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一只羊都值得被“超度”一个人却不能放下“屠刀”

一只羊都值得被“超度”一个人却不能放下“屠刀”

“王家卫监制”这五个大字就像是一部电影的金字招牌,很多人喜欢他的电影风格,他凭借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也成功的塑造了王式的影视艺术风格。



一部影视作品的核心可以是演员、剧本、道具,也可以是特效、技术,在电影符号学视角中,这些都是作品表达的“符号”。而王家卫监制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的特有符号就是导演万玛才旦。在近几年涌现出的藏语电影导演中,万玛才旦无疑是最具作者风格的一位。

双面人生

在电影艺术中,“作者”一词是对“作者电影”导演的简称。而“作者电影”是源于法国新浪潮电影时期对于艺术电影的特称,万玛才旦是从本民族视角去拍藏族电影的典型人物,也是让藏族电影在世界影坛上获得认可的第一人。《撞死了一只羊》剧本就源于万玛才旦导演自己的同名小说,加上次仁罗布小说《杀手》的结合改编。


两部小说都是独立的,这不仅仅是兼具作家和导演身份的万玛才旦第一次改编他人小说,而是这样“合二为一”的改编方式并不常见,电影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故事都集中在以为藏族司机金巴身上,司机金巴在数天的旅途中,撞死了一只羊,遇见了一个陌生人,围绕一只羊和一个同名陌生人,电影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冒险之旅。

司机金巴开车撞死一只羊,花钱请僧人超度,接着又花钱去买来送情人(是小说《撞死了一只羊》中的情节)。而遇到了一位与他同名的杀手,对其念念不忘,最后在梦中帮助杀手复了仇(这是小说《杀手》中的情节)。



两部小说的共同点就在于原始情景相似,都是以“我”开着卡车行驶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为开篇,而后续的情节有不同的走向,但叙述都是寂寞旅程中主人公的奇妙境遇。更深层次来体会这部电影,两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相似的精神困境来阐释关于:

“杀生——救赎”、“世俗——宗教”这同一母题。

司机和杀手同名这一点,就说明导演想要表达“你中有我”的镜映性。

——两个人物,两面镜子,互相照着自己,好像一个人的两面,彼此完成彼此的心路历程。


电影中两个金巴互相询问对方的姓名,以及彼此之间的对视,都是一种把自我想象为他人,他人 指认为自我的思想性投射。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题材,才会有“《撞死了一只羊》电影里的杀手与小说里的杀手”、“梦里是梦外的写照,梦外是梦里的囚牢”等一系列话题。

相较于小说与文字,在电影中,万玛才旦很自觉地用影像和语言来表现文字意象,例如镜头多次把镜面、水面作为“镜像”的一种形象化手段,以凸显两个金巴之间的某种关联。

两人之间的镜像关系表达:

同样由活佛赐予的名字;都吸骆驼牌香烟;两人坐在同样的位置;甚至吃饭的姿态都很相似。



在司机金巴第一次看到杀手面孔的时候,正是通过车内的后视镜,两人在车里坐着的时候,也是严格的按照对称的构图,每个人露出半张脸,对等的分居画面的两侧,观众也看的稀奇,4:3的画面幅度也收窄了横向空间,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更加紧密。



不过,电影中两人不仅仅是镜像关系,还有对立关系

司机和杀手在酒馆点的酒菜恰好相反;细节的地方是两人身上的光,一个是圣洁的金色,一个是朦胧的黑白灰;更明显的一点就是,司机看上去生命力旺盛,却在为杀生赎罪,杀手看起来颓废虚弱,但他却意在剥夺生命。这些也都说明这两人是一个人的两面。

在电影的结尾的时候,也运用了镜像,司机最后重新上路,靠着轮胎入梦中,随后镜头渐渐下摇,手中的倒影司机换上了杀手的衣服,“成为”杀手。这里暗喻两个金巴可以被视为一个人的两面,另一种大胆的猜测是,杀手不过是司机的一个幻想。

藏族元素

“藏文化包罗万象,但限于整个电影环境等原因,我的作品大多都是现实题材的,将焦点集中于当下,对藏地现状做一些反思。”

万玛才旦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凸显出高度写实的自然主义色彩,在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长镜头,景深镜头,自然光效的拍摄技术下,呈现在荧幕上的就是最真实的藏地人民日常。



电影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青藏公路,藏族地区一直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优美的地貌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还有电影创作者,藏族电影从无到有,从其他人视角到本民族人视角,再从历史题材到现代题材,是走了很长一段路才被人们重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杀生与赎罪,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组意向,也是理解整部电影最关键的一组概念。



了解过藏族文化的人,才能了解司机金巴为什么在撞死一只羊后心存芥蒂,并大费周章的去超度这只羊,导演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为羊超度这一行为,在藏人的概念里,任何形式的杀生,都是一种严重的罪孽,是生活里应该规避的忌讳。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公路电影,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悬疑片,其实该片呈现出与导演万玛才旦以往影片的现实风格截然不同的调性,就是从关注藏区现有生活图景,转向刻画佛性关照下人心的本性,人人都可以借由这部电影完成一次自省之旅。



藏传佛教中关于人们应如何修善积德的10种修养方法,被称为“积德的十条道路”

1、施舍与慷慨可以净化人的吝啬之心;2、高尚美好的道德行为可以净化人的邪恶之心;3、心灵的修习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正常发展并减少邪欲;4、尊敬可以净化人的高傲,促进谦恭;5、乐助可以净化人的冷淡无情,促进怜悯;6、乐于他人的幸福能使人摆脱嫉妒,促进共同的欢乐;7、为别人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美德使人摆脱自我拯救的欲望,同时有促进了对别人的关心;8、聆听佛经教说能使人心旷神怡,同时促进神定;9、传授佛经能使人消除知识的保守,同时促进友谊;10、正树自己的观点能使人不迷失方向,同时促进对涅的认识。

电影中僧人超度时口中念念有词,经文内容就来自《妙欲云烟供仪轨》。

正如电影中巴金的焦虑一样,影片中的人物都面临一种现代意识与个体传统信仰的冲突,就连寺庙里的僧人听到巴金要给羊超度,都会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后来敷衍的草草了事,还建议巴金把羊抬走吃掉…



在现代化渗透下,世俗削弱和淡 化了传统信仰,藏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由佛教构成的习俗景观,甚至逐渐演变出现代与传统信仰相互渗透和制衡的价值观念。万玛才旦的镜头里不是一个本质化的藏区,而是一个充满时间、空间性所带来的的内部张力场所,那是一个在不断现代化、世俗化、商业化过程中起起伏伏的真实藏区。

不管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意大利歌剧《我的太阳》,还是情人、僧侣、屠夫、乞丐等一行人和场景,都真实地反映出藏区当前的文化境况与新的文化生态图景。

结语

电影中一句“现在社会谁还敢随便杀人?”把复仇习俗放在了时间坐标上,藏族底层民众所坚信的、轮回的、落后的思想和灵魂该如何追求现代生活?一只羊都要去超度,那一个人为什么不能下十八层地狱?



《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看似情节故事简单,但值得被潜心领会研究其深意的电影,对于人类所生活的这一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万玛才旦给予了关注,并用影像的方式提点这人们进行思考,某种意义而言,这部电影也像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人,便会有怎样的理解。



文原创,图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4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