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十几亿人不能出门——封闭的是行为不是思维和认知

十几亿人不能出门——封闭的是行为不是思维和认知



公元2020岁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侵扰了中华大地,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从发现疫情到控制疫情我们除了见证了无数"白衣天使"的伟大还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昌盛和组织反应的高效。

自武汉开始"封城"之后,各地纷纷采取了相对有效的管理措施,北京也不例外。小区多个出口封闭,只保留一个出入口,车、人进入小区必须严格登记、测量体温、排查隐患。还有很多的街道、社区、村庄采取了完全封闭的状态,以保证疫情之下的病毒传播抑制。

昨日很多朋友网上聊天都在谈及"封闭状态下的我们"这个话题:

许多朋友跟我说:"你玩过游戏么?现在我就跟游戏里被封印的状态一样,再下去我要挂了"。

"我在家封闭的状态就是:吃-睡-看剧-接着吃-接着睡-接着看剧,我觉得我快疯了"

"在家都快封闭的傻了,好想出去玩"

"再封闭下去我智商都下降了"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比疫情更可怕的是纵欲过度的年轻人》讲的似乎就是封闭下的我们的状态,又谈及这个话题之后我似乎真正的明白了:不是工作需要我们,是我们真的需要工作!工作的辛苦远︉比懒惰的生活更让人幸福!任何事物只有动起来才有价值!经济如此、身体如此、思维更是如此!

封闭的只可以是行为但绝不是思维和认知!



封闭的认知:野味就是美味珍馐——都是蝙蝠惹的祸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吃野味呢?我个人认为无非那几个原因:

1、 地方特色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品尝一下当地的所谓"特色",很多商家就以"野味特色"制造出所谓的营销标签,以博取大家的欢迎。炸蚂蚱、炸蜈蚣、02年的"红烧果子狸"、20年的"清炖蝙蝠汤"……

2、 处于饮食炫耀的认知

家养的吃惯了,浓郁的猎奇心理就开始转向野生了,毕竟野生的价格高,相对稀少,这也成为了你茶余饭后得以炫耀的谈资

3、 听信无知的传言

"某某野味可以治某某病","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偏方",麻烦请先读读《本草纲目》好么?万物相生相克,对症下药才是正道。



追本溯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那封闭的认知。这里让我想到了一个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洞穴寓言故事:

苏格拉底描述了一个假设的洞穴,里面不见天日,只有洞穴外面的一堆火,把光线照在洞穴的墙壁上。有一批自出生就被困在洞穴中的囚徒,他们终日面对洞壁,只能看到火光把洞外移动的物体投影到洞墙上的影像。因为墙上的影像是他们感官知识的全部,所以洞中囚徒们把这些移动的影像看作是真实世界的一切,甚至洞外人们的对话在这些洞穴囚徒听来也是墙上的影像发出的声音。假定有一个囚徒魔术般地走到洞外。一开始,外面炫目的光线让他头昏眼花,无法确认眼前的真实状态。经过一番挣扎,他渐渐走到太阳底下,慢慢适应了普照大地的太阳光芒,并在太阳的光芒下看清楚了世界的真实面貌。这时候,这个人觉得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值得了解和生活的世界。出于同情,他回到洞穴中去,要把他的伙伴们带离洞穴。但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外面太阳的光芒,刚回到洞中却变得无法适应洞里的黑暗,并被洞里的人们认为他是被洞外的环境弄瞎了眼睛。他所描述的洞外世界的见闻,对洞里的人来说更是不可思议。人们认定他就是在胡言乱语。因此,当他试图说服他们离开洞穴时,人们都认为他是要把大家带上一条危险之路。苏格拉底对格劳孔说,如果这个出过洞穴的人此时仍坚持己见,那些洞穴中人就会为了让他闭嘴而杀了他。

柏拉图说的出洞入洞是比喻人们在认知上满足于坐井观天见识有限的人无法理解需要更广泛背景才能理解的道理,但一个人一旦有机会见识了接受了更全面的、更符合世界真相或普遍真理的东西,就再也不能忍受封闭狭隘的观念和谬论。



封闭的思维: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懒啊

首先,也让我们从现象说起,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自己做事方法的一套固定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环境的影响或者处于自身性格的形成。我称之为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养成,他们已听不进去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就算听了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和观点,除非真正触痛了他或是是能够让他思考的。这种思维定式有其优缺点,优点是这种按这种思维定式做事情上手极快、简单、不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缺点是:一种思维定式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事情和状况,而且定式形成之后你已经有了深厚的"路径依赖"心理,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去改变现有让你"舒服"、"得心应手"的状态。

《创比利读书会推荐书单》里推荐这这样一本书:蔡垒磊先生的《认知突围》,这本书里面有一段可以完美的诠释封闭思维下——懒的问题。

如果你真认为它有理,你就该去践行;你不去,就是没有真懂,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改变,证明你对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不清楚付出是否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究竟是你认为的方式重要还是正确的方式重要才是行动差异化的根本道理。我们很多时候的懒惰除了思维定式的"路径依赖"严重之外还有以下两点的重要原因:

1、 回报不明显

解决方案:

①学会拆解任务,将一个看似很大、很难的任务拆解成可以完成的、可以看到即时回报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也就是最小颗粒度的)小任务。

②养成说断就断的好习惯,加大单一任务的专注时长

③完成一件事了之后给自己一个奖赏

2、 看不了那么远

解决方案:

1 学会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角度看待当下的事情

2 增加自己的目标感

3 多跟比自己层次高的人交流学习



大家都不能出门,有人看到了颓废,有人看到了机会

2003年的阿里巴巴:今天很多人觉得,我怎么没有成为阿里巴巴的那18个人,2001年的时候我怎么没有去阿里巴巴,非典的时候怎么没有去阿里巴巴?从今天来看,这些都是机会,但在当时,当你到了这些机会门口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怎么是机会,这是灾难……非典的时候被隔离,有多少人心里很难过,认为是灾难。但是,过去了以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机会。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都必须在非常残酷的形势下经受洗礼。

2003年的京东,:"非典"让零售业首遭重创,当时中关村所有电脑无人问津。刘强东的门店人烟稀少,天天亏损,按照这个亏法,刘强东也就只能支撑2-3个月。顺便说一下,最近很多人转发西贝的相关文章,说中小企业离倒闭只有2、3个月。这与当时京东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这时刘强东把柜台关闭,和员工线上商量对策。最后大家讨论得出:通过线上做生意。结果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验证和市场的放大,成就了今天的京东。

当下的封闭,大家究竟是看到了"危机"的"危"还是"机"呢?面对疫情、面对当下的封闭我不建议大家跟着"喊口号"(当然你可以转化为实际行动支援疫区),不建议大家被天天增长的数字变得异常的焦虑,不建议大家因为这就是假期就选择了真正的"休息",不建议大家因为碎片化信息的恐慌再给自己加上那莫名的恐慌。



危机中你看到的是"危"还是"机"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但是所有的危机都蕴含着相应的机会,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要我们提高自我认知,打破思维封闭就会寻找到这危机下的契机。

事情都是有一个发展趋势的,病毒也一样,正如《曹刿论战》中对战争的理解一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病毒的发展也一样:上升也将预示着未来的下降

假期,可以看做休息、放松的好时间,我并不反对休息和放松,但是万事皆有度,切不可"滥用"。过度的休息不是放松,那是"放纵",不要总是因为自己的思维定式:放假就该休息。就选择永远的"吃-睡-追剧"一条龙。放假也是我们难得拥有的大块完整的时间,这对于平日忙碌的我们是多么稀缺和难得?为什么不可以用在思考、看书、学习上呢?我十分敬仰的一位行业大咖曾经说过:"做难而正确的事吧"

碎片化的信息是最底一层的信息,并不是知识。碎片化的信息都是一些观点和结论的直接表现(也许未被证实和检验)它不能代表思考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自我思考过并得以实际验证的信息才能叫做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


十多亿人不能出门,封闭的是我们的行为,绝不是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希望大家做一个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32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