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阿里巴巴(BABA):搅局者的罗马帝国(上)

阿里巴巴(BABA):搅局者的罗马帝国(上)


Unless you are breaking stuff, you aren't moving fast enough.

-Mark Zuckerberg


1. 阿里巴巴:野蛮生长的搅局者


与Facebook相似,阿里从一直是个rule-breaker。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开始是专注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国的小企业出口商品。凭借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公司在成立第三年已经开始产生正的现金流。如此喜人的业绩表现,于是,阿里开始思考是否能将这个商业模式运用在国内。

2003年,阿里成立淘宝。当时这种线上平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现金结算的交易模式。为了方便商家与顾客的资金来往,阿里直接绕开银行转账成立了支付宝。当时大多数人对这个全新的移动支付方式的合法性存在着非常大的顾虑。由于它跳出了消费者平常的认知,人们对这位搅局者的未来并不看好。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阿里并未想人们想象的一样消亡,反而孕育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建立起了自己的罗马帝国。2014年公司在NYSE上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PO。2015年11月11日,24小时内线上交易额达到US$143亿(US$14.3 billion),而美国感恩节与黑色星期五线上交易额的总和只有US$28亿(US$2.8 billions)。截止2015年11月30日,公司的市值达到US$2100亿。

阿里的营收保持着良好势头,由于云计算高额R&D投资导致近年净利率有所下滑。公司的收入增长保持在50%,净利润增长率近年来有所下滑,特别是在2016年进军影视娱乐行业之后,投入大量成本净,出现大幅下滑。但是2019年有所好转。公司Q3表现也非常好,三季度收入1190亿,同比大增40%,实现净利润58.88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公司持有蚂蚁金服股权收益高达692亿元。

收入来源集中度下降。公司从2016年开始,开始进入数字媒体与娱乐、物流等领域。其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其核心服务,也就是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阿里不断将触角涉及其他领域,使得核心服务的占比在不断下降,但是截止2018年仍有超过80%的收入来源于此。

物流与云计算布局加大。从公司各部门收入的增长率(图3)可以发现阿里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公司收入上升最快的就是阿里的云计算与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从2015-2017一直保持超100%的增长率,2018年也有72.28%的增长率。

同时物流对收入的贡献也在近两年大幅上升,可见,物流作为在电商时代下血液,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物联网提高快递运输的效率也是阿里的发展方向。

成熟生态系统为保证公司持续领先地位。到底是怎样的生态系统让阿里有如此强的竞争力?本文将其主要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

前端业务:分为小额零售、大额批发、物流与支付。小额零售包括天猫与淘宝。其中天猫专注于国际大品牌的经营,而淘宝更加关注中小品牌。大额批发由Alibaba.com负责,主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买家与卖家的小商品的批发交易,在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有分部。物流与支付业务包括菜鸟物流和支付宝,其目的是协助与支持零售批发。

中端业务:也就是支持性业务,主要由阿里云负责。阿里通过阿里云涉足云计算与数据管理业务。对内,它可以支持公司前端与后端业务。比如,淘宝与天猫为阿里云提供了数据源,阿里云帮助平台商家整理信息,商家帮助商家完成精准营销。同时,阿里云所获得的顾客与商家的信息后,通过信用分析,为其做出评级。支持蚂蚁金服提供融资服务。对外,阿里云将自己外包给第三方,为其提供数据解决方案。

后端业务:蚂蚁金服。如上面所说,根据网购记录,账单支付情况,收货地点等信息,蚂蚁金服可以为顾客和商家建立起信用档案,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蚂蚁金服凭着这些数据与百合网合作,为相亲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同时,蚂蚁金服也像IBM一样为其他金融机构搭建信息平台。

这是主要业务框架,当然阿里的生态远比这张图复杂得多,由于篇幅的问题我们无法细说。正是这个生态链造就了昔日的搅局者成为了今日的电商寡头。


2. 罗马帝国:外部环境良好,战略并购带动行业整合


如今的阿里这位rule-breaker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现在的阿里帝国处在怎样的形势中?我们一一来看。

2.1 战略与定位:并购整合、高渗透率

2.1.1并购整合

与Facebook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一样,阿里在有较强的资本实力之后,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对外扩张。2010年至今,阿里开始了在AI,零售,企业服务,物流交通和娱乐的收购。从此带动了一轮并购潮,这些行业在浪潮下开始洗牌。2017年,阿里并购饿了么,开拓即时配送版图,这也使得并购市场的规模达到了最高峰。

虽然并购市场在2018年开始降温,行业并购数量下滑,但是阿里未停止脚步。如零售行业,阿里带动了行业的整合,将头部资源揽入自己怀里。阿里的存在已经让零售行业的CR8提高的2-4%,并购的战略使得行业CR8也从2010年的22.1%上升至2019年的32.3%。


2.1.2高渗透率(Access-based positioning)

阿里通过上线手机客户端、电脑端、海外版;扩张快递网络;简化开店流程;完善支付系统,让不同的消费者与商家可以方便的接触到公司的平台。截止2018年12月底,公司年活跃用户为6.54亿,国内的网民达到8.29亿,渗透率达到76.7%。

公司的2018年底的MAUs为6.99亿,而国内的手机网民达到8.17亿,渗透率高达85.6%。也就是说在10个人里至少有8个人会用阿里的平台。



2.2 宏观环境:环境基本向好,用户信息保护未受到足够监管

通过PESTLE框架分析,科技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宏观环境有重大影响。

总体来看阿里所处的宏观环境处于利好的状态。我们可以得到公司未来最有可能处在的宏观环境,作为benchmark,来判断未来行业所处环境是否超预期:未来在政策的支持下,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但是,芯片的集成已达到临界点,如果要继续扩大应用场景将需投资在专用芯片的开发商。

国内经济回暖与政策刺激加快了消费升级,但是服务的客户主要在大城市。由于国内的使用性需求逐渐饱和,导致国内电商开始出海,挖掘其他市场。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政府逐渐加强对其的监管。在反垄断,商家评价,资金转账等提出了规范性的需求。但是,对客户的隐私保护尚未发布明确的法律条文。

2.2.1 科技环境 — 算力提升遭遇瓶颈,国家支持科技发展

近年来,算力的提升的大幅提升为AI,Cloud Computing,Big Data提供了基础,但现在似乎达到了临界点。这体现在,摩尔定律的放缓。据微软亚洲的观点,有两个原因。首先,经济性:人们对芯片的价格更敏感,要求更加经济实用。其次,体积:晶体管在过去几年中不断的缩小,但现在我们遇到了原子极限。复杂的结构导致单个芯片上的电路变得越来越大。因此,面对硬件设计的局限性,制造商将不得不在诸多方面进行权衡,将通用芯片设计为专用芯片,例如通用性,效率,速度和软件适应等。

但是,国家的目标非常明确: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 2018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2019年2月20日,我国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北京成立。

2.2.2 经济环境—全球经济有望复苏,全球化助推电商扬帆出海

全球经济探底企稳,有望逐步复苏。IMF于2019年4月9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将在短期内放缓,然后适度回升。IMF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3%,预测全球经济有望在2019年下半年逐步反弹,2020年将回升至3.6%的增长水平。从国内看,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8年下滑后开始回升,处于近三年的高位。

国内的电商平台红利不如之前,全球化影响下,出海去挖掘更大的customer base成为电商行业的风向。2019年4月8日,国家也出台政策促进扩大进口和消费。降低了行邮税。从电商出海的趋势来看,印度、中东是比较大的蛋糕。因为印度有年轻的人口、高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而中东有较大的购买力和需求。

2.2.3 Social—中产阶级兴起,消费升级下人们生活习惯改变

中国的中产阶级、互联网渗透率在迅速增加。在2016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与美国总人口相同,预计2022年将要达到6.3亿人(630million)。中国互联网的渗透率也在增加:48.8%。但是,城乡差别非常大,在城市为64%,乡镇只有为30%。

移动支付的普及加快消费升级,顾客与商家都做出相应改变。从根据iiMedia Research,预计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7.9亿。

消费升级将会改变顾客的消费模式与商家的商业模式。从商家看,由于电商平台距离卖家很近,从而对导致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大,红利会逐渐消失。未来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可能成为主流。顾客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意味着他们不在满足于使用性需求(大部分电商提供的)。所以,以后将会更加趋向于美感和设计。一些能激发消费者的临时性需求的线下店将更受欢迎,例如名创优品,NOME,无印良品等等。

2.2.4 Legal—政策支持电商发展,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未有成熟的法律条文

虽然,在2018年下半年,各个城市都在为加快电子商务颁布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国家尚未对互联网平台与支付平台的用户信息保护有完善的体系。



2.3 行业环境:议价能力强,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

在分析过阿里所处的宏观环境之后我们来看下公司所处的行业,虽然阿里涉及多个行业但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在于—互联网零售。

2.3.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高

同类公司多。行业内有许多功产品、顾客很相似的公司:拼多多、唯品会、京东等。

行业增长率下降。从2018年开始,网购市场的交易规模的季度同比增长率维持在了25%左右。相比于2008-2010年下降了许多。随着市场容量不断被挤占,阿里与同行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2.3.2 替代品威胁—高

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购物模式非常多,例如,企业本身的官网、线下零售、购物中心、杂志、电视等。但是从数据方面来看,对类似于阿里这样的互联网龙头的威胁并不高,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用户数据、完善的售后服务、稳定的服务器。

2.3.3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中低

虽然行业容量大,但是剩余空间并不多,阿里与京东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线上线下获客成本的转换也说明了电商的规模经济效益已在递减。同时,头部的电商有着更加完善的服务流程,也能与更多的品牌合作。阿里的内容化、生态化、社交化的引流方式为其电商业务储备了充足的动力,这也提高了新进入者的门槛。

2.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低

电商平台的卖家数量非常多。拿淘宝网来说,截止2019年,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光光旺铺付费的店铺数量已经达到57.1万家,加上免费店铺可能超过100万。而且商家分布全球各地,集中度不高。每一笔成交,平台会抽取2-8%的佣金,而且平台会延期一段时间才将款项汇给商家。

2.3.5 顾客的议价能力—低

电商的顾客数量比卖家数量更多,集中度更低。前面提到过,截止2019年3月底公司的手机MAUs已经高达7.21亿,年度活跃顾客达到6.54亿。虽然转移成本很低,但是阿里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大,导致顾客的选择权变少,前面提到了阿里的存在直接将行业的CR8拉高将近4个百分点。根据图12与图7可以计算出2019年阿里电商业务的平均客单价仅为875.69元,如此小的order size也让顾客的议价权下降。


3. 绊脚石:数据安全与用户信任


可以看到,不管是宏观环境还是行业环境对于阿里来说都是向好的。消费行业在阿里巴巴的引领下不断向前发展,不管是初创企业还是上市公司,阿里的战略定位对行业发展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阿里的战略目标,解构其对大消费行业的走向,顺势而行。

阿里这位搅局者一直在从打破人们的认知,在质疑下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当时罗马的灭亡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渎职而未能阻止皇帝们的荒诞行径。随着情况不断恶化,罗马人身为公民的自豪感逐渐消失,许多罗马公民对他们的领导失去了信任。如今的意气风发的阿里与当年Facebook一样,拥有者数亿人的敏感信息,可以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活,那它如何维持用户对它的信任?当年Facebook的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会在阿里巴巴发生吗?阿里又应该如何守好打下的江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4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