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古典杂谈」这些经典电影中的旋律,原来都出自巴赫之手

「古典杂谈」这些经典电影中的旋律,原来都出自巴赫之手

巴赫,因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称号,往往让人感觉非常高深、遥远,但其实,他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作曲家,只要,你爱看电影 !

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巴赫的音乐都藏在了哪些电影中吧!


爱在黎明破晓前——哥德堡变奏曲

虽然影片名字带了个“爱”字,男女主角之间的感觉却不仅仅是爱情。他们彼此交换思绪,通篇的交谈引人入胜。一个维也纳的清晨,巷子一边,男女主角和着音乐缓缓起舞,此时响起的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第25首。故事虽无疾而终,却让“爱”的界限愈加模糊……这种微妙又纯粹的情感,或许真的只有巴赫能表现吧!


七宗罪——G弦上的咏叹

电影中发生的七宗谋杀案,分别和《圣经》中的“七宗罪”一一对应。当两位警察为了破案线索而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暗黄的灯光,一排排书架,蒙着灰尘的厚重书本,《G弦上的咏叹》缓缓响起。本曲是由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改编而成。在这个看似过场般无关紧要的场景里,纯净、诗意、神圣的旋律,让宗教气息弥漫开来……


呼喊与细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呼喊与细语》讲述了一个看似乏味的故事:三姐妹生活在一起,二姐安妮患病濒临死亡,她的两个姐妹——卡琳和玛丽亚和仆人安娜轮流照顾她,直至她去世。简单的情节却蕴含了巨大的能量和情绪,如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让人着迷,而如泣如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做了最好的注脚。


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组曲

在这部揭示二战伤痛的电影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场大屠杀在光与影、和巴赫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了,而另一个房间里,一位德国军官忘我地弹着巴赫的《英国组曲》,另外两个德国人在争论这首曲子是巴赫的还是莫扎特的。屠杀遍地的的背景下,巴赫的音乐似乎给了世人一份短暂的宁静和安详……


钢琴家——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很多人对电影《钢琴家》配乐都有较深的印象,一个波兰籍钢琴家在二战中挣扎求存,电影里的配乐也大部分选用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作品,但其实巴赫的音乐也出现在其中。影片中,钢琴家一觉醒来,优美的大提琴声从小房间中传来,这就是巴赫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序曲,平静但深藏波澜的巴洛克风格旋律,荡漾开来……



英国病人——哥德堡变奏曲

《英国病人》里的比诺什扮演的护士安娜在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比诺什忍不住将手指按在了琴键上,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藏地雷的地方,比诺什却笑着告诉他,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

甜蜜的生活——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这部1960年意大利电影,是著名导演费德里柯·费里尼的作品。电影借助专栏记者马切洛的视角,看到了当时意大利的战后变迁、也揭示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同时这部电影也是“狗仔队(paparazzi)”一词诞生的源头。《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钢琴曲。而在《甜蜜的生活》中,这首曲子却是在一种纵欲狂欢的背景下仿佛预示了某种崩溃性的灾难。


教父 I——c小调帕萨卡利亚舞曲与赋格

电影《教父》中非常著名的“受洗”段落讲述主角麦克·柯里昂成为外甥子的教父当天,一家人在教堂参加小宝宝的受洗仪式。但同时柯里昂家族的手下,正在场外执行铲除其他帮派的命令,整个过程在受洗仪式、小婴儿纯真脸庞、恐怖屠杀之间不断切换,正邪、善恶的强烈对比充满震撼力。此处的配乐是巴赫的管风琴曲《c小调帕萨卡利亚舞曲与赋格》,听说当时的原著作者不太喜欢这个场景的蒙太奇手法,而当电影加入了巴赫配乐时,他就马上改观了。

镜子——约翰受难曲

《镜子》是俄国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去亲戚家,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在黄昏的光线中,巴赫《约翰受难曲》在静谧而安详的田野里响起。一系列的镜头中进行时空转合,高亢有力的合唱击打和震撼着心灵,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大导演肃然起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yl/12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