户支付方式,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效率,但未能给星巴克的中国市场业绩和业态带来明显提升,它的2017财年业绩整体低于预期,股价陷入颓势。

数字化和新零售升级是星巴克当时想发力的方向,显然,这是单凭一款支付工具难以助力的小目标。

支付宝坐拥“靠山”的优势得以体现

2018年8月,星巴克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涉及天猫、支付宝、饿了吗、盒马等多支体系。

当时星巴克的股价是51.68美元;等到饿了么在9月推出“专星送”时,它的股价已经涨到55.43美元;10月,盒马开通外送星厨,星巴克股价是58.64美元;12月,新零售智慧门店上线时,股价是65.3美元。

截至美国本地时间8月8日,星巴克股价已经涨到96.27美元。

当然,我们无法由此简单判断,阿里在星巴克股价上涨的路径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是正向相关的联系。至少在资本市场,投资人对这笔合作表现出了较高期待。而马云的好朋友、舒尔茨也在离任星巴克董事长前感慨:

“毫无疑问,世界任何地方的线下零售商,都不可能不融合移动电商应用而作为一个独立业务存在,更不用说在中国。”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围绕基础能力和生态体系,微信支付也在持续发力。

耿志军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微信支付要深挖行业消费链条,提供更好的行业应用体验。虽然很多动作起步略晚,但以微信的体量和决心,这位跟随者依然不可小觑。

尤其在技术层面。

事实上,作为行业先行者,支付宝一直发挥着技术引领作用。以刷脸为例,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已经开始研究刷脸工具,以实现“人不需要证明我是我”的目标,到今年88扫货节中,生物识别支付已经占比80%以上。

而微信支付直到今年3月才推出刷脸支付设备“青蛙”,对标支付宝在去年年底推出的“蜻蜓”。

不过,这样的滞后可能是受限于趋势判断和技术能力,也可能只是安全策略——相比抢占先机,它更愿意沉住气,观察市场反应,确认无虞后再跟进。

你可以说它平庸、保守甚至鸡贼,但这确实符合腾讯的行事风格。毕竟,在金融领域,技术突破的方向不仅仅是快捷。

3

很多时候,焦虑源于对敌人的过分关注。

对于人和组织而言,一定时期内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当注意力被过度集中在某个点上,就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发生失焦。

把注意力从竞争对手转移回自身之后,蚂蚁金服 CEO 井贤栋找到了更多乐趣。他在最近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谈到:

“有人说竞争让我们焦虑变形,但竞争为什么要焦虑?那应该是乐趣!相比之下,创新会让我焦虑,当然做好也更兴奋,给未来带来的改变,比竞争跑赢别人更令人兴奋。”

图:蚂蚁金服 CEO 井贤栋

钟繇也在本周告诉略大参考,他目前最大的焦虑是时间不够用。市场上的机会层出不穷,考验在于谁能更早看到,并全身心投入把它做好?

焦虑的微信支付团队不再提数字目标。

在上周的媒体开放日中,耿志军提到,在目前的体量之下,微信支付不再只为追求 KPI,而是应该做出有温度的产品,传递科技向善。于是,微信支付在去年推出的亲属卡功能,被列为今年88活动的推介重点。

不过,温情脉脉永远不是商业世界里的永恒主题。

很多人大概还记得移动支付上半场的熊熊战火:微信支付在那个春节发起“奇袭珍珠港”,用一场红包大战让马云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回国召开高层会议;打车大战中,两家疯狂撒钱补贴,让很多人一度习惯不花钱坐车……

当时他们的目标简单又明确:流量。

当战事进入下半场,流量变得不那么重要,这场战争也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谁能让交易成本降低,谁就能赢得战争。

罗纳德·科斯曾经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所有的市场交易都是存在交易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搜寻和匹配的成本,也包括交易双方签订合约的成本。不管对于B端还是C端,能真正降低交易成本的工具才是具备价值的。

“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不同时期、不同玩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这注定是场持久战。

身处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不敢松懈。

作为第一名的支付宝,它面临的危险是:更容易颠覆第一名的永远不是第二名,而是野心勃勃的闯入者——它可能来自任何方向,出现在任何时刻。

对于位居第二的微信支付,危险同样存在:相比第一名,更容易被闯入者打倒的肯定是第二名。

战事不休,焦虑不止。这是战争中的常态,却也是商业进化的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7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