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9.6,BBC又出神作

豆瓣9.6,BBC又出神作

众多app的开屏图像中,我最喜欢微信的启动画面:一个人站在浩渺的太空中,凝望着远处的地球。他感受着宇宙间的孤独,家园触手可及又相隔万里。

倘若真的能漂浮在太空中,那么我们眼中的地球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或许,BBC的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能告诉你答案。



和其他自然纪录片不同的是,《从太空看地球》开启了上帝视角。

导演从欧洲航天局拿到素材,观察300多张不同时段的卫星图像,从中寻找不同寻常的形状或轨迹。



他们再对此地进行高空拍摄,来进一步勘察此地动植物或人类的故事。



最后,导演再近距离跟拍,用摄影机客观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



《从太空看地球》前后借用卫星摄影、无人机航拍、地面跟拍三种方式,由远至近、深入浅出地展现不为人知的故事。

别的纪录片通常是确定了主题再去拍摄,而《从太空看地球》是在毫无头绪的卫星图像中寻找主题,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片。

自然现象和动物行为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和一望无际的宇宙天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得不感慨BBC真是纪录片界大佬,用足够的时间、财力、技术才开辟了观察地球的独特视角。



《从太空看地球》借卫星图来呈现自然界的沧海桑田、地质变迁。

2017年,南极冰架被捕捉到了一道裂痕。



经过一年时间,裂缝不断扩展,最后导致了冰川的分崩离析。

还好卫星图早有预测,得以记录了世界上最大冰川的形成过程。



地理书上的洋流图,以更具象的方式被拍摄下来。

远远观察,它呈树杈状,在西非岛屿上伸展开来。



西太平洋的两个小岛,随着斗转星移,逐渐形成一片大陆。

而根据卫星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切的根源是海底火山的爆发。



有时候,卫星图像会变成五彩斑斓的色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跟着逐渐细化的镜头,我们才发现这些“马赛克”,是荷兰不同颜色的郁金香田。



生活在地球上,纵然知道自然的美妙,也难以俯瞰全景,感受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提供了新颖的观察方式,捕捉自然中微妙的变化,丈量着日月如梭的步伐。

除了自然地貌,《从太空看地球》还追寻珍稀动物的脚步,让我们与其亲密接触。

南极冰川上,住着帝企鹅群体。



它们习惯了在冰面上随意大小便,洁白无瑕的冰面不久就会被大量粪便污染,变成醒目的棕褐色。有洁癖的帝企鹅们,发现冰面变色后,就开始携家带口的大迁移。



棕褐色的移动轨迹,在卫星图上清晰可见,动物研究者们可以由此推断出帝企鹅不断变化的聚集地。根据这个蠢萌的方式,研究者重新找到了26个帝企鹅族群。



南非湖岸边,出现了不明粉红色物质。



循着卫星图确定的方向,科学家们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粉色火烈鸟。

这正好是火烈鸟发情觅偶的季节,它们跳着奇特的舞蹈,以吸引心仪的对象。



每一年,火烈鸟都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另一片湖泊寻找食物。在地面上跟踪它们的形迹并非易事,但在太空中观察就简单多了。



若想对生活在偏远地域的动物展开调查研究,对科学家们可谓是一大考验。卫星图像的高精准拍摄,可以让研究范围可深入到每一区域的每一平方公里。

不仅仅是自然和动物,《从太空看地球》还能捕捉到人类的行为。

城市的街道,被切割成小小的方块,就像一个巨大迷宫。

导演在一片灰蒙蒙中,发现了独树一帜的翠绿色。城市中怎么会有移动的绿洲呢?



怀着熊熊燃烧的好奇心,导演来到了印度最大的城市金奈市。

原来这一片翠绿,是4000只吃米的鹦鹉。城市的扩张,让鹦鹉失去了栖息地,在钢筋泥瓦间艰难觅食。一位好心的老人,在自家阳台上洒满小米,招待着来来往往的鹦鹉。



导演还在中国的卫星图上,发现了时而聚集、时而分散的红色方正圆点。



原来这里是少林发源地——河南登封。而这些红色圆点,是每天习武练功的少林弟子。弟子们从小被父母送来学艺,大多只有十几岁。他们没日没夜地训练着,只为了有朝一日能拿到武打冠军。



卫星图捕捉的是他们定期举行的方阵练习。不断变化的队形、整齐划一的动作,俨然如当年北京奥运会上的惊艳表演。



从诞生以来,纪录片就遵循着“客观纪实”的原则,毫无矫饰地复制着自然生活。

它的镜头,足够克制,但又充满了温度,赋予它温度的是镜头里鲜活的事物。

一花一草一世界,一人一景一浮华。

在精确到毫厘的卫星图像里,地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我们终于得知太空视角下的家园是何等生动热闹。



从太空看地球,更觉人类渺小如尘埃;从地球看太空,则会迷失在浩瀚星河中。

也许正如科幻片《黑衣人》的结尾一样,我们赖以生存的星体,只不过是更大坐标系里的一颗玻璃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面对无涯的宇宙,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70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