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再看经典《辛德勒的名单》

再看经典《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之处,首先是深邃的主题,鲜活的人物。

作为一部反法西斯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谴责战争,控诉了纳粹暴行,正如片中辛德勒所言,战争把人最邪恶的一面抖了出来,阿蒙也说,错误不在他们,在于战争。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个人是渺小的,无力的。影片的出色之处在于导演站在人性的立场上,通过全面客观的在线当时的历史背景,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来立体地透视战争。影片对辛德勒和戈特这两个不同类型人物的成功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辛德勒的名单》通过对主人公辛德勒的刻画展现了人类记忆中这段令人发指的历史,辛德勒是一位性格复杂的商人;他是个天主教徒,但又是个不安于现状、挥金如土、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他沉迷女色,有无数个情妇,而且“个个爱他”;他是一名纳粹党员,但是又明显不同于其他纳粹分子;他精明能干,善用手段贿赂纳粹头目,但他良心未泯,在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的黑暗日子,冒生命危险机智勇敢的周旋于纳粹党徒间,从死亡边缘成功拯救了1200名犹太人。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在这段历史时期,辛德勒的性格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的。

在整部影片中,观众主要可以看到关于辛德勒以下一些列的重头戏:苦心经营搪瓷厂,从已经开动的火车上就下会计师斯坦恩,目睹耳闻大屠杀,就一位犹太姑娘的父亲,同戈特讨论权利概念,亲吻犹太女孩遭到逮捕,车站喷水,倾其所有买工人,不生产合格炮弹而买成品交给军方,逃亡前的懊悔······通过这些剧情,观众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普通商人和伟大英雄的形象。

辛德勒一开始无疑只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聪明能干,潇洒大方,刚到克拉科夫,就成为焦点人物,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辛德勒光顾从事地下黑市交易的教堂,雇佣犹太会计师和工人,对党卫军军官威胁利诱打通各个环节,从而大发横财,透漏出他非同寻常的才干。但从另一方面看,辛德勒雇佣犹太工人的标准非常严格,表明工程期初并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犹太人的避难所。辛德勒在请斯坦恩喝酒时也曾莫名其妙地叫他“滚出去”,这肯定是针对他犹太身份的。当辛德勒知道工厂里有独臂老工人时,当犹太姑娘央求他救其父母时,他表现的烦躁不已,并两次训斥斯坦恩,说明他以赚钱为目标,而不想其他。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可以看出,辛德勒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并不是天使的救世主和大英雄,只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辛德勒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观众对他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直至最后认为他是一位具有良知、作出义举的英雄人物。

辛德勒的和一切变化与形式的变化紧密相连。如果说他从已经开动的火车上救下斯坦恩,是因为他的工厂离不开斯坦恩的话,那么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一幕,使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久久驻足山顶,脸上充满忧伤和悲愤的神情。大屠杀唤醒了本来就在他心中存在的人类良知,使他从此站到了戈特这样的纳粹分子的对立面。辛德勒在吓跑犹太姑娘后,却又出人意料的救出其父母,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他向戈特解释权利的概念,表现出理性思想的光辉。在生日宴会上他亲吻两个犹太姑娘,这几乎就是他政治态度的表白,因为他当然明白此举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炎热的夏天,辛德勒叫士兵向火炉般的装满犹太人的车厢喷水,是其同情心的一次最明显的外露。他倾其所有买下1200名犹太人,剧情由此达到高潮,观众无不为他的义举深深感动。他不让工人生产合格的炮弹而买成品交个军方,即使破产也在所不惜;回到家乡后,辛德勒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变得严肃起来,他赢得了妻子的原谅,不再四处寻花问柳,妻子成为他事业上的助手和伙伴。最后,在亡命天涯前,辛德勒深深地位专家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懊悔,他临行前的言行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至此,辛德勒形象塑造已臻完美。在观众眼里,辛德勒已经由唯利是图的商人转变成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具有人类良知并作出惊人义举的英雄人物。闪烁着人性之光的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正是对辛德勒良知和义举的最好写照。

辛德勒性格变化正是良知战胜邪恶,本性战胜欲望的自然转化。在这次惨无人道的、史无前例的大屠杀中,这一点让人感到多么欣慰。更进一步来看,在人类的进程中,邪不压正才是历史的永恒规律!

纳粹集中营司令官阿蒙·戈特是影片中塑造的同样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与辛德勒相反,他是影片中关注最仇恨的一个反面人物。难能可贵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通过对戈特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塑造了不同于以往影片中简单化、模式化的纳粹分子形象,剖析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影片中的戈特是一个两面人。一方面,他杀人如麻,残忍凶恶。除了全权指挥大屠杀以外,他自身也杀人无数,在阳台上射杀怠工者就像是他早餐前的一次晨练。他面无表情地令人枪杀受过教育的女工程主管,却又让人按主管说的去做,他打死“偷鸡者”,杀死过路的“不比别人高一点矮一点胖一点瘦一点”的妇女,枪杀洗不干净浴缸的小男孩,狠狠地抽打海伦······,在他眼里,犹太人“严格说来不是人”,但另一方面,戈特却又难以自拔的爱上了犹太姑娘海伦,透过他的眼神以及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温柔,观众发现在凶残面纱后面是个受伤很深、生活在痛苦之中的男人,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内心是很寂寞的。他很羡慕辛德勒的自制力,他爱上了海伦却又强压着自己的感情,最后又因为抵挡不住钱的利诱心情复杂地把海伦也卖给了辛德勒。

由于辛德勒理性的劝诫,戈特似乎一度找回了人性中善的一面,他饶恕了小男孩把珍贵的马鞍随意放在地上的行为,赦免了那个在工作中抽烟的女人。然而,对于戈特来说,那点残存的人性善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很快,他又被恶的本性所驱使,再度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这两个形象让人看出,战争不但激活了人性中的两极,而且会让他们走向顶端的状态,对辛德勒来说,是走向正义的一面,对于戈特,则走向邪恶。

正因为观众看到的是变化的辛德勒、两面的戈特,所以才可能更自觉的去思考造成这种人物矛盾性格的深层原因,然后顺藤摸瓜地找出藏在幕后的罪魁祸首——战争。影片中戈特坦言“错不在我,错在战争”,对观众思考以上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只有法西斯挑起的战争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它应对这一段历史负责;只有永远抛弃战争,人类才能获得自由、理性、文明和进步。观众的思想有此得意升华,这也正是本片巨大的社会意义所在。

遗憾的是,战争的阴影却依旧存在,那些发动战争的恶魔依然存在,人性中邪恶的一面依然存在,他们就像是蛰伏的魔鬼,一旦气候适宜,就会倾巢出动,伺机作乱,要彻底根除它们十分困难,就像戈特呗处绞刑时脚下踩的那个凳子,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踢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9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