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汉高祖刘邦~11

汉高祖刘邦~11

11

人性贪婪,人心难测,自始至终忠诚者有之,但更多是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摇摆不定或者饰以忠诚待时而动罢了。游历咸阳看到秦始皇出巡阵势的刘邦和项羽当时也只是羡慕,慨叹大丈夫当如是罢了。47岁之前的刘邦一定没想过造反,甚至一丝念头也没动过,干好本职工作一定是他的愿望。秦朝太强大了,秦始皇太强大了,奋六世余烈一举灭掉山东六国,实现了统一,面对这样强大的统治者,造反不就是寻死吗?服从和忠于职守是最好的选择。从基层创业最后登顶的刘邦能不懂吗?事业要发展和传承,就需要一批忠诚的人共同努力和同心维护,形成利益共同体。结党,党内有党,也就不足为怪了,无外乎寻求群体的共同利益,天下才有太平,斗争无处不在,天下却又永不太平。关于忠诚,首先应该理清忠诚与被忠诚的关系,忠诚者从被忠诚者那能获得什么、你值得被忠诚吗?忠诚者能给被忠诚者带来什么、我需要你的忠诚。要人忠诚,首先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这样别人对你的忠诚才有意义。其次,忠诚者能获得尊重和重用,这样才能让人对你的忠诚有价值体现。第三,要带动和逼迫那些占多数中间摇摆不定的人对你忠诚或者至少不造你的反,满足其所需,遏制其心的贪欲,提升其忠诚度。第四,那就要坚决清理那些可能对你不忠诚的人。

刘邦杀掉韩信、彭越、黥布后,也一直忧虑其他异性王。征伐韩王信归来经过赵王张敖处,刘邦对自己的姑爷呼来唤去、骂骂咧咧的,根本没有用皇帝与诸侯王的礼仪,张敖却始终诚惶诚恐、精心服侍着既是君王也是自己岳父的刘邦,但直接辅佐张敖的赵相贯高、赵午看刘邦这样待自己的主人,很是气愤和不平,所谓君辱臣死,便商量着组织和安排人刺杀刘邦,还没有实施就失败了,刘邦派人拘捕张敖及参与谋划反叛的人,赵午等纷纷争着自尽,唯独贯高怒骂,”今王实无谋,而并捕捉王。你们都死了,谁来证明王无辜?”跟随张敖同时被械送长安,深受酷刑而不动摇,以望能开脱张敖,期间吕后劝刘邦,赵王因我们的女儿原因,也不会造反啊。刘邦大怒,骂道,使张敖据有天下,难道还缺你的女儿吗?廷尉把贯高的情况禀告刘邦,刘邦说:”这是壮士!谁知他?派他私下里问贯高。”刘邦知道真相后,废张敖为宣平侯,贤贯高欲赦免,贯高以人臣有篡逆之名自尽。张敖难道不是刘邦子孙统治的隐患吗?刘邦答吕后之言,及吕后所为,及后来吕氏一门被诛杀,足以为天下鉴吧,可历史依然前仆后继发生着,人性乎?

跟着刘邦从沛县一路走来的兄弟自不必说了,那就是想跟着刘邦混出个人样,但随着地位的提高,影响力的增强,首先觉得自己功劳大忘乎所以,再有谁又能保证他如一忠诚呢。刘邦登基之后,悉去秦苛法。群臣饮酒争功,有的大呼小叫,有的拔剑击柱,啥叫忘乎所以,你厌烦不?刘邦也厌烦。于是采纳儒士叔孙通之言,儒者难与进取,却可以守成。制定礼仪,叫诸侯群臣习练,刘邦始叹:”吾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人在法律和尊严上人人平等,但不应该上下有序吗?其实之前和之后的朝代虽多变化,但都首先强调礼,礼部也位列六部之首。

刘邦知人识人,自己完全了解也可以掌控这些人,可要江山永固呢,自己的儿子行吗?他了解自己的太子孝顺善良仁爱,不像自己。中间多次想换掉立戚姬之子刘如意,虽然有戚姬受宠爱之故,主要还是因为其类己。因为太子有诸位大臣力争,各个方面力保,群臣皆附,才最终放弃换掉太子的想法,其实刘邦也知道这种情况下换掉刘盈,刘如意做了皇帝也无法实现稳定的统治,这也是势。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儿子,他还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尽可能在自己还在的时候消除威胁和隐患。刘邦在除掉汉初几个异性王之后,与群臣诸将杀白马为势,非刘氏为王,非功而侯,天下共攻之。

但刘邦一直不放心的还有汉初三杰中的另两杰。汉初三杰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威信实现他本人的目标,他如何不担心?在和项羽对峙的时候,刘邦就担心主政后方的萧何有二心,多次派人慰劳,萧何听从鲍生的分析和建议,把兄弟子侄中能够从军打仗的都送到了刘邦的前线,刘邦大悦。韩信被诛杀,刘邦担心萧何有二心,加封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还安排五百士兵为相府警卫,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分析和建议,坚决推辞刘邦的封赏,并把家财都拿出来给部队,刘邦大喜。刘邦亲征黥布,多次派人问萧何在忙什么呢,萧何还如韩信被杀时候的做法,勉力百姓、散尽家财佐军,有人就对萧何说,您都为相国了,功劳也是天下第一,还能往上加了吗?您都主政关中十多年了,深得百姓爱戴,皇上派人数次问您所为,是担心您还有更大的想法啊,你应该多买田地、贱买民房等让自己别那么高大上了才对啊。萧何听从,刘邦大悦,胜利归来,到了京城,很多百姓拦路告状,刘邦笑了,相国这样做是利国利民啊。把状纸都交给萧何,你自己向老百姓说明吧,自己处理吧。萧何为了百姓请苑,还是让刘邦关了起来,后来持节赦免,萧何年老,见刘邦愈加恭谨,刘邦说了心里话,“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看出来吗,民心和威信,是最高统治者最关心的事。这两样东西一般只属于他,否则他就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这也是很多领导们宁可用哈巴狗,也不用才德胜己者的缘故。

三杰之中把这一切看清看透的莫过于张良。刘邦论天下得失,封张良三万户,并请自择封邑。张良选择与刘邦初遇贫瘠之地,被封留侯。总请辞所位,为人低调,注重养生,却从不与朝中之人私交结,甚至躲之不及,但刘邦、吕后召则立至。常与左右慨叹,以布衣之身,而封以万户,这是布衣之极至了。粗茶淡饭,清净自修。吕后感其恩,招待张良酒食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先生何自苦如是。”张良为之强食。刘邦、吕后何能以其为威胁呢。人臣自此,也是才智足矣。有时想一些贪位的,好吃不撂筷子的,最后名损身困的人,岂不让人笑至千年?

忠心是前提,才能和才干才有意义。但只有忠心就够了吗?也未必。刘邦在想自己身后以后,刘如意母子的安全时,想到樊哙掌兵既是自己连襟也是吕后的妹夫,虽然忠心却可能对其母子不利,曾令陈平军中斩樊哙,陈平因樊哙与吕后关系的原因械送京师,因刘邦去世得以幸免。有一个人,才不亚于三杰,智超乎三杰,却从未让刘邦担心过。这个人就是陈平。归于原因还在陈平之智。第一,其对刘邦及大汉忠心耿耿。第二,智足以安邦定国胜百万兵。第三,众人服其智而疑其德,故无私威私德,群臣诸将以私不附,陈平亦不以私交之。刘邦、吕后信任极了陈平,陈平岂有被猜疑之忧?用陈平不疑,离间范增、智取韩信、白登解围、从吕归刘、挽救大汉,陈平终生忠心大汉。忠诚与被忠诚何来?你才在领导之上,德在领导之上,威在领导之上,信在领导之上,廉在领导之上,领导何以控制你呢,又何以不心惧你呢,要么超越,要么示之以弱,否则你咋干,你领导咋干?

刘邦为儿子继承皇位积攒了足够多足够忠诚的臣子,扫除了几乎一切他认为的可能的隐患和威胁,以便大汉王朝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7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