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这部中国战争电影史诗巨制,真炮弹用了1万发,加炸药160吨

这部中国战争电影史诗巨制,真炮弹用了1万发,加炸药160吨

新中国电影70年,称得上战争史诗巨制的,要数电影《大决战》了,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胶片电影造就的一个大片时代,成为规模宏伟、战争场面逼真的战争史诗经典。

整个拍摄用了真炮弹1万多,炸弹3500个,TNT炸药160吨,黑白烟幕70吨,用于战争场面,演员伤亡效果的血浆,就有700多公斤。

现在有了特效技术,但胶片拍摄的真枪实弹的战争场面,你再也不可复制了,这也是电影《大决战》拍摄的空前绝后的经典性。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90年的中国式战争大片,将镜头对准著名的“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并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神奇大胜利。

历时142天的决战,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加上起义、投诚还有接受和平解放,总共173个师,合计154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决胜之战。

早在1985年,中央领导就对军事题材电影在新时期的创作拍摄提出了要求,指出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一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

胡耀邦同志特别指出:要完整记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只要拍好三部电影就可以了。一部是《风雨下钟山》,一部是描写“转战陕北”,还有一部就是“三大战役”,而且应该一气呵成的写出来。

只有把三大战役的内在联系写出来,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战略思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大气魄。杨尚昆同志也支持推进了“三大战役”电影的拍摄。(战争史诗〈大决战〉的创作和拍摄)。

这项任务交给了当时的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总导演李俊,三个分导演杨光远,蔡继渭,韦廉。三部片子分成三个大组同时拍摄,实际拍摄过程中又分成了10个摄制组齐头并进。

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多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多人,八一厂800多人参与了拍摄,而参加拍摄的官兵约13万人,群众演员15万人次。真的坦克装甲车用了7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摄制组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采景、实景拍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八一厂1952年8月1日成立时,当时名称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过拍“三大战役”,但是由于条件不成熟,最终未能上马。

总导演李俊在八一厂拍了第一部故事片《回民支队》,又与黄宗江合作拍了经典黑白故事片《农奴》,文革后又拍了《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以及《归心似箭》等优秀影片。

接受《大决战》总导演的任务后,李俊于1987年12月8日,拿出了拍这部空前巨制的“导演自问自答”,阐述了影片的样式,风格技巧,导演和演员以及各专业工种的要求,各个方面50个问题。

他的导演阐述对《大决战》的样式定位是:影片为政论性的历史片。“三大战役”不光是军事力量的大决战,而是政治经济人心的大决战。通过真实的历史揭示出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强调了影片应该具有宏观视野,既要描写战争因素又应着眼政治、经济、人心等因素,使影片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应精选加工,使之具有观赏性。

李俊导演是非常看重表现生活的真实感,氛围的时代感,镜头画面艺术的冲击力,“刀削斧砍”不失其细,精雕细刻不失其雄。

影片应是大笔挥洒出来的一幅巨大画卷,有分量,有气势,有力度,有视觉冲击力(李俊传〈从士兵到导演〉)。

《大决战》这部电影的鸿篇巨制从艺术上确实达到了,如观万里长城,金字塔,引起观众的崇敬感与惊叹,又能感人入肺腑,有血有肉的,掀动情感上的冲击波。

对影片的真实性,李俊也有独到见解,在影像呈现上,对我不褒,对敌不贬,把国共两党军队的将领刻画,置于生活化的层面上,在交待战争的同时,不忘刻画人物的个性,真实到参战的双方都能承认。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能够站立起来,站得住,最终才得以将影片宏大的画面支撑起来。他说:“《大决战》是一部历史故事片,不是一张功臣榜。”

《大决战》以影像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争画卷。在建国70周年的时候,回顾这部宏大史诗级的电影创作,对于战争巨片的拍摄是很好的借鉴,对革命烈士也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7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