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演员对角色分析研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演员对角色深刻体验的过程

演员对角色分析研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演员对角色深刻体验的过程

演员回到自己的角色上来,认识角色、了解角色。这里包括了解角色的年龄、性别、职业,他(她)在生活中的习惯、嗜好,角色的历史状况(与戏有关的,无关的就不管了)和外部的形象特征,以及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那么,怎样去认识和了解角色呢?这须从剧本中去了解,从台词中去找,还要从其他人物的台词中去看看有关对他的介绍、议论和评价。剧本中的提示,也有助于我们对角色的认识和了解。演员在认识、了解角色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角色逐步在心里活跃起来,才能再现到舞台上去。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

在《红灯记》中,我们从李玉和的唱词已知铁梅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她早熟、能干、家里的事不用奶奶和爹爹操心,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从这里,我们应知这一角色的气质,决不是那种娇滴滴的女孩子,从她的脸上要透出利索、精明的劲儿来,不论干什么,手底下总是有条不紊。她吃苦耐劳,是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通过后来的“说家史”,又了解到铁梅的身世,了解到在这革命的家庭中她和李奶奶、李玉和的关系。铁梅在奶奶和爹爹面前无拘无束,天真活泼,这是肯定无疑的。当她问起表叔时,爹爹不告诉她,她就去问奶奶、奶奶也没有告诉她,她就千脆自己说出来了。

当李玉和嘱咐铁梅不能把这些事情随便外露时,她天真而又郑重地说“我懂”。李玉和赞许她说:“三江四省就数我闺女能啊!”奶奶也满意地说:“瞧你们这爷儿俩……”这样亲密无间的关系,表明铁梅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革命的家庭,她的成长是有基础的,也是可信的。从铁梅的通情达理,对邻居的主动关怀和照顾中,也能感觉到奶奶平日对她的教育,了 解铁梅的精神品质。“说家史” 一场,我们又知道铁梅是烈士之后,生在革命的急风暴雨中,长在革命的艰苦岁月里。她虽然只有十七岁,却不同于其他一般孩子的十七年,革命家庭给她的影响,使得她成熟的程度要大于她的年龄。

所以,她才能那样机智、勇敢地将密电码转移出去,在;生死考验之前,表现得大义凛然。她是革命的后代,是革命的继承人。我们说,作者在写剧本的时候,对笔下的人物,自然是理解的,否则就写不出来。但是,演员不但要从分析中认识人物,还要在心里感觉到这一切,进入对角色的体验过程,才能在舞台上生动地、活生生地把平面形象化为立体形象。假如我们扮演《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而对这个人物不加以分析,就不会理解她在宗保的五十大寿之际,为什么“瞩目边关心向往,满面春风贺夫郎!”也不会理解她为什么会有那种惊人的克制能力和沉稳刚毅的表现。

《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

我们必须要从她在《穆柯寨》、《穆天王》、《天门阵》、《破洪州》 中的那些故事里,才能更好地掌握《杨门女将》里这一个穆桂英的形象。这都说明演员只有在充分了解角色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找到角色的性格特征。演员在反复地咀嚼剧本,了解角色的基础上,就要去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恩格斯说:“现实主 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演员要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突出,一定要把角色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一个角色在台上如果没有区别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那么这个角色在舞台上也就不存在了。如何去寻找角色的性格特征呢?

《杨门女将》剧照

我们知道,性格是在行为和动作之中表现出来的,要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具体态度,才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总会做出符合这一性格特征的事儿来。所以在同一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性格。在分析人物行动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去寻找角色的性格特征。有的时候,演员也会出现一闪念,很快抓住角色的性格特征,并从这一点开始,逐步形成对角色的比较完整的印象。有的时候,演员在脑子里首先出现的,却只是角色外部形象的一些特征演员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旦在心里感觉到了,活跃起来了,就要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那些感人至深的地方,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

在剧本所规定的总体结构中,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他们各自在剧本所规定的那个范围,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行动着。演员要扮演一个角色,就必须了解这个角色在剧本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否则就会行动无力,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好。演员分析角色,要明确人物在全剧中的任务和在各个场次中的任务。《杨门女将》的穆桂英,她在全剧中的任务是什么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杀敌报国,为夫报仇。观众在这出戏里,就是要看穆桂英是怎样地杀敌报国,为夫报仇的。她在各个场次中的任务,是为完成全剧总任务的一个个阶梯。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我们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要进行一番阶级的分析,明确找出这个人物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定的依据。但是,这不等于可以简单地、千篇一律地用一种公式和概念去套自己扮演的角色。四人帮搞的那种所谓一号人物,他们不说除了革命之外的话,似乎可以没有家庭,没有个人的感情,成了硬梆梆、冷冰冰的阶级的化身和符号。我们扮演的人物是属于一定阶级的,但却是具体的这一个。他(她)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具体所处的生活环境,怎么能用一个脸子,一种气质去演某一个阶级的所有的人呢?

这既违背生活的真实,也不符合艺术的创造规律。我们要塑造的人物,就应该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演员既要对所演的角色进行阶级分析,又决不能只演共性和概念,而要演出鲜明的、生动的。具体的人物形象来。在舞台上的戏还没有开始之前,角色所经历的与戏有直接关系的那一段生活,可以叫做幕前戏。在戏的场与场之间,角色所经历的生活和活动,而又没有机会在舞台上加以表现的,被称之为“在后台的戏”,也可以叫“幕间戏”。为什么要从这些地方找出戏来呢?因为只有这样,演员才能在舞台上把自己扮演的角色,表现得有根有据,有本有源,显得更加充实。

有的演员为了台上一两分钟的戏,也要展开想象,加以丰富和补充,使舞台上的几句台词,说出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扮演苏三的演员,对于不在明场表演的暗场戏(即幕间戏),如在洪洞县的头场官司是如何审理的,后来那县令受贿,怎么把她打入死牢,也都要有一种具体的设想。明白这些,在《起解》一出场时,对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够表现得清晰。到了《会审》一场,苏三的叙述,也才会显得真实生动,言之有物。所以说,演员对角色分析、研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演员对角色深刻体验的过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26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