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蚂蚁集团敲响科创板,为什么阿里总能长出巨无霸?| 茅庐论道

蚂蚁集团敲响科创板,为什么阿里总能长出巨无霸?| 茅庐论道


这是茅庐学堂发布的第193篇原创文章


作者 | 张山领 值班编辑 | 蟹堂主


最近,马爸爸的蚂蚁集团紧锣密鼓的上市脚步,引得一阵侧目。伴随着蚂蚁集团坐稳中国互联网第三大公司的宝座,马云距离自己的“AMC”(阿里巴巴、蚂蚁集团、菜鸟网络)梦想又近了一步。

为什么阿里总能不断长出新的业务?并且还都是独角兽?它的组织成长秘籍到底是什么?

8月27日,张山领(大山)老师受邀到初橙商学院讲学,为在场的企业家学员讲述阿里的组织管理体系。今天,堂主将张老师在初橙商学院的授课内容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内容为张山领老师口述)


01

阿里巴巴的成长秘籍

在阿里巴巴10年,我总结出阿里组织成长的三个秘籍:

1.业务、组织、人才齐头并进

很多老板都会抓业务,因为大家很有商业直觉,不然你在市场上是杀不出来的,基本从一开始就挂了。能够坐在这里,说明你对商业、市场有足够的判断,懂得把握客户的需求。

但公司再往后发展,组织、人才就变得很重要,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都是业务、人才和组织齐头并进。

大多数公司没有成长起来的核心原因,是因为只抓业务,在组织和人才上掉链子。

假设你要做一家年营收百亿的公司,你要测算一下:行业的平均人效多少?你期望的人效多少?5年以后需要多少人?这些人从哪里来?管理干部从哪里来?

正常来讲,随着企业规模增长,管理的人员越多,效率越低,很多人说这是组织的熵增,除非你能有意识的优化组织,提升管理效率。


我们帮深圳一家公司做头部三板斧训战营,现场我们梳理完战略,大家都觉得“太棒了,未来非常美好,也找到了路径和方法“。

但是一盘人,我们发现要招8000个员工,对应需要1000个管理者。所以,他们现在就该下手招人了,否则未来一定支撑不了业务。

人才要先行,而不能等到缺的时候再去补。

在人才招聘上,大多数企业是“填坑式招聘”,缺一个人,招一个人。但阿里是“堆土式招聘”,你得让这个人填完以后再冒出来一部分,否则整个地平面往上涨的时候,你填完一个坑,很快又会出现一个坑。

整个组织在完善,业务在增长,你就要不断去填坑,这里就有问题。


2.人治、法制、文治相辅相成

大多数企业都是老板亲自抓具体事物,甚至一些百亿营收规模的公司,也是老板到一线做事。

有一次我问阿里巴巴原COO关明生一个问题:“怎么样能够更好、更快的扩大团队规模?”


他用了一个比喻来解读管理:你不能成为一个掌勺的人。

CEO不能是大厨,因为你是大厨的话就只能炒菜。你要成为一个酒店管理者,招很多的大厨。但很多CEO把自己训练成了瑞士军刀,啥都会一点,用起来都不爽。

我们要把自己擅长或者不擅长的东西通过制度规范下来,让更多的人替代我们。当然,我们定的制度,大家不一定都信、都执行,所以我们要让大家形成信仰的认知,这就需要文化。

很多公司有绩效考核,为什么考不出来阿里、华为的效果呢?因为文化,员工不相信,也就不会那么去操作,自然就变得形同虚设。


3.公关、技术、资本如虎添翼

公关。作为一个平台,阿里有8亿月活用户,你试想一下,如果有万分之一的人对平台不满意,其中再有十万分之一的人闹事,这会给平台带来多大的影响?


现在你们可能还遇不到,但未来一定会有。如何让社会、政府、媒体看到公司美好的一面,让大家成为公司发展的支持者,而不是阻碍,公关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


技术。如果你想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可以不用太考虑技术,但如果你要做一家百亿营收规模的公司,没有先进技术,就很难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也就很难实现了。

任何一个行业一定要有新技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互联网就是新技术,因为大家原来都在线下,今年因为疫情30%的教育机构倒下了.


但也因为大家都憋在家里,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变得很重要。这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资本。不管你需不需要钱,跟投资机构谈一谈没有坏处,尤其是他给你泼冷水的地方,正是值得你思考的地方,因为他们看这个行业已经看得足够多。如果他愿意投资你,那么你就坚定的干下去,说不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对于公关、技术和资本,不是我的擅长领域,但企业一把手一定要关注,这是非常重要的加速器。


02

阿里巴巴持续的组织建设

20年下来,阿里的业务长得枝繁叶茂。很多企业能从第一曲线长出一个新的业务已经非常好了,但阿里能够长出几十条。

因为看不到新的增长点,在阿里经常有百万级用户的项目被砍掉,相比之下,创业团队能够做到10万用户,已经很开心了,这就是大公司的战略逻辑。

作为一个组织来说,它的发展分成这么几个大的阶段:



1.亢奋期


一开始创业,大多数人都还是兴奋的,带着很强的理想主义和情怀,但只有极少数能保持到最后。


亢奋期时候的企业不要过多的谈战略、组织,初心和愿景要有,否则坚持不下去。亢奋期的核心是打磨产品,拓宽渠道,先把商业模式跑通,如果不能跑通,三年以后跟你没有关系。


说白了你就得拼进去、去打磨,这个时候也不用考虑行业竞争,因为行业的巨头们还看不见你,也不把你放在眼里,你唯一要关心的是客户,过了这个阶段才是面对行业竞争的问题。

2.生存期

阿里巴巴在1999年成立,2001年4月份,马云就开始做MDP的管理培训。公司成立不到2年,马云就开始下手做干部培养,为什么?因为要提前做好准备。

2002年,阿里才开始实现收支平衡,2003年阿里每天营收100万,2004年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每天拿出100万的业务增长,等淘宝诞生又是每年后面加一个0的增长,这么高速的发展,对管理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你想企业持续增长,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人才冗余没有坏处,这样你就可以做末位淘汰了。很多公司不敢做末位淘汰,为什么?招都招不过来,哪敢开人,但这样就做不到人才的优化。

3.成长期

到了成长期,你就要开始考虑第二业务曲线。这时候你至少要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到前三名,否则做第二曲线没有意义,做不到百亿级。

具体怎么做?你要把自己做到前三名的业务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怎么做到前三名的能力,形成一套方法论,复制到新业务当中。

阿里的新业务团队就是这么做起来的,把一个能够做到前三的业务模式,复制、迭代、优化,应用到新的业务。

如果你根本没有摸到门路,业务没有进到行业前三,说白了还在打酱油,虽然也能捞到一些“浮油”,但最多只能做到十几亿的规模,再往上会很难。

成长期你的企业开始有多元化的业务,这时候文化需要迭代。因为新业务带来新的人才需求,文化就要相应升级。在这个阶段阿里做了大政委体系,这需要企业到一定阶段才能做。

这个阶段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企业要吸引领军人才。什么是领军人才?帮助你捅破天花板的人。

作为老大,企业在发展,你也要快速跑,同时一定要招比自己厉害的人,在某些模块上实现突破。


4.成熟期&变革期

到了成熟期,企业要开始集团化管理,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尤其在某些事业部走得比较靠前的时候,他们会占山头,认为这是自己打出来的业务。

昨天晚上,有一位腾讯的业务经理来请教,他们有一块业务要剥离出来,想学习阿里是怎么做的。在这点上,阿里确实有很多成功经验。

因为阿里的每一个业务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剥离出来,独立发展,而且经常轮动,保证不占山为王。当时阿里集团化的时候,就成立了湖畔学院和组织部。

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到3000人以上,可以先不考虑这点,但有一点你可以记住:向下看两层。

对于那些直接汇报或者间接汇报给你的人,你要抓到手里,对每个人都门清,培养好、管理好、赋能好,这样你的公司就不会出大问题。

之前我在的湖畔学院,还是和组织部一起的,当时马老师就说,我只要把组织部的人抓牢了,阿里巴巴就不会出问题。

因为这群人是一层一层往下传的,你只要管到组织部,能够让这群人传下去,阿里就OK了。你也是一样,以后精力越来越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抓,要学会做分层管理。

企业的发展,大概会经历上面这6个阶段,其中又有两个坎:


企业从150人扩张到200人的时候,是第一个坎,需要制度和规则,尤其是绩效体系要发挥作用。第二个坎是到1000人左右的时候,你需要通过文化让大家达成共识。


每一家公司都有它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和指导原则,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办?


彭磊说,文化就是言行举止。言是说什么,行是干什么、怎么干,举是倡导什么,止是反对什么。


所以文化其实非常简单,关键是要把它描述清楚。


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你梳理出来不是给别人的,是给自己的。如果你自己不信,这东西一点用都没有。


当我们面临犹豫、面临彷徨的时候,你可以把它拿出来看一下,这是不是我一直想干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

所有的业务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所有的管理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关注“茅庐学堂”(ID: maoluxuetang)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38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