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10年后,20层以上住宅,会变成“穷人的鸽子笼”?专家的话很现实

10年后,20层以上住宅,会变成“穷人的鸽子笼”?专家的话很现实

这几个月,关于“高空坠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

5月,湖北武汉黄陂区一居民小区发生高空坠物,一名六旬业主被砸。据物业称,掉落石块是居民楼外墙的一处圆弧装饰。

6月,广东东莞,3个月大的女婴被楼上落下的苹果砸中,同月,山东某厂家属楼,一男子被5楼坠落的花盆砸中,后经调查系大风刮落所致。随后,深圳福田某小区,一个5岁的男孩同其妈妈在去水果店的路上,被一扇从天而降的窗户砸中。

难怪,这种现象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为什么高空坠物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笔者认为,除了与住户认知亟待提高之外,高层住宅的“遍地开花”,也是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已拥有8层以上、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34.7万栋,其中高层住宅23.5万栋,均为世界之最。

而我们印象中住着狭窄房屋的日本,高层占住宅总数中的比重不到10%。即便是东京这样的特大城市,7层以下住宅的仍占8成,15层以上的住宅比重仅为2.5%。4成左右的东京家庭,住的是两层小楼。

看来,高层住宅是我们这些年对于房地产的独特理解,也是一般人扎根城市的“必经之路”。

人们的逻辑很简单,由于城市的平面地域有限,而人口越来越多,只能向垂直高度寻找空间。同样一块面积的土地,如果把容积率放大,建筑面积相应增加,就会扩容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居住面积。

问题在于,随着聚集的人口愈加稠密,时日一长,必然会诞生各类问题,有人甚至预测:10年后,20层以上的住宅,会变成“穷人的鸽子笼”。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三四线楼市的市中心,一二线城市的远郊,高层住宅的居民流动规律。

请注意这两个前提,一个是三四线中心城区,另一个是大城市远郊地带。这两个地方的高层住宅,是极有可能出现住户层次变动的。

以小县城为例,供地非常充足,无论是开发商拍地,还是地方上出让土地,旧城区可以采取旧改、拆迁的方式,新城区一片白纸,大量的土地开发成本都很低,长此以往,当地的购房者必然会倾向于去新城区买房,市内的“高层”+“小户型”就变得滞销,自然会变成穷人的“鸽笼房”。

一二线城市的远郊也是如此,经历了十多年的扩张,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很难变动,居民区、商业区、高校区早已划分完毕,很难再出现区域中心的变动。

因此,时间越久,涌入中心城区的人口就越多,原来在郊区购房的人,只要有资金,就一定会往市中心改善置业,反过来说,远郊区域的地盘太大,供地源源不断,接盘的购房者没那么多,未来也会变成“穷人房”。

第二,高层的寿命,住宅形态的改变,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变迁。

高层的寿命有多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结论,根据著名建筑师王澍的说法,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建造技术,其实本质上是廉价、快速的建造技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我很忧虑再过50年,它会面临特别严重的问题:全是建筑垃圾,混凝土到时酥掉,没用了,拆掉它是极浩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20层以上的楼房,在以前是主流,以后却可能会“边缘化”。

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下称《标准》)自201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鼓励建设低层高密度和多层高密度社区。

多层高密度社区土地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形成尺度适宜的特色城市,预计将会有大批量建设。

什么意思呢?住宅的密度可以变大,但高度将会降低,动辄几十层的建筑,需要一些多层、小高层的住宅“相辅相成”。

针对这个问题,最近几个月,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写了多篇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周天勇指出,几十层高的住宅,消灭了微社区、微商业、微创业、微就业,创业和就业机会狭小,产业和企业很难生存,这类的高层住宅楼群,会成为“空中贫民窟区”。

加上许多年后,玻璃老化,电梯故障,管道和其他设施陈旧,维修很难,费用很高,拆除重建由于住户太多,成本也很高。

专家提出的问题很现实,这些劣势,随着高层住宅的规模越来越庞大,也开始被更多人所关注。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城镇化过程当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对大部分购房者而言,只能去接受、去适应、去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回农村住小楼、大院、平房固然很惬意,孩子半夜发烧,要不要去城里的医院?儿女到了上学的年龄,要不要去城里找重点小学?想有一份体面和稳定的收入,是不是需要去城里打拼?

种种因素决定了,目前我们只能在高层中“蜗居”的现实,哪怕十年之后,高层真的会变成所谓“穷人的鸽笼房”,我们能做的,只是确保自己不变成“鸽子笼”里的住户,仅此而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8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