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德谟克利特:幸福的形式多样,但有个共通的内容,即心灵的愉悦

德谟克利特:幸福的形式多样,但有个共通的内容,即心灵的愉悦

幸福即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生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获得幸福。——[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幸福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幸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却有共通的内容,它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凡是牵引羊群往最绿的草地去的,是最好的牧者:这样才与安眠调和。——[德]尼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心持正义的人与一个非正义者相比,哪一个更幸福呢?他之所以这样问,目的在于研究德行对生活幸福指数的影响。而关于幸福,希罗多德在他著名的《历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在一次旅行中到了克洛伊索斯国王的宫殿。克洛伊索斯领着梭伦参观了他的宝库,他将自己宫殿里一切伟大和华贵的东西都展示给梭伦,然后问他:“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克洛斯国王原以为,梭伦会说:“国王,您是世间最幸福的人。”然而梭伦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意料。

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理由是泰洛斯有繁荣的的城邦,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克洛伊索斯又继续追问,那么除去泰洛斯之外谁是最幸福的,心里以为这下该轮到自己了。

但梭伦却依然没有提到他。克洛伊索斯说:“雅典的客人啊!您怎么这么不把我的幸福放在眼里呢?难道我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吗?”

梭伦回答说:“我这么说是因为,人世间的事无法预料。尽管现在的你拥有权利与财富,但是,只有当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之后,我才能给出答案。不管什么事情,我们必须好好地注意一下它的结尾。神往往总是让人们看到幸福的影子之后,随即将他们推上了毁灭之路。”

后来,果真克洛伊索斯发动战争,战争失败后成为了阶下囚,这时候他才想起梭伦所说的话是对的。

梭伦眼中的幸福,是一种完整、终极的幸福。这是一种必须“盖棺论定”才能被评判的幸福,即观察一个人的幸福不仅要看一时一事,而是要看他的完整一生。既然如此,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到幸福呢?是正义者还是非正义者?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好人不得好报,恶人却逍遥法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千古定律似乎不再起作用。

果真如此吗?也许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所说的话可以给我们解答。他说,正义者可能一时落后,但最后还是会比不正义者更早到达终点,实现自己的目标。这说明正义本身也有益于灵魂自身。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隐禅师,境界很高,通常一两句话就能给人深刻的点拨,很多人慕名而来,前来问佛参禅。

某日,一官员前来拜访,询问南隐禅师何为天堂何为地狱,并提出要求要去天堂和地狱分别看一看。

南隐禅师面露鄙夷之色,打量一番问道:“你是何人?”

官员说:“在下是一员武将。”

南隐禅师哈哈大笑,并用很刻薄的语言嘲笑道:“就你这一副模样,居然也敢称自己是一名将军!真是笑死人了!”

官员大怒,立刻让身边的差役棒打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跑到佛像之后,露出头来对着官员喊:“你不是让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看,这就是地狱!”

官员顿时明白了南隐禅师所指,心生愧疚,并被南隐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于是走到禅师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道歉。

南隐禅师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也许,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一句话可以为这则著名的禅宗公案作一个注解:“善行也可以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300年以后,当我们尽力做完了我们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就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了。”善行是通往天堂的一把金钥匙,心中是否有善念,是进入天堂还是下地狱的审判标准。

亚里斯多德曾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行善,如果你作恶,你不可能得到幸福。”德谟克利特也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幸福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也许幸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却有共通的内容,它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其实很近,心中有爱的时候,即使身处险境,也是天堂。心中有恨,即使身处福地,也如同地狱。没有人能替别人选择是上天堂还是入地狱,选择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288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