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豆瓣9.2《父与女》:爱是一生的守望,生命是永恒的轮回

豆瓣9.2《父与女》:爱是一生的守望,生命是永恒的轮回

有没有一部影片让你反复翻看,欲罢不能?

于我而言,首先想到是《父与女》。

初看,感动于父亲和女儿之间真挚的情感;再看,理解了死亡的意义;反复看,竟然看出了生命轮回的意味。

这是一部由迈克尔·度德威特执导的二维动画短片,简洁的画风,单一的情节,模糊的人物形象,却蕴藏着浓郁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内容讲述的是一对父女骑车来到湖边,拥抱惜别,父亲坐船离开,从此以后,女孩每天风雨无阻地来堤岸等待父亲归来,从幼年到少女时代,到长大结婚生子,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直到老去,才和父亲重聚,开启新的生命轮回。

8分多钟的时间,浓缩了女儿一生对父亲的思念,把父女之间的温情、女孩对父亲的眷恋用简单的铅笔画展现的淋漓尽致。

该片上映以来,除了获得第 54 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动画奖、第73界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以外,还在安纳西、萨格勒布、广岛国际等动画电影节上屡屡夺冠。

这部短片的魅力在于,它不但讲述了人类共有的亲情主题,还探讨了离别与守望、死亡与活着以及生命的永恒轮回。

一、父亲去哪儿了?

是女儿守望一生的源头,也是贯穿短片始末的悬念

短片开始于一个云高风淡的秋日傍晚,父亲和幼小的女儿一起骑着单车,穿过林间小路,冲上高坡,在湖边停下。

父亲和女儿拥抱后,独自驾船离开,女儿在湖边眺望着,直到父亲远远地消失在天边,才一个人骑着单车离开。

这是短片的开始部分,导演只用1 分 27 秒的时间,就把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做了交代。

但是,观众却在这短短的1分多钟里,看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

首先,一出场的远景镜头和全景镜头就展现出无边无际的天空和开阔的大地,铅笔画勾勒出的欧洲风景空旷又寂静,接着是父亲欲离开时在白杨树旁亲吻、拥抱女儿的几个静止镜头,观众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但可以感受到那份不舍。远景、全景和静止镜头的交替使用,把父女分别时的气氛渲染到极致,观众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释放出情感,充分体现出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造诣。

其次,是表达父女情深的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父亲和女儿一起骑车,父亲高大、强壮,女儿单薄、瘦小,本应该是父亲骑得快,女儿骑得慢,但是我们看到父女俩一直并肩骑行,上坡时父亲还落后了。这个细节一方面说明是父亲故意放慢脚步,等着女儿,这是对女儿的鼓励,就像小时候我们和爸爸比赛,每次我们看似赢了,其实都是爸爸故意让我们赢,这是一种智慧的、含蓄的父爱;另一方面,父亲和女儿并行,说明父亲一直在守护女儿,所谓父爱如山,大抵如此。

第二个细节,是父亲决定离开时,先是和女儿低头细语,像是在嘱咐什么,说完他就走向码头,但是快要上船的刹那,父亲又转身回望女儿,片刻后快步走到女儿身边,抱起她转圈,然后用力一抱,才头也不回地离开,这里把父亲对女儿的爱和不舍表达的真实、动人,也把这份情感传染给了观众,不少人潸然泪下。

最后是一连串引发好奇的悬念:女孩的父亲为什么要离开?他去哪儿啦?还会回来吗?

我们的一生都在和不同的人告别,见时容易别时难。离别,是不得已还是谎言?抑或是另一种意义的“爱”?

短片中父亲的爱,最初,如光,一次不知原因的离别,开启了女儿一生的等待和守望。

二、父亲会回来吗?

日复一日的等待,女孩在对父亲的守望中读懂了死亡

对爱的人,你可以守望多久?——一生一世

生命中,有的人离开了,但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父与女》中女孩和父亲在湖边分开,从此以后女孩经常来湖边等待父亲回来。

短片针对女孩守望父亲这一部分内容,采用了散文式叙事结构,在女孩从幼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中截取出多个生活片段,有青春年少时,也有丈夫儿女相伴时,有刮风下雨时,也有夏日黄昏后。所有这些片段糅合在一起,配合着舒缓的钢琴曲,使得整部短片就像是一篇别致的散文,在平和、自然地讲述着父女亲情和死亡的故事。

延续着开篇的悬念,我们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守望,观众心里的疑问也从“父亲去哪儿了?”变成“父亲会回来吗?”

认真观看短片的每一个细节,你会发现导演一直在暗示我们什么。

当父亲离开时,女孩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死亡,所以,她每天都骑车来湖边眺望远方,等待父亲,看着大树旁父亲的自行车,年幼的她相信父亲一定会回来。

但是,当女孩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时,大树旁的自行车第一次不见了,这一幕暗示女孩在成长中逐渐接受了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 她开始认识到死亡就是永远带走你最亲的人。

后来女孩有了男朋友,她经过湖边时,只是回望一下,这说明父亲离去的伤感被新来的亲密陪伴稀释了,但是这种爱和父亲的爱又不一样,所以每当暗夜袭来,她的思念反而更强烈。

接着女孩成家了,有了丈夫和孩子,但是观察他们在湖边的表现,我们看得出玩耍的小孩像当年的她一样还无法理解死亡,丈夫因为不能感同身受,只是坐在一边发呆,而这个时候的女人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死亡也慢慢释怀。

所以,后来的她,每次在湖边驻足,已然不是在期盼父亲归来,而是在一遍遍回想父亲离去的情景以及父女相伴的时光,亲人不在,但思念和眷恋仍在。

终于,她到了老去的时刻,原先水波荡漾的湖面变得干涸,推着自行车前行的她也变得很吃力,老妇人在湖边停好自行车,自行车倒下,老人扶起,又倒下……如此三次,最后她放弃挣扎,默默看了一眼,就像当年离开的父亲一样头也不回地走入齐脖的芦苇丛。

这个细节,是人之将死的挣扎,也是老人在和自己的生命做最后告别,而最终的放手,说明她选择了和死亡和解。

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是善用“意象”的高手,短片中的父亲和女儿都是走道湖的另一边终结了生命。这和他深受东方文化影响有关,“彼岸”往往象征着黄泉、死亡,神话里人死后会在忘川遇见一艘小船,把人带到彼岸去。

父亲搭载小船、穿过湖面,女儿穿过芦苇,父女俩先后走向生命的另一个彼岸。

死亡是人类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幸免。

《父与女》中,导演在女孩一生对父亲的守望中,融入她对死亡的认知,从无知、模糊,到理解、清晰,最后到接受、释怀。

但是,肉体会消亡,思念和爱一直存在,死亡,能将我们和亲人分离,死亡,能让我们永远在一起,生命的轮回,牵绊着我每个人的生生世世。

三、女孩和父亲最后真的见面了吗?

生命是永恒的轮回,纵然是死亡也不能阻挡他们相见

在《父与女》短片中,我们一直带着开始的悬念观看到结尾,“父亲去哪儿了?”这个问题,作者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我们从细枝末节中看的出来,女孩的父亲死了。

至于“父亲会回来吗?”这个问题,女儿用一生的守望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她直到终老也没有等到父亲归来。

不过,在短片结尾,我们看到老妇穿过芦苇,走到干涸的湖心,看见当年父亲离开时所驾的小船残骸,她像触摸父亲一样摩挲着船舷,然后走进小船,蜷卧在里面,感受着父亲的气息,恍惚间她站起来,穿越时空隧道,从老妪变回到年轻妇女,又从少妇到少女时代。

这个时候,像是有心灵感应一般,父亲出现在她的视线里,短暂迟疑后,女孩和父亲拥抱在一起。

那么,女儿和父亲真的见面了吗?他们是相拥在虚幻的梦境里,还是在另一个世界?

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导演独辟蹊径,没有把笼罩在短片中的哀愁延续到底,他从“生命是永恒的轮回”这个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超现实的结尾,在这里,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梦幻、此岸与彼岸相互交融,父女相见了,短片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给观众关于“生”“死”天命所归的思考。

不得不说,导演的这个结尾太绝妙,一生的等待,沧海桑田,最终换来了穿越生死的相逢拥抱。

除此之外,短片中多次给出特写镜头的“车轮”象征着时光荏苒、四季轮回,车轮不停,生命不息。

还有那些和女孩的不同年龄擦身而过的骑车路人,他们与女孩的成长刚好相反,女孩小的时候和她错身而过是老人,女孩年纪变大、变老时,和她错身而过的路人则变得越来越年轻,导演同样在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A.幼女骑车超过推着自行车的老妪;

B.十多岁的女孩骑车超过中年女人;

C.高中模样的女孩和同伴一起骑车越过骑车的老妇人;

D.和丈夫同行的女人被骑车飞快的初中生越过;

E.女人和丈夫带着孩子和少妇擦肩而过;

F.中年女人和年轻女人擦肩而过;

G.衰老的妇女和女孩错身而过;

H.推车的老妪和飙车的小女孩交错离开。

导演把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隐喻在女孩和路人错身而过的八个场景里,孩童时遇到年迈的老妇,预示自己的未来,年老时遇到小女孩,预示着自己的过去。生命就像转动的车轮,周而复始,小孩终将老去,老人都拥有过去,每个人的生命都呈现出“一致性”,渲染出一幅生命永恒的全景图。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永恒轮回”,他说:“万物走了,万物又来,存在之轮永恒运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在之年永不停息。万物破碎了,万物又被重新组装起来;存在之同一屋宇永远自我建构。万物分离,万物复又相聚,存在之环永远忠于自己。”

既然,生命是永恒的轮回,那么,一开始就分离的父女,注定要重逢团聚——女孩在生命消逝后和父亲在另一个世界相拥,生之别离与死之重逢最终连结在一起——生命的轮回画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结语:

《父与女》充满了理想化的思念、守望和眷恋,用二维世界的简单、质朴呈现出一种三维世界无法表达的感动。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我哭得稀里哗啦。”

诚然,作为一部优秀的无对白短片,它什么也不曾透露,但是观众却把思绪无限延伸,为珍贵的亲情感动,为离别和死亡怅然,也为生命的永恒轮回震撼。

透过8分钟的故事,我们还懂得,等待与死亡,并不可怕,只要轮回里还有爱在,“守望—重逢”不仅是用力的渴求,也是永恒的归宿,它可以在生老病死的别离中嫁接出一个抵达生命本真的出口。

《父与女》用很轻的动画,诠释出厚重的人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33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