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中国机长》比《萨利机长》改编得讲究,但还是被人踩,冤不冤?

《中国机长》比《萨利机长》改编得讲究,但还是被人踩,冤不冤?

在各种类型片中,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普遍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青睐。

这类电影本就有真实故事作为蓝本,其代入感和沉浸感会更强,这也是它们获得高口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国庆档,就有一部改编自发生在中国的真实事件的影片上映——《中国机长》。

无论是电影名还是真实事件的原型,都让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将它和另一部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好莱坞灾难电影相提并论,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机长”,不过是叫《萨利机长》。

《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机长刘传健在万米高空风挡破裂的情况下准确处置冷静操作,成功备降成都,保住了飞机上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航空史的奇迹。

《萨利机长》则改编自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成功迫降纽约哈德逊河的真实事件。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在飞机爬升遭遇鸟群撞击引擎熄火后冷静判断迫降哈德逊河,整个过程奇迹般地无一人伤亡。

毫无疑问,两位机长都是英雄。

而且,飞机遭遇的险情和之后所需要进行的操作是由多方面复杂原因构成的,无法相互比较谁“更英雄”。我们应该对两位机长报以同等的尊重,也应对两部改编电影报以同样的态度

可就在《中国机长》即将上映前,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的将刘传健和萨伦伯格相互对比,有的更用《萨利机长》来贬低《中国机长》,让人寒心。

事实上,两部电影并无可比之处。《萨利机长》更偏向于传记片,为了突出表现体制和人物的关系,不得不对事实呈现方面作出让步,甚至为了达到商业电影的效果不得已以牺牲真实作为代价。

比如电影中,萨利机长驾驶飞机迫降河面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中,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就失去了与班机的联系。

迫降完成后,真实的情况是飞机上的人们都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没人乱动。

而电影中为了营造气氛,让一位男乘客跳进河里,一位女乘客也跳进水里后被直升机救下,这也与事实不符。

跟事实出入最大的,是对萨利机长本人状态的夸张展示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事后对萨利机长进行调查时的冷硬和鸡贼。

真实事件中,萨伦伯格只是轻微有些创伤症候群,并未做噩梦或感到愧疚,电影中却花了大量篇幅和特效来展示其因愧疚引发的噩梦。

同样在真实事件中,NTSB对萨伦伯格的调查虽然长达15个月,但问题都有理有据。可电影中NTSB却异常冷漠,甚至有篡改数据和抓机长小辫子的行为,手法夸张。

就是这许多改编,让《萨利机长》成为一部极具戏剧冲突的优秀剧情片。

相比之下,《中国机长》并没有对故事主体进行过多的细节修改,也没有用大量篇幅来渲染机长的内心世界或是将其刻意拔高,更没有为了过分煽情而让乘客作出诸多无理举动,它只是直观沉浸、冷静克制地去展示整个事故的全过程,用真实征服观众。

影片无比尊重原型人物,不管是机长刘传健、第二机长梁鹏、副驾驶徐瑞辰还是空姐们,影片都做了精致的还原。甚至乘务长的讲话都一字一句做了展示。

而对于飞机上险情发生的过程,《中国机长》更是如实展示: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驾驶被气流吸出窗外,飞机遭遇释压、极寒、缺氧、剧烈颠簸,客舱内乘客情绪失控……从《中国机长》中,我们几乎可以实地感受事件发生过程的惊心动魄。

奇迹之所以称为奇迹,是因为它很难发生。刘传健机长为我们创造了世界奇迹,这样的故事素材,别说在中国,放之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如今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什么不能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去欣赏呢?

不论从预告还是从看完电影的第一波口碑反馈来看,《中国机长》都是一部故事精彩纷呈,过程紧张刺激,视觉效果逼真的电影,在没有看到电影之前,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英雄和英雄的故事报以尊重和期待,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它也能传出中国,被全世界知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3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