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致高以翔先生:你是我们千万人的眷恋

致高以翔先生:你是我们千万人的眷恋

《遇见》会成为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20181031大方奶奶文!致谢

致高以翔先生

你是人生的观察者,也是自然的观察者。你依恋着蓝天,你周游加拿大,你遨游世界,你站在高山之巅,你漂泊在汪洋大海,你行走在深林旷野,你身着牛仔骑上马背,那里是你更自然、更野性、更自由的憧憬。你用澄明深邃的眼神凝望日光、大海。你仿佛站在宇宙间离天最近的地方,你是万物的独享者。

你生生不息的鲜活,你如闲庭信步的啜饮,你的渲染是一种别致,别致的雄伟更是一种淡定从容。你自由的灵魂成为你心中的主宰,你悠然的游荡赋予天地灵性,这不是瞬间的闪烁,这是瞬间的永恒。

你冰滴咖啡的升华,升华,再升华;你冰滴咖啡的浓缩,浓缩,再浓缩。

你用冰滴咖啡的精神与品质铸就了你顽强的艺术生命,在你丰裕的心田里绽放出如高山雪莲一样圣洁的花朵,用你的庄严美丽装点着橙色的大地!未来是你……

祝福你,青春永驻,角色丰盈!!!

《遇见》会成为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它优美怡情的画面会成为旷世留痕的“经典”。

在使人乐意的事物中,那最稀有的就给予我们最大的快乐,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遇见”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不知道的美,它为我们呈现了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

让我们再次以感恩之心,向“遇见”团队道声珍重,衷心地谢谢你们!

《遇见》是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契合的最好的“经典”。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文学依靠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但无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何鲜明,生动,读者无法直接看到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托尔斯泰笔下的马斯洛娃。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

绘画是通过鲜明的线条和形体来表现生活的,也是可见的视觉艺术。但无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如何逼真,列宾的《伊凡杀子》如何悲壮,它的画面都是静止的,而且一幅作品只能表现人物的一种精神状态,或生活的一个片段。

戏剧依靠演员的动作表演生活,通过演员的对白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但是人物的某些内心活动单靠行动却无法表现,有些生活中的事物也无法搬上舞台。比如《武松打虎》,台上就不能出现真老虎。

然而对电影来说,这一切都不成问题。它可以运用各种摄影技术,使人物与场景可远可近,给观众的视觉留下鲜明印象。而且由于电影胶卷和接合剂的特殊性能,使电影镜头具有分切和组合的可能性。产生了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它可以带着观众上天入地,回首远古,向往未来,潜入梦境。凡思维能及的地方都能极目可见。这样观众不但可以看见林黛玉的一颦一笑,还可以通过电影特写镜头从人物眉宇间的细微神态洞察其内心活动;不但可以通过特技看到武松与真老虎搏斗;还可以通过电影镜头的运动看到“伊凡杀子”这场悲剧的前前后后……

由此可见,电影艺术在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艺术特征,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超过了其他一切艺术。但是,如果电影离开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姐妹艺术,电影就会失去它的魅力。

当然我上面说的这些大家早知道,我下面要说的是我认为《遇见》能获得如此成功,说明它不单是角色契合的最好的经典,而且是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契合的最好的经典。

文学戏剧就不说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电影的灵魂。没有施定柔老师的文学、剧本,就没有闪耀着爱的光芒的《遇见》。

摄影就更不要说了,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物特写镜头都成为鲜活生命生动、深刻、悲喜瞬间的永恒。是“遇见”的生命细胞,给影视摄影艺术画廊输送了营养丰富的新鲜血液,会成为旷世留痕的经典。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谈什么音乐、美术,但“遇见”的声音和色彩使我的听觉和视觉都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因为在塑造悲剧的气氛中,“遇见”的“悲”不属于有具体形象的“皮肉之苦”与“饥饿之苦”,也不是言情剧里单纯的“失恋之苦”。而它是综合了人间多种情愫的思想情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不可名状的、抽象的精神之苦。是最难表达之苦……

音乐也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情感。“遇见”用及其精炼形象的语言,用自己特有的旋律,节奏,音色,调性……等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如千言万语,千变万化的表现力……使“遇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感达到了顶峰。

它将人物的彷徨、压抑、忧郁、苦闷、无法排解的绝望、如泣如诉的哀鸣、对命运的无奈、叹息与抗争……把一个悲怆的灵魂五味杂陈的迷茫全部放到了作品中。大提琴低沉的呜咽,钢琴的娓娓道来与阵阵激昂伴随着苍茫与忧伤的剧情。沉重、高亢的男高音乞求着、倾泻着、呐喊着把人们带入到音乐创造的具有强烈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的人间悲剧最悲壮、最高尚的意境当中。它急湍地流到人们的血管里,穿透到人们的骨髓里,留下深刻无法磨灭的痕迹。

关于“遇见”的两首歌词

一、《有一种爱是为了爱而分离》大意是:我多么不愿意让你受委屈,假如我和你从未相遇,这样你的泪滴能流得少一些,少一些。可是有一种爱是为了爱而分离,这一次我终于可以忘了你。但越想忘记,你越清晰,原来挥之不去。

二、《数到三一起放手》大意是:爱像秋天里的最后一片叶,过完今天就不能再手相牵,有些回忆值得一辈子去纪念,你要自己撑过明天,不要再眷恋。等有对的人能跟你团圆,我才能够放心地走远,情愿你恨我。我们来接受重获的自由,未来的生活也许更寂寞,这是唯一的选择,有些痛我们会懂,所以才会放手让你走,让爱停在最美时候。

歌词是很少用的第一人称的“我”对第二人称的“你”不是隐喻而是明喻。歌词里“我对你”的“呢喃”,“嘱托”,似对深爱的人的“临终遗言”的一句一句的诉说……这是在我所目睹过的有限的电视剧中少见的歌词独特的表现方式。它是用精炼形象的语言对剧情进行的既抽象又具象,既概括又具体,既粗犷又细腻,既贴切又完整的诠释。升华了故事主题、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悲壮感。“遇见”的词曲作者,他们不单是单纯的词或曲作者,他们都有很高的综合艺术修养,他们都是灵魂宇宙的至尊。他们把音乐与故事情节的相辅相成做成了浑然一体,做到了极致。他们用这样简单的歌词,并不复杂的调式,把一个万语千言、轰轰烈烈、荡气回肠、凄美的爱情故事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遇见”是宣言书,是播种机。它激情地泼洒着“有一种爱是为了爱而分离”的意志与泪水——给人们心中留下了永不泯灭的记忆。

在影视剧里,美术是用来营造环境、空间和人物的色彩与造型的艺术。作者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影视剧的内涵与外延,是提高对影视剧观赏的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认为在“遇见”里美术同音乐的艺用手段是异曲同工。

自然景观就不用说了,因为受“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遇见王沥川爱上苏黎世”的感染,在这里先说几句自己对瑞士的一瞥之见的微不足道的联想……

通过“遇见”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被上帝特殊宠爱,被誉为“欧洲屋脊”、“世界公园”的美丽山国的瑞士风光。瑞士身卧阿尔卑斯山脉的百分之六十,即使在夏季,山峰顶上终年有不化的皑皑白雪,山脚下却是郁郁葱葱。坐在缓缓降落的飞机上,会看到是同天一样大的五颜六色鲜艳整齐的色块组合,如同巨大的版画跃然地面。降到低空时会看到各种形状的房屋、阁楼木屋,真如到了童话世界。

瑞士民居,房屋及阁楼的腰间和阳台上都摆放着花枝与花环,常年鲜艳如春。瑞士多在晚间下起蒙蒙细雨,清晨就停下。鲜花、绿叶如水洗般晶莹剔透。天刚刚亮,园丁们就到花坛去抚爱花的美颜。从清晨到日暮,山脚下,教堂钟声络绎不绝,为它们的教民祈祷安宁。到黄金线乘小火车如鸟瞰山谷,山谷下成排成排地生长着上千年的威猛大树,他们庄严地屹立,这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藏,是保护生态的见证。到了日内瓦湖畔,纳沙泰尔湖畔,当然还有苏黎世湖畔,湖底清澈如镜,如果坐在湖畔石条椅上,成群结队的白衣鸟会落在你的肩上,脚下,等待你的温情。它们早已习惯与你和谐共生……

如果到了郊区,会发现一道特殊的风景。在很多民居房前屋后的花丛中,庄严地供奉着先人的墓碑。不管黑夜与白昼,日月阴晴圆缺,现世的亲人与过世的亲人永远地贴身陪伴,共度基督与天主赐予他们的好时光,他们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如果到了钟表店,会看到千奇百怪的钟表造型,你会遨游在童话世界,动物世界与神话世界里,真是钟表王国,奇妙无穷……

如果走进小巷或者间距很近的路口,都会有警示灯。但是汽车行到你身边时,司机不会按喇叭,即使你背对着他,他也不会按喇叭,他会一直微笑着目送你走过去才启动车。骑单车的人很多,街道清洁又清静。偶尔你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翁开车并经常停在路口,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瑞士的男性老人退休后是可以当出租车司机的。我想并不一定是生活需要,因为他们的工资很高,主要生活食品却很便宜,我想他们是愿意体验马路天使的生活吧……

不管走到哪里,我还是认为自己的国家最美。因为我们的国家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气候地貌与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样貌。百闻不如一见,亲身体验最好。

书归正传,回到美术上来。因为电视剧基本上以室内环境为主,《遇见》的内容是反映瑞士高级建筑行业,GMF公司总部设在瑞士。中国上海有分部。但上海分部除GMF公司大楼特殊需要之外,其他的房间装饰基调均为赭石与大白。

在室内除地板,墙面装饰后的空白处为白色,沙发或床面为乳白色,窗帘为淡米色,画框为银白色外,其他门窗、家具、桌椅,与其全部框架结构均为原木色,深浅咖啡色,就是普通民居常用的颜色。更没想到的是,到了瑞士,有爷爷设计的家,极高级的筒式天棚贯下来,整个墙面、门窗、家具全部装饰物颜色基调都为咖啡色,几乎成了咖啡屋。特别是灯光的使用,一方面扩大了较小房间的视觉效果,并使整个房间被笼罩在温暖的氛围中。令人惊讶的是,GMF公司的董事长与高级建筑设计师都不追求豪华、奢侈与猎奇……

一切装饰、铺陈的色彩与造型均为简单大气、和谐统一、温暖明亮的效果。体现出建筑世家的高修养,不媚俗,成熟、稳重、朴素、大方的审美观,令人敬重。

关于人物的着装直接影响人物的修养,身份与心态。因为要降低,调整角色的身高差视觉效果,沥川着装除休闲装为浅色外,其他着装多为黑蓝色西装和黑蓝色外衣……偏冷调。小秋着装多为米色、橙色和茶色,偏暖调,并多用里长外短的衣服和较蓬松的围巾,张扬了人物丰满潇洒的精神气质。特别是小秋,经常穿半腰和整腰的皮靴,避免了人物的头重脚轻,增加了人物的稳定感。从整体上缩小了小秋与沥川的身高差,呈现出搭配舒服自然,协调统一的视觉美感。

如一次,小秋去陪沥川参加活动,小秋仍身着米色风衣,只是露出中式白色高领内衣,乳白色高跟凉鞋,露出美腿美足,头上飘逸着蓬松的长发,站在沥川面前说“我准备好了”,沥川眼前一亮,露出少有的惊异和欣赏的目光,含蓄地赞美与微笑,立刻用手将小秋落在右肩前的一缕长发撩到后面去,然后沥川精神抖擞地甩起手杖,此时的手杖应当叫做“文明杖”,霎时现出绅士风度。二人用十分协调的步履向前走去。小秋浅色衣服的靓丽活泼,沥川深色西装的庄重干练,二人行走节奏与韵律的默契,真如恩爱的情侣与高雅优秀的时尚模特。这一对背影已成为沥川夫妇标志性的背影,令珍妮特瞠目结舌,令叶静文兴奋地说出“真配啊!”

音乐和美术,他们都是把简单的事做成了不简单,他们却是用简单的音符调式,简单的色彩构成呈现出来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色彩。所以说音乐和美术的审美风格是协调统一,异曲同工。

对美的呼唤惆怅的憧憬

《遇见》有很多摄影画面会成为影视摄影艺术的经典。构图的讲究,形象的生动,色彩的凝练,经常使人如陶醉在熟悉的画面里。

当我看到“小秋同沥川在云南相遇”的微薄画面时,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的画面突然浮现在我眼前。“意外归来”是一幅很多中国人都熟悉的名画,因为中苏两国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渊源,“中苏友好”达数年之久,至今也是友好联邦,所以说苏联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对我国的影响,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

“意外归来”是画家出于对那些当时因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而受迫害的俄国知识分子的同情塑造的一个为时代所敬仰的革命者形象。画面从这位受迫害的革命者突然被释放回家的情形中展开,全家人处在一种惊愕之中。一个瘦削的、满面胡子还穿着囚服的中年男子走进房间,妻子背朝观者,从沙发前不由地站起来,脑际在迅速搜寻丈夫往日的形象……左侧桌前有两个做功课的孩子,那小的孩子是在革命者入狱后所生,从革命者惊异的眼神中能判断出来,他的内心及其渴望知道他离家后家中发生的一切……

沥川来到小秋住所,他身着普通黑大衣,休闲便鞋,手擎一把灰色白道雨伞,弓着腰一步一屈地迈上石台阶,站在房门前。犹豫片刻,用手按下墙上的门铃,然后趴在玻璃门窗往里看,没看到人后,他仍站在门前决心等下去。这是一个虽不豪华但却是一个建有拱门的院落,精致的中国青砖房,院墙的周围摆放着大小不等,郁郁葱葱的盆栽,象征主人有较高的生活品味。

小秋和沥川没有面对面的离别又三年的时间过去了。

意外归来的革命者是被监狱放出来的,沥川可以说是从鬼门关里逃出来的……

今日沥川突然出现在小秋住所,突然出现在天色灰蒙蒙,对面看不清人容颜的烟雨中。小秋身着乳白色的外套,手擎一把白色的雨伞,盘着少妇模样的发型,手牵着一个两三岁、身着白衣的小男孩,边笑盈盈地俯身同小男孩说话,边走进拱门。抬头定睛一看,与站在雨中的沥川四目相对。此时他们都泛乱了自己的思绪,却都木讷不语。他们都在回忆着往日那些让他们“为了爱而分离”的撕心裂肺的痛。沥川站在青砖房前面,整个人被笼罩在暗调里。小秋手拉着小男孩的手,正好站在拱门的中央。拱门透进来白色的光,小秋与小男孩白调子的衣服连同白色的雨伞,这整片的白色让小秋站在了阴霾即将逝去的亮调子里。沥川的视线所及的焦点正是小秋的脸,预示着两颗闭合的心即将打开。沥川很快就会知道小男孩是何许人也……

沥川的“意外归来”与革命者的“意外归来”,虽然一个在室内相遇,一个在室外相遇,构图也不完全肖似,但是他们分离的怀念与渴望,他们的期盼,他们的意外归来与他们的未来是完全一样的……亲人团聚是人们的第一愿望,也是人们的终极愿望。

当我看到沥川弓着腰上台阶的背影时,使我又联想到另外一个画面……

沥川正坐在蘑菇亭里看工作日记,小秋对沥川说:“我在屋子里呆了三天三夜,又把谢灵运的诗翻了一遍,可能会对你有帮助”。沥川接过来说了声谢谢……这时沥川站起身来对小秋说:“不要喝酒了,等你生病了就知道健康有多重要!”小秋问:“我的审查期什么时候结束啊”“麻烦是你自己找的,慢慢候着吧”。说完这句话后。沥川居然抬腿就走了。小秋茫然地看着沥川离去的背影……

沥川径直向大片的绿草地走去,他需要通过一个较长的台阶才能走到人行道上去。远处是林立漂亮的白色高楼,身后是如地毯一样深沉平坦的绿草坪,还有伫立在草坪上的,如童话般精致的蘑菇亭。小秋站在离沥川越来越远的背后,在这样光天化日,静谧开阔的空间里,只有沥川一人拄着拐杖,弓着腰,吃力缓慢的一步一屈地点着台阶上行。看不见人头时,只看见人的背影。如同一个老人在蹒跚的前行……他后背弓腰的姿态与两肘弯曲的形象,使我想起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思画的,又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幅名画《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浮现在我眼前。画家画了一个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残的少女,她好像在往山坡上爬行,凝视着地平线上她家的木板房,少女在这满目苍凉的土地上,用那双发育不全的、瘦削的胳膊支撑着身子,她抬头看远处,已是汗水渗渗,画面显得很空泛。荒芜的大地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从而加强了这种悲剧气氛。一种忧郁感。一种人生的坎坷油然而生。它近乎于超越现实,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可见的生活现实。此时面对着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沥川的背影,我的耳边又响起他说的话“没有我的请求,请不要为我做任何事情”。这说明了沥川从未忘记自己是残疾人,他一直采取与自己的残疾对抗的心理,他努力用坚强、倔强、固执、一根筋、顽强地去做他是“健康人”的样子。当这些画面不断地延伸的时候,对沥川的敬意不断地上升,上升。对我们来说,沥川早已不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它已成为我们心目中不能割舍的朋友和亲人。

《遇见》里很多画面已构成很多优秀的油画作品,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美好的意境。《遇见》应该将优秀的画面集结成画册,让爱的美感流芳百世。

《遇见》对在言情剧里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做出了有益的启示

《遇见》在分类里应当属于是言情偶像剧,但在剧情里没有敷衍其他有关内容,这里是指建筑设计师要打交道的建筑行业,“遇见”不惜用大量笔墨表现建筑行业激烈的竞争,并具体地表现了GMF公司与方适集团,迦园集团竞争手段的残酷。特别是从建筑的专业角度,商业角度,发展趋势,民族化与国际化,审美取向的建筑风格,流派等各个方面都有详尽的阐述和体现。通过“青莲一期工程”的竞标大会,霁川沥川二兄弟去丽莎家要垫付材料款“两千万巨款凭证”的过程,“画廊开幕式”,对建筑风格与后现代派艺术的探讨等三场大戏,非常专业,非常完整地展示了开发商与建筑商的关系,建筑与地理环境,气候的关系,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高科技安装的关系,建筑造型的现代理念与民族化艺术风格流派相结合的关系。这些原来不了解的东西通过“遇见”大开眼界。

还有一段情节特别要提出,就是小秋同父亲口角后离家出走,用一天一宿的时间骑自行车三百公里从云南个旧到昆明,一段艰辛山路的描写。在这里没有刻意表现山村风景如何优美,而是特别真实,实事求是的,几乎是用了自然主义照相的手法表现了山路崎岖,高岗下坡,颠颠簸簸,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不断地蜿蜒绕行。有被绿草覆盖的生机盎然的山峦,有长河幽静的流淌,有黑白羊群的奔跑,伏地吃草……风景很美。也有荒山秃岭的苍凉,渺无人烟……中午小秋坐在土地上吃干粮,自行车被风不断地刮倒,真是风餐露宿。到了城里,小秋不断地求人搭车,搭大卡车,搭小货车,自行车搬上搬下。已经到了夜幕降临,小秋还坐在后备车厢里半睡半醒地眯着。路上的人都在为生活奔走着,忙碌着,太真实了。进城后,小秋坐在一个圆盘的石建筑上,等待沥川的到来。他们那种互相牵挂,心急如焚地渴望立刻见面的心情,见面时的惊喜,拥抱,如释重负的欣喜,太感人了。《遇见》编导以极大的热忱不但对爱情、亲情、友情做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现,而且对建筑与农村面貌给予了应有的视角,给言情剧如何正确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

法国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达文说:“巴尔扎克特别注重作品的统一性,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小说家像他这样,能够在深入考察和选择细节及琐事的基础上,构成一个统一、独特、新鲜的整体。”认为统一性就是世界本身,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巴尔扎克对人这个“细节”有着聪慧和深刻的观察能力,善于选择人物一瞬即逝的表情、细致微妙的变化、研究他们的习性、分析它们的动作、探索他们的眼光。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典型”和“典型化的个性”,能够万无一失地将感情和生命注入他所描写的世界中。达文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并将完美的人物提到理想的高度,而巴尔扎克做到了这一点,使他的作品成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各种人物活动的全景。而演员是要把作家的文字变成形象,这就更难了,但好的演员就能做到这点。“遇见”里很多细节是值得细细咀嚼和品位的。“遇见”里的细节就像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珍珠闪闪发光,让人爱不释手。

1、小秋从上海第一外国语学院校园里跑出来,“你要去厦门多久啊?”“啊,两个礼拜,我要带一个小分队去竞标,送你的一个小礼物。”“这是什么?”“现在不能开啊,你要好好考试。”“恩,那你一路平安啊,赶紧去吧,别赶不上飞机了。”沥川的眼神太深情了,他用右手去抚摸小秋的左脸颊,用左手去扶小球的左胳膊,说:“我会想你的。”小秋用双手去楼沥川的腰,委屈地说:“我会想你的。”趴在沥川的胸脯上。沥川的下颌帖在小秋可爱的小脑门上,沥川、小秋二人的站姿、侧颜、眼睛、鼻梁与嘴唇,线条如雕塑般清晰、标致,深刻健美。这使我想起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丢勒说过的话:“世界上没有绝对美的东西,要想创造出优美的人像,就应当从不同部位云集所有的美,往往要逐一地查看二百人或三百人,才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能够利用的两三处美的东西。”因此他主张“应该从这个人的身上取头,从另一个人的身上取其胸、臂、腿和脚。”他说:“从许许多多漂亮的东西里采集美就像从许许多多的花丛中采蜜一样。”如果高以翔和谢小秋出现在丢勒面前,我想他会非常兴奋,至少不必找几百人。小秋说:“不管多忙,你都要给我宿舍打电话,听到没有?”“我会的。”此时沥川展开他的“川式拥抱”,像兄长、像长辈、像亲人、是恋人,浓浓的深情。“那我先走了。”小秋的眼神仿佛在说:“就这么走了?”沥川又转过头来,用手轻轻捋小秋的头发,微笑着看着小秋,又在小秋的额头上轻轻地吻。陶醉的小秋又翘起双脚,轻轻地亲吻沥川的唇。这种动势、线条和柔情只有在真正恋人的心态当中才能看到。除了圣洁、纯净、高尚,真不知道还能找到什么词汇来形容。好了,拜拜,拜拜。沥川说:“我会打给你的,不要担心。”“对,不管多忙,都要打给我。”沥川又用手去摸小秋的脸,像大人摸小孩的样子,那样的疼爱。小秋举手、摆手。沥川又回去同小秋重新搂在一起。沥川又低头认真地看小秋的脸,小秋又重复说:“一定要打给我啊。”“嗯。”又去吻小秋的脑门,又去贴小秋的脸颊。小秋说:“好了,拜拜。”就连沥川转身下台阶走向汽车的动作都散发着那么自然、从容的美。沥川走后,小秋打开盒子,红壳手机闪出六个金光闪闪的英文字“小秋坚持奋斗”。这个手机带着沥川的温度与力量,陪伴了小秋整整四年之久。

“吻”是表现人类“情爱”在跨越质的界限时的最初形式,然而吻的美感在视觉艺术中是有观赏性的。当我们看到“遇见”的吻戏时,不能不说,这是沥川的一种创造,一种奉献。他将爱之吻回归到人类爱之初始之美。《遇见》的成功,不仅是他非常好地诠释了故事主题,还有它“吻的激情”、“吻的品质”、“问的美感”,散射出动人的魅力。

他们仅在两三分钟时间里的对话就有三次拥抱,小秋就三次叮嘱沥川给她打电话。分别是这样说的“不管多忙你都要给我宿舍打电话”、“听到没有,不管多忙都要打给我”、“一定要打给我”。沥川回答小秋“嗯”、“我会的”、“我会打给你的,不要担心”。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不断重复简单的动作,不但没有使人产生烦腻之感,反而使人强烈地感悟到,这种爱的情感的不断的恋恋不舍,不断地层层深入已经侵入到神经里、血管里。只是暂时的离别,就如他们即将长期分别到天涯海角。然而却是真的在仅仅几天之后,是天灾人祸的骤然降临棒打鸳鸯,使他们在戛然之间分离,并且分离后,沥川对小秋竟四年时间,近一千五百个日日夜夜,音信皆无。我以为这个细节的铺垫就是用来同以后沥川对小秋四年时间音信皆无做强烈的对比。突兀悲剧对人类精神、情感的无情摧残,这是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一种凌迟!

2、沥川终因牵挂小秋,用自己的方式回到上海,小秋陪张总来上海机场接沥川一行。来到机场前,小秋并不知道接的人是谁,沥川小秋二人都没想到会在机场相遇。沥川表面装作不认识小秋的样子,小秋也只好装不认识沥川。但特写镜头显示,沥川握过的小秋的手面上是留下了沥川用力过的指痕,那是将血液挤到旁边去留下一块很白的印记,那是无声的语言。“小秋,我是特意回来看你”。在刚要迈步行走时,由于小秋精神不够集中,面对突然出现的沥川和他的消瘦,和沥川死盯着她的眼神,她会在思考什么,不慎踩了沥川的左脚面。沥川抬头瞄了一眼,看小秋没什么问题,他做了一个木讷状。此时随行的景观师珍妮特急忙过来问:“沥川,你没事吧?”沥川仍木讷地回答:“我没事。”只要有小秋参与的事,沥川不管他自己受到多大的伤害,他永远都会说“我没事”。后来有一次小秋的弟弟小冬因为误会沥川……对沥川拳打脚踢,打得沥川坐地起不来。家人都吓坏了,沥川仍然说“我没事”。这是沥川爱小秋不变的底线,哪怕自己死了也永远会说“我没事”。此时,小秋的表情非常尴尬,昔日沥川的未婚妻,四年后的今日,小秋莫名地沦为与景观师珍妮特的关系宾主倒置。生活是无常的,现实是残酷的。珍妮特何许人也,四年时间沥川都做了什么,正是悲剧要揭开的序幕。

3、沥川同小秋一起去意大利公司,小秋拿出自己画的小地图,沥川问小秋:“这个星星、这个箭头是指哪里呀?”小秋说:“这个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只是那个地方我还没有画出来。”沥川一听就知道那个地方是哪里了,沥川听罢就应该把地图还给小秋,因为那是小秋为自己准备的整个上海的重要干道示意图。然而沥川却把小秋的地图认真地揣到自己的西装里怀,这个动作也许沥川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他开始对小秋喜欢的预兆。是否可以比做是后来与小秋分别时将小秋花枕头装在自己旅行包里的前奏,小地图同样带着小秋的气息和温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秋的地图画的认认真真,写的清清楚楚,密密麻麻。是编导用无声的形象,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小秋的另一面:少女的个性与娟秀之心。与小秋把鸡蛋抛在汽车头上、在几分钟之内把自己头发搞成爆炸型为在霁川面前蒙混过关、在追赶小偷时一脚把小偷踢倒在地,夺回相机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描写小秋性格的多样性,丰富了小秋这个人物的生命质感!

4、小秋因感冒迟到,与张总发生口角。次日晨有个镜头,沥川画一夜图纸,突然起身站在窗前,拉开窗帘,然后有一个看手表的动作,立刻切换一个镜头,小秋接电话:“我是前台,打电话通知你,今天早晨八点例会,现在是七点四十分。”“知道了,谢谢。”知道吗,这是沥川给前台打的电话,让前台通知小秋,怕她迟到。结果小秋还是穿着浴衣进了会议室,总算是没迟到。

5、瑞内从沥川病房出来对小秋说:“你进去吧,他要见你。”小秋推门进病房时,沥川正让护士将他的病床摇低,小秋坐下时正好与沥川对面,说话很方便。像这样的细节,真如洒在字里行间的珍珠,拾都拾不过来……

6、我认为“遇见”就是做到了在细节与琐事基础上,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上,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独特完整的“充满个性化的典型”和“典型化的个性”。真正做到了“思想与艺术形式上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且不是一个典型,我认为王沥川、谢小秋、萧观、艾玛都是他们各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角色是《遇见》里的王沥川

前些日子,看到高以翔网宣组微博介绍从2006年到当下十二年时间,高以翔扮演的二十个角色。自半年前我看到《遇见》后,自己补看了《我是马布里》、《天堂来的孩子》、《盛女的代价》、《华丽一族》、《最萌身高差》、《一百零一次求婚》、《情遇曼哈顿》,没有看过电影大片,还不到高以翔扮演角色的一半,但我自认为,我已经感悟到它扮演的角色的发展变化已经升华到是一条深刻完整的奔跑轨迹,角色提升的质感和速度是惊人的。但我仍然认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角色还应该是《遇见》里的“王沥川”。

我认为“王沥川”是一个贴近主流社会的一个主流人物。他是一个因病致残的高级建筑设计师。故事以朴素、真诚的情感,清晰、完整的脉络给予极大的痛惜之心,叙述了主人公“王沥川”用三十五年短暂的生命奋斗的一生。

虽然生命短暂,命运却让他经历了身体由完美到残缺、精神由安逸到痛苦、爱情从希望到绝望,但他从这个世界上得到了“爱”与“被爱”的“真谛”和劳动与创造的幸福与魅力。所以说他的人生是悲壮而完整的人生,是可歌可泣的人生,是有生存意义的人生。

高以翔将“王沥川”这个人物诠释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空前绝后、非他莫属、令人震撼。

他将人物的深刻性、生动性、丰富性、精微性,赋予了角色具有穿透性的感染魅力。他的表演经得起咀嚼、推敲、和考验。体现出真实之美、激情之美、悲壮之美与力量之美。是光影艺术创作的珍品。他用人性与爱的洗礼陶冶了人们的心灵,开启了言情剧的新征程。

高以翔用十二年的艺术人生积累,二十个角色的艺术实践就能把王沥川这样一个经历人生五味杂陈的人物诠释得这样颠倒众生,让人爱他爱到痴狂,叫人不可思议。我开始回忆记者对他的访谈:记者问:“最近你在看什么书?”他回答:“我没有看书”,并小有自嘲地笑了一下说:“我有时看看期刊杂志。”另一次记者问他看什么书,他回答:“我没看书,我在看电影剧本。”我为他不设防的回答而受感动,并也对他有了好奇心。

哈哈,原来高以翔先生爱诗

一次我在微博里看到高以翔坐在赛马场的休闲桌子前,一边喝茶一边翻阅“雪莱诗选”,并激情地用英文书写文字……又在周游加拿大的微博上看到他坐在诗人雕像下的石椅上认真模仿诗人写诗的姿态。更令人兴奋的是,他居然做出举起诗文朗诵诗的样子,然后他用孩子般的笑容陶醉在自己的模仿里……后来我又看到他在舞台上真的拿着一本诗集站在舞台上认真地诵诗……哈哈,原来高以翔是如此的爱诗啊!

这使我联想到高以翔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是在加拿大度过的,也可以说是在欧美文化领域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希腊、英、美、法、德、意都是诗的国度。那里成长了很多世界级的优秀诗人。如最早的希腊的荷马、阿里斯多芬、品达、英国的莎士比亚、培根、拜伦、雪莱、济慈、王尔德……法国的伏尔泰、雨果、马拉美,意大利的但丁、明屠尔诺、白尔谢,德国的歌德、海涅、席勒,美国的爱默生、爱伦坡、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涅克拉索夫,古罗马的贺拉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波兰的密茨凯维支,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等等。可以说高以翔是吮吸着诗的乳汁成长起来的精灵。那诗在文学艺术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诗是最高级的艺术

黑格尔说:“诗是最高级的艺术,诗才是真正的理念与感性的显现,戏剧是诗中的高峰”。 能够具体地了解一下“诗”,就能理解高以翔为什么如此热烈、真诚地爱诗。高以翔欣赏的雪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诗人?

波西·比西·雪莱是十九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马克思赞扬他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恩格斯也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集中体现他文艺理论观点的是《为诗辩论》这篇论文。《为诗辩论》在外国文艺理论史上被称为是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纲领,是篇很有战斗性的论文。着重论述了诗的社会功用、本质、特征,以及对诗人的高度评价。他说诗的目的是“要在我的读者的心中点燃起对自由与正义原则的道义的热情,以及对善的信仰与希望。”这正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导精神。所以,认为诗人应该是改造世界的改革家、是“号召战斗的号角”、是未来世界的报信人。原来诗肩负着这样的重任,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诗歌是想象与激情的语言,他与任何能使人的心灵感到快乐和痛苦的事物有关。他以人们的胸怀、事物为归宿,只有以最普通,最易理解的形式打动人们的事物才足以成为诗的主题。

许多人以为诗歌只存在于书本中,十个音缀的韵脚相同的诗行中。但是何处只要有美感、力量或和谐存在,哪里就有诗歌诞生……诗歌不是创作的一个分支,它是“构成我们生命的材料”……因为生活中所有值得记住的是其中的诗。恐怖是诗、希望是诗、爱是诗、恨是诗;轻视、嫉妒、懊悔、爱慕、奇迹、怜悯 、绝望或疯狂全是诗……

诗歌是自然的模仿,但想象和激情正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不论是对自然事物的描写还是对天性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歌最终的目的和目标。诗的光芒不仅是直射的而且是反照的光芒。它将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时候,在那个事物的四周投下灿烂的光彩;激情的火焰在与想象沟通以后就如一道闪电一样显示出思想的深处,震撼我们的整个身心……诗歌把一股生命力和运动力注入宇宙之中。它描写运动的而非固定的事物。它不替感情划清界限,也不分析理性的区别,它却表现出极度的想象力。

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在描写自然事物的时候它赋予感观印象以幻想的形式使它们与激情最强烈的活动,以及自然的最突出的表现融合起来;它使我们回顾过去、瞻仰未来、它使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自然的每一事物都以新奇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事件的漩涡中,它是我们脱离痛苦的深渊,而对人生做崇高的沉思。热情的诗歌是我们天性中道德和理性的产物,也是我们感性的产物——它是求知的欲望,行动的意志和感受的能力的产物……

关于诗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可以说的话很多,但就以上的内容足以说明高以翔为什么如此爱诗。

正在路上

高以翔就是那个欲读万卷书欲行万里路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拥有所有角色的经历,要从生活中、传说中、书本里……多种渠道获得。但作为演员,修养和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鸟儿只有靠飞翔的翅膀才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演员是靠修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情感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只有想象可以让一个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英国大诗人王尔德说:“如果艺术放弃了它富有想象力的媒介,那么艺术也就放弃了一切。”

高以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扮演夏夷则角色时说:“很多时候是要靠自己想象,用什么来挡?用什么来攻击?什么时候发病等等,都是靠演员自己想象,然后做出来。”所以才说,演员对故事情节的表演是要进行二度创作。

因为高以翔正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路上,所以他才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海纳百川的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他想打入好莱坞,拍大片,拍全部英语会话片,他想走进世界最高时尚殿堂,有自己的服装品牌,他热爱自然,想周游世界,他关心国内篮球事业的发展,他说,想为国内热爱篮球的孩子们做点事情,他几年前就是四川篮球训练营无偿服务的篮球教练。他想多交好朋友,他热爱朋友,对朋友有求必应。世界上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但是难得到的也是朋友。一个伟大的人不但有他自己的才智,还有他朋友的才智。有了朋友,生命才会呈现出全部的生命价值。高以翔是聪明的、幸运的。他拥有很多好朋友。

他的绅士风度、他的贵族气质、他的君子之风、他的诗情画意,他英汉双语组词的内涵与句式的舒服流畅、他善于用抑、扬、顿、挫情感丰富优美地表达声音和形象,他生命中的色彩与质感的自然流淌……

就是这些资源,让他在任何角色面前,都可以勇敢地说:“我可以”!!!然而《遇见》仍然是我们心中不能忘怀的眷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5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