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衢州九旬老农40年推导出两套数学公式,数学老师:有道理但过时了

​衢州九旬老农40年推导出两套数学公式,数学老师:有道理但过时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盛伟 文/摄

通讯员 金艳

这个时节,衢州龙游县庙下乡庙上新村进入农闲期,幽静的村落里随处可见惬意享受着冬日暖阳的老人。

90岁“数学家”的黄锦云,却自顾自地在书房里埋头书写。

“数学家”,是当地村民给老黄起的外号。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这40年来,一直和两套数学公式较劲。

“这两个公式,是我经过反复论证的,符合科学化的标准。”耄耋之年,黄锦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推导出来的两套公式,能被外界认可和采用。

不久前,他给钱江晚报寄来了一叠厚厚的手稿。上面写的,都是他推导这两个公式的过程以及方法。字迹工整。

编辑部几十号人,都看不太懂。但看得出,书写这些公式的人,是非常严谨认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这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人和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高中毕业的他,曾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

黄锦云和老伴住在村中的一栋看上去很不错的房子里,房子是后辈们出钱盖的。“我的基因好,五个孙子都是大学生,他们都在城里工作。”一见面,老人就有些自豪地说。

黄锦云是遂昌人,早年间为了躲避战乱,他跟随父母翻过大山来到龙游县庙下乡定居。

1949年,黄锦云高中毕业,也成了村里学历最高的人。

“我最拿手的就是数学,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对于70多年前的事,老人历历在目。

黄锦云说,他有两次上大学的机会,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2】他算出了每年需育多少秧苗,因此“戴上了大红花”

没有上过大学的黄锦云,和乡亲们一起务农,当过村里的会计。村里安排黄锦云负责种水稻。

在黄锦云负责水稻育种之前,一亩地要插多少秧苗,都是靠老庄稼把式的经验来估计。但是,这种方法不科学,每年都会有误差:要么秧苗多出来造成浪费,要么秧苗不够重新补育耗时费力耽误收成。

黄锦云接手了这项工作以后,并不忙着咨询老农,而是拿了皮尺,一尺一尺地精确测量稻田的长宽并计算出面积。然后,他根据秧苗的间距,测算要一共需要多少株秧苗。即便是不规则形状的稻田,黄锦云也能准确地测算出需要多少株秧苗。

对于这个结果,村里的庄稼把式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纷纷跑来问黄锦云:“你是怎么做到的?”

黄锦云骄傲地说:“我用数学方法算出来的。”

因为黄锦云测算得很准,大家开始叫他“数学家”了。

黄锦云说,那些年,他确实为公社省了好多秧苗,为此公社多次给他“戴过大红花”。

3】为节省木材,他蛰居山村40年演算出了两套公式

龙游县庙下乡山峦叠嶂,木材资源十分丰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竹木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万元户大都是竹木制品手艺人。

和种地一样,竹木手艺人用料依旧靠经验“毛估估”,但依旧会有误差。

尝到测量水稻秧苗为公家减少损失的甜头后,黄锦云决定研究木材体积测试的方法。“我也想让村民减少一点损失,那么多的木材浪费了太可惜。”

1980年,黄锦云开始着手研究他的木材体积公式。

白天,黄锦云跟着竹木制品师傅现场测量,晚上回到书房里研究图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期间,黄锦云的5个儿女都成家立业,5个孙辈也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陪伴他的只有小他14岁的老伴。“没有老伴的陪伴我也没办法坚持下来。”

村里没有人知道黄锦云在研究数学公式,甚至儿孙都不知道黄锦云每天躲书房里,在研究的是什么。黄锦云也没有求助他人和参考资料,一心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黄锦云心里一直有个信念:这条公式要被国家认可采用。

1990年,黄锦云又开始研究扇形面积公式。他认为,很多扇形面积公式同样可以帮助木制品师傅节省材料。

2017年,黄锦云终于演算出前面提到过的两套公式。

时至今日,黄锦云依旧在论证着这两条公式的合理性。黄锦云说,40年来,他一直有个梦,想让演算出的公式被教科书采用。

4】高中数学老师:老人推导方式类似于祖冲之,但早已经过时了

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采用,从2017年到现在,黄锦云向各级教育林业部门以及媒体寄送着自己的演算手稿。这些年,他寄出的类似信件已经有数百封。

前段日子,《钱江晚报》编辑部也收到了黄锦云的手稿。

12月15日,钱江晚报记者和龙游第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劳宏民、吴海英一起来到老人的住处,想看看老人的公式是否科学,是否有实用价值。

数学老师和黄老伯在研究数学公式。

两位高中数学高级教师用一个小时仔细翻看了老人的演算稿和公式后,得出一致结论:老人演算的过程以及结论都具备科学性,但过时了,现在教科书上有更新更合理的公式,可以简单的演算出不规则形状的面积体积,老人演算的公式已经不具备可行性。

劳宏民进一步解释说:“老人的推导思维和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一样,用无限接近圆的多边形方式去推理面积和体积,具备科学性,但不具备时代的先进性。”

“老人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的科研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把老人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学生听。”吴海英也说。

记者手记

老人的初心值得尊重

90岁的黄锦云耳聪目明,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两位高中数学高级教师说,老人眼睛里闪烁智慧的光芒,也是老人对数学不舍追求的信念之光。

老人说,这两年,他寄出去数百封信,《钱江晚报》是第一家到现场来论证的单位。老人说,得到这个结果后他“此生无憾”。

老实说,我拿到编辑部转来的手稿时也曾犹豫要不要去采访。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位农村老人的演算公式大多经不起推敲,更何况老人居住在路途遥远的山村,去一趟不算容易。

但老人工整的字迹和一条一条的演算过程告诉我,老人在做这件事时,绝对是严肃认真的。这两个公式,是他一辈子的心血。

万一老人的公式是具备实用性呢?即便不行,我也该替老人解开这么多年的心结。

为了不辜负一位耄耋老人的初心,12月15日,我邀请了两位数学老师辛苦一趟,一起去了老人家里。

果然,老人花了40年精力研究推导出来的公式,并不具备先进性和实用性。

但是,得知结果后的老人却笑了,多年的心结解开。他仍然说,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是啊,一个人如果能够沉浸在一件事里这么多年,并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且值得人尊敬的吗?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也刚好有数学这方面的爱好,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和扇形面积的推导,有什么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3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