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武汉 77 天:被记录下的真实与坚守

武汉 77 天:被记录下的真实与坚守


今天零时起,武汉解封。


这座城,慢慢苏醒。


正如这春天,缓缓归矣。


冬去春归,樱花盛开,这过去的 77 天里,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太多。


战疫还未结束,故事也还没到讲完的时候。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时代有万千记录者,他们当中有一线医护人员记录方舱里的点滴,有普通市民拍下一日三餐的人间烟火,有的记录下农村抗疫基层的实况……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创作者,也不是大 V,只是因为正在经历的这一切,值得被记录。


每一位一线人员的辛苦与付出,每一个负重前行的时刻,每一个不应该湮灭在记忆里的故事,幸好,确实没有被忘记。


普通武汉市民的 77 天


包洪亮是位内蒙汉子,四年前,他来到武汉发展,也在武汉遇到了自己的爱人,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第一次来武汉,那时候我的印象是,到处都在建设,发展很快。四年前重新选择城市的时候,我觉得武汉机会相对多一些,但压力没那么大,就留了下来。”


就在昨天,他度过了在武汉的第四个生日。


从中专毕业到日本研修学习,从网管、保安、塑钢窗工人、房产中介,到酒店经理、互联网行业运营,包洪亮尝试过许多不同的职业。


2019 年年底创业失败,暂时没想好怎么走人生下一步的包洪亮,决定一边做视频自媒体,一边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本来准备趁着过年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内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包洪亮的计划。失业加上疫情,过去的三个月他没有经济来源,包洪亮“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腾讯内容开放平台的一名自媒体新人。


“一开始觉得封城就封城,没想到有那么严重,大不了不出门,反正也有吃有喝,后来数字不断变化就开始紧张,后来我这栋楼上的邻居确诊了以后,精神就特别紧张了。”


三个月里包洪亮一家的心态像过山车一样变化,连两岁的女儿好像也懂事了,不再要求下楼去玩了,所有人都希望疫情赶紧过去。


在视频里,他记录下正在经历的一切,就是最真实的武汉和武汉人。


关在家里出不去,包洪亮就在家里拍摄全家人的生活日常,购买物资不便的时候全家改成一天吃两餐,因为快递不通孩子的奶粉差一点断顿,社区团购蔬菜、免费发放的鱼肉他每一次都拍下,还有带孩子就诊、打疫苗的经历……52 个封城期间的短视频在企鹅号收获了千万播放量。


“我的作品说实话拍得不是很好,二月份武汉成为全国观众关注的中心,我相当于蹭了武汉的热点。”他说。


包洪亮的妻子本来在餐饮公司做财会工作。家里好几天买不到米,最后社区解决之后,他的妻子通过公司为小区申请了一批平价的社区生活物资团购,这些也被包洪亮拍下来,在一个个三五分钟的视频里分享给平台上关心武汉普通人生活的读者。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有钱买不到菜的状态下去求助别人,甚至面临过买一袋大米,需要三天才拿到手里的境况,这是非常心酸的一个经历。”


粉丝看了他的视频,纷纷发私信问他需不需要帮助。长沙的一位朋友寄来了一次性手套和护目镜,这在武汉当时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四川的一位老乡给他寄了肉,还有不下二十位朋友问需不要寄孩子的奶粉。这些包洪亮也都一一记在心里。


三月初,包洪亮在一条视频里许下了武汉解封之后的三个愿望:第一,先去理发店理发,去餐厅吃自助餐,吃肉吃到饱,吃到忘掉忧愁,忘掉悲伤;第二,带孩子和妻子找个空气好、风景好的地方转一转;第三,想回内蒙古老家好好陪父母一段时间。


如今,是时候啦。


白衣战士眼中的方舱医院


杨奕是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在全国各地火速集结医疗队奔赴武汉的时候,她作为安徽省援鄂第二批医疗队的一员,踏上了援鄂打“怪”之路。


日常杨奕喜欢用手绘记录生活,这一次出征武汉,她用 41 条微视短视频,在工作之余记录下了这一次特殊又刻骨铭心的旅程。


2 月 3 日晚上接到通知,匆匆告别家人,2 月 4 日一早,杨奕和 100 名安徽医疗队成员坐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


经过两天的培训,2 月 7 日,杨奕和战友们正式入驻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平均一位护士要管五十位病人,每一班六小时,加上进出舱换衣服的时间,每天有至少八小时她们都处于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紧张工作状态。


出发之前,杨奕组了一个“援鄂报平安群”,她把所有的家人都拉到这个群里,每天从住处出发,就在群里发一条消息:“我去上班了。”出舱之后、拿回手机,再发一条:“我出来了。”


工作的最初九年,她都在急诊科工作,也是这段高强度工作经历,让她被那一批医疗队选中,从安徽奔赴武汉支援方舱医院。即使如此,刚进舱头一两天,杨奕也还是感到不太适应。“捂得太严实了,刚进去就会觉得喘不过气,工作中又需要讲很多很多的话,就更加喘不上气。”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是怎样的辛苦,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份辛苦很少有人提。杨奕在视频里呈现的,都是积极、乐观的一面,她得为自己打气,为队友打气,也为整个方舱的病人打气。


杨奕看上去不过是刚毕业的年纪,实际上,今年已经是她做护士的第 14 年。17 年前,杨奕的母亲是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护士,而今,她成为了新冠抗疫一线的力量,在方舱里,人人喊她一句“杨哥”。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里充满了神秘感,但是对我来说,这里充满着温情、决心和信心。”杨奕说。


她的日常工作包括却不限于护理患者、分药、输液、心理辅导……


方舱的角角落落,方舱内的文艺活动、出入舱的消毒流程、疫区中心居家防护指南、志愿者捐助的爱心物资……这位活泼开朗的护士用自己的镜头,为方舱医院留下了属于医护人员的注脚。


3 月 8 日,武汉城市客厅方舱休舱。杨奕和医疗队的战友们在武汉又原地待命了十天。


△ 休整期间,杨奕画下了方舱生活


打包好行李,将剩余物资捐给武汉当地医院,杨奕和小伙伴们终于在 3 月 19 日返回合肥。


路上杨奕问队友们,回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人说想吃火锅,有人说和家人团聚,还有一个小姑娘大喊了一句,回家要找个男朋友。


杨奕自己的愿望则是,去逛逛街,再把头发弄一弄。


在武汉的时候她特别馋合肥一家店的牛蛙,在集中隔离期间家人送了一顿来解馋。爱美的“杨哥”,出笼之后的愿望就剩下发型这一桩了。


出征之前,同批出发的小伙伴互相剪了头发,这个发型陪伴了她两个月,直到 4 月 2 日解除隔离,她终于有机会去相熟的理发师那里,解救自己的发型。


记录小人物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孙成武离开体制,全职做自媒体的时候,给自己的定位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说:“我只能关注狭义的老百姓,小人物甚至底层人。因为我的出身就是这样,我的视界也只能是这样。”


他的账号“棋簿紫”,取了他生长的故土“齐堡子”的谐音。


△ 相比起文字,孙成武更愿意用镜头记录


选择图片作为载体,是因为虽然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但是与文字相比,图片的客观性更优、可信度更高。从记录历史的角度讲,图片似乎更负责任。


常年的纪实拍摄是体力活,2020 年的开头,他在齐堡子记录下了东北乡村抗疫的点滴。因为宣传过年不出门,孙成武家里还出了个“网红老太太”。


孙成武的东北老家,过年的习俗是要封门请宗,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在外地工作的儿孙辈都要赶回去,完成一整套仪式。孙成武的母亲是那一辈中的老大,往年过年,每天都有十几人乃至几十号人要上门给她拜年。


腊月二十八孙成武回到老家,当时关于疫情的信息还不是特别多,但是“老人是易感人群”这一点,让全家都紧张了起来。老人主动提出今年拜年的仪式从简,不让亲戚们上门了。


老人跟孙成武的大舅视频通话,告诉对方今年过年不要来了,大舅耳朵背,姐弟俩各说各的,这一幕被孙成武拍下来,发到了网上。后来视频被梨视频、人民网先后转载,各级政府的短视频账号纷纷转发。


这是孙成武在疫情期间最火的一条内容。


因为交通管制,孙成武回不了丹东,就留在乡里主动参与各种防疫报道。20 年一遇的大雪,他拍,往年热销的丹东草莓滞销,他拍,各个村子的防疫卡点每天是如何工作的,他也一一都拍下。


“虽然我不在前线,但是后方的人在这场疫情之下是如何生活的,也值得记录下来。”


多年的媒体经历,孙成武攒下了天南海北的联系人。在记录乡村抗疫工作的同时,也有许多武汉的普通市民给孙成武发来了他们的生活。“武汉的小人物是怎么过来的,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梳理的选题。”


史诗级寒假,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戚继昀是一名武汉的大学生,在华农读大三。


1 月 10 日从学校返回家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今年这个寒假,会这么长。和留在武汉当地的同学差不多,戚继昀用镜头记录下了漫长的寒假生活。


第一次上网课,第一次在家剪头发,第一次 33 天不出门……做个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不容易,在疫情中做个情绪稳定的宅家大学生,在戚继昀的 vlog 里,倒也显得有趣了起来。


戚继昀是辽宁人,填志愿的时候想离开家乡出去看一看,正好就被武汉的大学录取了。


刚开始去武汉,戚继昀也曾水土不服,冬天湿冷、春夏潮热的武汉,气候、饮食都与家乡不太一样。刚去武汉的时候吐槽的有多狠,现在好几个月回不了武汉,就有多想念那座城市。就像戚继昀说的:“待久了,对武汉有感情。”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发布的《企鹅号战“疫”报告》显示,在“战疫”期间,企鹅号平台内共有 6.8 万创作者参与创作了 100 万篇疫情相关的内容,包含权威的资讯报道、及时的疫情援助、暖心的故事记录和知识科普等,累积浏览量超 130 亿。


在疫情中心湖北地区,1.7 万名创作者累计创作了 6.5 万条内容,他们的发文数量居全国首位,流淌在他们笔触与镜头周围的,是对这方土地无尽的牵挂与关怀。


在权威的资讯报道、科学知识普及之外,平台上众多普通创作者的记录,将过去两个多月的与坚守,都一一真实呈现在公众面前。


没有人在这段日子里能置身事外,这一段共同的记忆,会成为复苏途中,继续坚持的力量。


雪莉·桑塔伯格 2016 年在伯克利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想分享在最后:


“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35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