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经典名著《小妇人》:时隔150多年再翻拍,完美改编赋予新的生命

经典名著《小妇人》:时隔150多年再翻拍,完美改编赋予新的生命

  经典名著《小妇人》,单在英语世界已被搬上银幕7次,第一次是1917年的默片版本,拷贝现已失传。

  1933年由凯瑟琳赫本主演的是第一个有声版本;较多人看过的是1994年薇诺娜赖德主演的版本;但2018年,因为是小说出版150周年,又拍了一出时装版本《小妇人》,不过不是什么大制作,阵容并不强大,网上评分又低。

  一个故事被拍了这么多次,三十多四十岁以上的观众又对1994年的版本记忆犹新,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为什么还会接下这个任务,拍这个经典故事?

  如果只是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将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重现,奉若神明地将小说中的对白和情节化成图像,对一个已被肯定的年轻导演有意义吗?又或者要像王家卫拍《东邪西毒》那样,借题发挥,全新创作一个故事?

  事实证明,格蕾塔葛韦格是找到一个既保留原著故事和绝大部分细节,但同时又能赋予电影全新精神面貌的改编方式。都是150年前的故事了,情节又离不开女性在男欢女爱中寻找独立自我这恒常主题,如果不是导演找到新颖的改编方式,即使美术摄影同样精致,演员跟现在一般有神采,电影的成绩一定不如现在亮眼。

将作者放到故事中

  《小妇人》拍摄手法新颖,不只是指它不依线性叙事。当然,电影中那两条相隔七年的时间线导演处理得很好,今昔对照,自然流畅不突屹,无需靠演员以不同造型出现去交代到底是哪条时间线,观众也不会混淆,是很高明的手法。

  用阁楼、邮箱锁匙、睡醒睁开眼等做转接引子很有诗意,而且都是重要情节的转折点。这些细节令电影耐看,也看到导演的聪明,不过这种手法不少电影也用过,不算特别创新。

  电影更创新之处是在末段隐隐约约地将《小妇人》一书的作者“”进故事中。我这里用了引号,因为她不是真的有原著作者Louisa May Alcott这角出现,而是安排了由主角Jo写一本《LittleWomen》,以四姐妹的故事作蓝本。拍作者的传记,让他或她写的故事在作者生命中出现,弄到疑幻疑真,是较常见的手法,例如《莎翁情史》。

  反过来,拍经典名著然后让作者出现较少见,而且很容易弄得很前卫,什么后现代,后设小说等信息扑面而来。《小妇人》的处理手法是轻描淡写,浑然天成,而且很幽默。

  将作者放到故事中,除了幽默,还有什么意义呢?都是那句,《小妇人》是150年前的故事,它面世之日是女性主义的故事,四姐妹都有独立思考,但结局今天看来就很老套,正如电影中的编辑说,小说中的女人,一是死,一是结婚,没有第三种选择。

  后世也有不少读者质疑,觉得Jo和Amy的结局有点草草收场。一直拒爱的Jo为什么忽然会嫁给德国教授?又是一句爱情大过天?(我觉得电影中Jo和教授那场一见钟情邂逅戏是故意拍得公式浪漫,更莫说最后那场雨中拥吻了。)七年来都迷恋Jo的Laurie又可以忽然变心,爱上Jo的妹妹Amy?

  可能小说中最后那些快速转折都只为让Jo和Amy嫁得如意郎君,要不然作者就要狠心杀死她们?

  导演让“作者”在电影中轻轻出现,多少解释了这些情节。任何艺术作品,除了是创作人的个人心思,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150年前,要不是这样写,小说根本可能不获出版。

  这个改动对这个作品特别适合,因为《小妇人》本身就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作者Louisa May Alcott家有四姐妹,她自己排行第二,而小说中Meg、Beth和Amy就是依照她的姐妹去写。

  Meg的婚礼、Beth早逝及Jo和Amy之间的明争暗斗都有真实事件做蓝本。小说跟她的真实生活最大分野就是她自己(即小说中的Jo)和Amy的婚姻状况。Louisa May Alcott是独身主义者,至死都没有结婚,她有一个像Laurie的情人,却从没有丈夫。

  现实中的Amy叫AbigailMay,是一个画家,三十八岁那年结婚,丈夫二十二岁,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小说中,那个年代能顺利出版吗?

重现出版,向文本致敬

  我很欣赏格蕾塔葛韦格改编《小妇人》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她没有将小说文本当圣经,不敢改一个字。Amy向Laurie解释为什么对女人来说,结婚永远跟经济分不开的对白小说中没有,她写得很精彩,也令Amy的角色更立体。原来她头脑清醒,不是整天想嫁入豪门被宠坏的女孩。

  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妇人》当然是格蕾塔葛韦格的作品,但她的改编也没有给人一种很自大,“作者已死,我喜欢怎样改都可以”的感觉。她的改编很温柔也很聪明。对一个写作人来说,最窝心是她最后重现十九世纪时一本书的印刷和出版经过,在剧情推进上绝对没有必要,但却细致得叫人感动。

  由1868到2020,一个创作人,尤其是女人,她要付出多少努力,作出多少妥协,作品才能面世?今天的路可能比一百多年前易走一点,也因为前人打过的仗;今天继续争取,既为自己,也为后来者铺路。这段让Jo看着自己的书印刷钉装的戏在剧情上不重要,精神上却是传承和致敬。

  看这段戏更大的感触是知道大制作就是大制作,一段一两分钟的过场戏也动用无数精致的道具,每个镜头只有短短几秒至十几秒,每个工序交代得清清楚楚。不拍这场戏对电影的票房或争提名争奖项有没有影响?我相信没有。但有了这段,整出戏的格局都提升了,结局也更有味道。

  有才华的导演碰到有品味有量度,不锱铢必较的投资者,真幸福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8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