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9.1《生之欲》:“向死而生”的生命寓言

豆瓣9.1《生之欲》:“向死而生”的生命寓言


“还剩下75 天活命的男子,向死而生,向生而死。”1951 年的秋天,黑泽明用3B 铅笔写下这句话,拿给编剧桥本忍,说:“这是下一部电影的主题,请先写个初稿,绝对不要超出主题一步”。

按照计划,影片《生之欲》于1952年在日本上映,成为黑泽明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以现实主义为题材,讲述浑浑噩噩的老人试图寻找自己存在意义的故事。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没有华丽的画面,也没有众多的奖项,但在豆瓣评分中却一直稳居9分以上的高分。

作为20世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黑泽明一生拍摄了30部电影作品, 多以当代日本社会为背景,反应日本人的生存状况。电影《生之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在导演第一梯队作品之中,但作为一部关于社会和人性的集大成之作,《生之欲》却最能反应黑泽明的内心精神。影片以讽刺的手法反应了体制和人的僵化,在反应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灵魂拷问。

01 “渡边”先生面临的三重困境

1 刻板的体制


故事一开端,几个群众到市民科,要求把臭水塘改造成儿童公园。主人公渡边坐在办公室,面对群众的喧哗,毫无表情,淡淡地说道“去找土木科”。简单的几句话,群众就从“市民科”,被推倒“土木科”,然后又到“城市施工科”,最后到了“副市长”,以为一切都可以办成了。结果却被“副市长”又推回“市民课”,一圈推诿之后,市民又回到原地。

相互推诿、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是那个时代公务员的主题。二十年前,科长渡边曾经想过要提高办事效率,但是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不是要改进,而是要不犯错误。于是,那一堆改革计划的文件,如同僵尸一样,躺在暗无天日的抽屉盒中。

三十年来,渡边重来没有请过假,被政府授予“荣誉模范”的奖章。而下属小田的一句笑话,缺却道出了背后的秘密“我从未请过假,不是因为我勤勉,而是因为我怕政府知道,没有我,政府也没问题”。

2 静默的家庭


夜晚回到家的儿子打父亲退休金的主义

浑浑噩噩三十载,渡边马上就要迎来退休,安享晚年,结果却发现自己患上胃癌,只剩下半年的时间过活。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亲情的意义,工作的意义。

恐惧之中,他渴望在亲情中找到慰藉。他坐在夜黑之中,等儿子回家,结果却听到儿子在算计他的退休金,买新房子搬家。渡边,默默地坐在黑暗的房间,眼里泛着泪光,一副失落又孤独的景象。

妻子二十年前已经去世,为了照顾孩子,渡边没有再娶。他所有的牺牲换回的是一个完全不懂感恩的孩子,一个只想着如何榨取父亲的孩子。在回忆中,渡边听到儿子在叫爸爸,他激动地跑道楼梯口,呼啸的冷风中,只传出一句“爸,去把门关了”。那冷漠的口吻,那楼下和楼上的距离,深切地体现了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疏离。临近死亡,渡边才第一次看清自己的儿子,看清自己精神上的家早已死去,对家怀有的一丝希望随之烟消云散。

3 被禁锢的自己


在酒馆渡边遇到三流作家

失落的渡边,游荡在街头,买了安眠药准备自杀,但又不甘心,因为人生直到那一刻,他才发现没有真正活过。过去几十年他是体制的奴隶,家的奴隶,生活的奴隶。在体制内消磨一辈子,没请过一天假,为了儿子攒一辈子的钱,连酒都没舍得给自己买过。濒临死亡,看透人生,想快速花掉5万块,都不知道怎么花才好。

背上胃癌的十字架,渡边才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在小酒馆,渡边遇到三流的作家,作家带他辗转夜店,邂逅舞女,在无边的情色欲望中寻找救赎。这一切并没有让渡边有所解脱,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虚无。后来,渡边遇到辞职的下属小田姑娘,她浑身的青春和活力感染渡边。渡边每天都约小田,一起溜冰、看电影、娱乐。他日复一日地粘附在青春身边,但仍然改变不了生命空虚的事实。

最后,渡边发现“找一件有意义的事做才会让自己活得快乐”。渡边下定决心,着手旧水塘改造项目,然后镜头立即切到渡边的葬礼。渡边死前所做的事,在官员的讨论中,一段一段地拼凑起来。有人说影片在90分钟时的切换,显得生硬僵化,但是影片的魅力也正在这个切换点上,正是这个点表达了“向生而死,向死而生”的主题。

02 三重困境背后的原因分析

1. “制度刻板”的背后是边界意识的过度发挥


副市长对“渡边”的批评


《韩非子-二柄第七》记载,韩国第六任君主韩昭侯,有一天醉酒睡着了,管帽子的小臣体贴君主,给他盖了件衣服。韩昭侯醒来,知道情况后,同时惩罚了管衣服和管帽子的小臣。管衣服因为失职被重罚可以理解,但是管帽子为什么被罚呢?因为他越界管了不该管的事。

影片中的官员,每一个人都担心因为越界被罚,每个人都所在自己的保护壳里,他们的处事原则是“无为不死”。渡边死前努力推动改造项目,却被副市长认为是越界赢取民心。

程序的设计,责任的划分原本是为了加快工作的效率,就像社会大分工,让每个人所做的事都变得更加简单。比如如果让一个人制造一直铅笔,估计一个月都制作不出来,但是当我们把一只铅笔的工序细分为上千个程序之后,一天可以制造出上万只铅笔。

可是,这种分工的背后,却是人情的冷漠,人不再被视为人,人没有了人情味,变成一个冷漠的螺丝钉,变成了活着的木乃伊。在这个社会一切讲规则,一切讲究法制。每一个人明明都不是坏人,明明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但却应对不了底层人民的诉求。

2. “家庭关系静默无爱”的背后是“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的父亲,为儿子付出一切

典型的过度养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总担心孩子会出事,第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帮助,总觉得孩子能力不足,第三是代替孩子做决定,总觉得孩子离开自己就会犯错误。

这样的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随时准备俯冲救火。影片中,一个30来岁的儿子,住着父亲的房子,觊觎父亲的退休金,冷风中让父亲去关门,这就是典型的“过度养育”。渡边,又当爹,又当妈,对孩子成长过度投入,失去自我意识,也剥夺了孩子培养独立意识的机会,最后“过度养育”的父亲,培养出“过度依赖”的孩子。

这种没有边界意识的父母比比皆是,新生开学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父母提着行李箱,跟在学生后面。在家里,父母操办一切事物,孩子只顾学习,任何家务都不帮忙,连书包都要家长整理。过度教养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越是过度教养,孩子就依赖父母,孩子越依赖,父母投入越多。父母在建立孩子的依恋感时,把养育孩子的事变得越来越艰难,自己最后也成了恶果的承受者。父母原本是想维系家庭,结果养出巨婴、啃老族等等,最后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3. “自我被禁锢”的背后是“内在自我的丢失”


患上癌症之后才开始爱上生活

心里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一个人的存在,首先需要在心理上存在,心理存在就是形成内在自我,比如生而为人,我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欲望是什么。那什么是外在的自我呢?外在自我,主要是那个在现实各种关系中的自我角色。比如说我们有工作的角色,朋友的角色,兴趣爱好的角色,我们还有在亲密关系中恋人的角色等等。

影片中,渡边工作上依附体制而活,按照体制循规蹈矩,没有“内在自我”的想法;生活上围绕着家人而活,为家人省吃俭用,没有想过“内在自我”的需求,三十年来,连黄昏都没有好好欣赏过。他从来没曾想过如何为“自己”而活,内在的自我被压抑在心里的某个角度,直到濒临死亡,才开始反思,内在的自我在哪里。

心里学上说,人是由关系构成的,婴儿的时候,人形成内在的自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围绕我转。在成长的过程中,人走出内心的小世界,建立更广阔的人际关系,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展自我。极端的人常常陷入两个困境,要么走不出自我世界,变成极端的自私,如渡边的儿子,要么丢失自我,变成空心人,如渡边。事实上,要成为完整的人,人生路上,我们不仅要学会走出自我的狭小世界,还要懂得在纷繁的世界中,留下一些空间,让我们可以自由地走回自我的小角落,让我们“内在的自我”有呼吸生存的空间。

03 如何走出三重困境?

1.在“刻板”的体制中,注入“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注。

在医学体制中,人文关怀是《当呼吸化为空气》里面的保罗卡拉尼什医生,他把病人当成“人”,而不只是“病”,他说“医生偶尔也应像牧师一样,安慰病人的心灵一样,理解病人对疾病的恐惧”。但事实上,现代医学体制,呈现高度分工化,负责开单的开单,照片的照片,看病变成各种切碎的流程。 “病人”被当成“病”而不是“人”,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变成医生和“病”的关系,病人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生的医学知识,还有医生的人文关怀,来应对恐惧。

在管理中,人文关怀是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哲学,把组织简化为最小的阿米巴单位,让每一个人都为阿米巴单位负责,让员工全面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才能。在一个人越来越追求工作乐趣的年代,阿米巴是从企业组织的层面,突破僵化的企业体制。

在政府层面,人文关怀是影片中的渡边,在患上癌症之后,决定在体制中求变化,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儿童公园项目,而不是一味推诿,让民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2. 在“静默”的父子关系中,分享脆弱时刻,创造情感连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陈海贤中提出三个分享脆弱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袒露自己的脆弱,每个人内心都有很多纠结,我们都希望把它包装起来,用完美的外形展示出来。但是在父子关系中,能袒露脆弱反而是一种勇敢。第二个原则,看到对方的脆弱,并能接纳这种脆弱。不管是父亲还是孩子,都有脆弱的时候。接纳孩子的脆弱,接纳父亲的脆弱,接纳自己的脆弱。第三个原则,不要把袒露脆弱当敌人,把不良的沟通当成敌人。跳出相互抵触的父子关系,通过分享脆弱时刻,建立真诚的沟通,建立情感的连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细看渡边这对父子的关系,就会发现这对父子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情感连接,缺乏袒露脆弱的时刻。在所有视角中,父亲都是一直默默地守候孩子,他看到孩子在棒球场上的失落,看到孩子在手术室前的惊慌,看到孩子在离家参军时的不舍,明明自己有很多情绪,却全部被包装成坚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镜头,父亲一直扮演伟大光辉的形象,默默承受。

没有沟通的父子之间,就像生与死的隔阂,父亲感到十分失落,他却忍住不表达自己的感情。父亲几次尝试分享脆弱时刻,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直到死后,儿子才知道父亲胃癌。 父亲习惯了在儿子面前永远坚强,习惯了把所有的脆弱时刻掩藏,习惯自己是永远的付出者,儿子也以为父亲是永远的“山”,即使已经年迈也仍然可以依靠。儿子在长大,父亲在衰老,在变得脆弱。在曾经的“父与子”关系中,孩子需要照顾,孩子是袒露脆弱的人,随着父亲年迈,角色对调,父亲是那个需要照顾的人,父亲成了那个需要袒露脆弱的人。生命中,我们不断变得坚强,这种坚强不知不觉变成围墙,矗立在父子之间,让我们忘记,袒露脆弱也是父子关系中重要的一课。

3.在“被禁锢”的自我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活出真正的自己


忙碌于儿童公园项目的“渡边”


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

居勒尼学派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及时行乐,身体和感官的快乐高于精神的快乐,因为前者更强烈、更真实。这是渡边在遇到三流作家之后的一夜体验,渡边并没有找到快乐,第二天依然如同走肉,空虚地过活。

黑泽明,通过渡边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享乐,也不在于缅怀过去,而是活在当下,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黑泽明人生心境的真实写照,1952年,黑泽明46岁,年轻的时光接近尾声,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

萨特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体制是刻板的,但是刻板之中,我们也有权利选择做一些实事儿,选择不被物化,选择按照我们作为人的本性去生活。渡边用最后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还在于,我们有“超然于物外”的追求,不沉醉于紫醉金迷的欲望,也不麻木不仁地克制自我,走出我们“自私”的小打算,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

结语:

在黑泽明视野中,刻板的体制、静默的家庭关系、禁锢的自己,是1950年代日本社会主的题。在悲观的情绪中,又透露着积极的意义,小人物渡边在生命的尾声,开始寻求生命的意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快乐。

渡边的胃癌看似不幸,却又是幸运的,“胃癌”让他反思工作的意义,反思家庭关系,反思自己的人生。背负着“胃癌”的十字架,他终于开始了真正的生活。影片批判日本社会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懂得珍惜生活,反思生活,活出真正的生命意义。

但每个人都有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萨特也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打破生活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是一种选择,依附体制中规中矩地过人生也是一种自由选择。懂得打破固有生活追求人生是一种智慧,懂得在体制之内与平凡相处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8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