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双子杀手》:一昧的去疾呼“电影感”维持的重要性是不明所以的

《双子杀手》:一昧的去疾呼“电影感”维持的重要性是不明所以的

睽违了三年,李安再度带着他的一百二十帧的电影《双子杀手》与影迷见面,但一如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失足,此次他亦走得相当的辛苦,上映后影评反应便炸裂,各地票房如果没有国内的相对友善的支持,想必结果又是会相当惨烈。



看到网上许多急影评们各个张牙舞爪的抨击《双子杀手》是如何因为坚持高格数的呈现方式而丢失了所谓的「电影感」,从而导致整部电影的尴尬、突兀、失真,又是如何的与所谓的沉浸式体验背道而驰,最后斩钉截铁地断言此次李安的尝试是如何的失败,好似这样便可以彰显自己是如何的透趁看懂电影一般。

言尽于此,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何说明我自己好像有在写影评,但又鲜少相信影评的原因,(哈哈,所以意思是也不要轻易相信我,也很欢迎大家跟我吵架),因为我以为,他们上述关于电影感与高科技一百二十格的讨论,基本上存在于一个逻辑上的问题,意即他们根本是本末导致的在谈论电影,而又同时自以为是的拉出一个科技之于电影失败的前因后果关系,然后忽略了本质上所谓电影感、又或者是所谓现实再现感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普遍规范性的结果,而是每个人针对影像所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体验的互动过程。



所以,就这样的情境底下,以一部电影中因为高格数所产生片段式的「非写实」来去断言此部电影「失真」,并以此引证出这不电影的相对失能来自于故事跟不上高科技的发展,似乎是危险且有问题的。因为就我看来,高科技之于好电影自始至终不存在着所谓绝对的因果关系,充其量只会相互因子罢了,而当我们讨论电影,或许最终还是要回归一个基本的提问,也就是它想要说的是什么?然后它说得好不好。

因此,我会觉得当我们要去讨论《双子杀手》,特别是面对这样高科技120帧的结果,或许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这样一部电影。首先,关于高科技的部分,个人这次看下来,我觉得相较于上次的结果显然有着显著的成长,看得出来李安花了很多时间去处理影像内角色与周遭环境的呈现与互动关系。最显而易见的片段是两个威尔·史密斯摩托飞车追逐的那段,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格数的作用底下,很多的画面细节得以被保留,而这样被保留的结果是来自于格数移动速率的提高,从而呈现了一种《黑客帝国》中子弹时间的既视感。只是这样效果在高科技的运用下,不再只是局限于那种躲子弹的仪式性炫技,而是能够很流畅的让观众以一种很超然的上帝视角,却观看这两名顶级的杀手个人能力是如何的杰出。关于这点,是我对于这部电影利用高格数呈现感到相当喜欢的地方。



当然,一体两面的,在电影叙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类似高格数的处理在面对文戏上,因为过于清晰之故,虽然在相对昏暗的场景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效果呈现,但同时容错率降低的情况下,演员「演戏」时的那种距离感便被无限放大,从而让一些观众对于电影剧情的认同产生距离,这或许是未来在处理类似高格数的制作之下必须解决的挑战,同时也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双子杀手》最大的问题。

而若撇除科技上所产生的干扰,回归电影叙事的本身。显而易见的,《双子杀手》触及的是一个复制人的议题,剧情也很老套地随着两个自己的相遇而展开。当然,无可否认的,就这样的文本而言,其叙事的结构与深度确实是相当老套的,而更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老套俗烂的剧本之下,似乎不存在深入全面性的思考,更逞论什么新颖观点的产生。然而,就这样的思考脉络下,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观众很容易因为这动作电影的呈现结果,忽视了这是一部李安的电影。意即,忽略了在这样复制人的情境底下,实则架设了多组的父子互动关系,当然也隐藏了弑父的过程在里头。所以,如此一来,《双子杀手》题材的选择与结果或许便会清晰许多。



在科技上,复制人杀手的追杀是一个实验科技的良好环境,在叙事上,年老杀人面对年轻自己的对话关系,实则是将如父如子的情境推向极致,进而产生了一个如果能够能够重来,与年轻时期的自己并存,那我该如何是好,而现在的我又会何去何从的提问。理想的状态可能会是,我就此从那弑父的冲动中解放,又或者说我终于放下了弑父的情怀拥有了完整的自己,因为过去的我与现在的自己、未来的我在某个瞬间达到和解。藉由一个杀掉自己,代替年轻时期的自己杀掉父亲的过程,终于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至此,《双子杀手》最大的问题便是在于,它一个看似温柔、不经意的方式,企图达成心愿的和解,然后却忽视了和解所必要存在的「完整」过程,也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过去出现时所拥有的情绪变化与纠结。它看似聪明地以「好莱坞电影台」(牛头犬的形容)式的电影推进方式将角色所应当经历的道德思考与情绪负担代换成实质上所遇到的生命威胁,但却忽略了这部科幻动作电影的思考层次仍停留在「父亲三部曲」阶段的伦常思考,而没有更进一步对于复制人、现代科技的思考与想象。因此,电影中纵使保留了李安对于父亲题材的不变挖掘,但在俗套陈旧的故事底下,结果自然也较难被现代的观众所接受。



总的来说,对于《双子杀手》的结果我还算喜欢,也觉得整体来说蛮好看的。原因不外乎是我能够李安在那种复制人架构底下所延伸出来的不同年纪自己的对话关系,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得到的和解与超然。而另一方面,关于3D+以及无缘看到的120帧,就目前的结果看来,此次的尝试对于我而言对比前作来说是相当惊艳的,而也不禁让我思考,如此前端的科技是否与现代我们所熟知的电影形式有更好的结合可能。

若从动作场景的设计来看,那段飞车追逐的戏码给我们启示或许在于,这种高格数的技术,相当适合用来呈现上帝视角般的超人对决以及杂揉现实与虚幻的高速场面(网络上网友所提及的《黑客帝国》便相当适合)。而同时我也在思考,不同帧数穿插于同一部电影的可能性,以此延伸,高格数电影之于未来电影的未来,或许就如同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关系,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杀死后者,而是在于站在后者的肩膀上去看得更远,而李安的尝试或许又在经历一个颠覆重整的过程,来去帮助我们更接近答称巴赞口中所说的完整电影的神话,意即完整的重现现实中的世界。



不过,我们在此神话追求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的事,电影经过百年多来的发展,虽然仍尚属年轻,但已不是我们过去所以为的那样,其可能性也比想像中的多上许多。完整电影神话的追求有个很重要的情境,便是这是一个无止尽往源头追求的过程,但经由这个过程,我们越来越清楚的地方是,完整重现的真实世界的不可能。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待电影的眼光,也能够从复制现实世界牢笼跳脱出来,赋予它更多的主观诠释意味。

因此,一昧的去疾呼「电影感」维持的重要性是徒劳且不明所以的,因为当我们「感觉」一个东西「客观」的同时,这样的表述便已不再「客观」,如此一来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定义一个四海皆准的电影「感」呢?想想也是够荒谬的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77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