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中国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打造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中国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打造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位于河南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方城段渠道。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魏梦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兴建的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2日,这项历经50载规划论证、12年艰苦建设的工程迎来安全平稳运行5周年。

中国水利部消息,截至12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约3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在此基础上,还将加快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加大调水规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水资源支撑。

相关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适应。借助南水北调这项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可对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北岸。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石春先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明确了中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其中,“四横”为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中国四大河流,“三纵”为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建成并发挥效益,西线工程仍在论证。

这样的“大水网”布局有着现实需要。水利部门数据显示,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多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9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其中,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其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三分之一,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量约45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位于河南淅川县的肖楼分水口。

据统计,近30年来,黄河、淮河、海河的水资源量减少13%,其中海河流域水资源量已减少25%。黄淮海地区每年超采地下水约60亿到70亿立方米,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然而,长江的水资源却丰富稳定,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约占天然径流量的94%左右。

为此,中国2002年起开建南水北调工程,旨在从长江调水润泽北方地区,尤其是缺水严重的黄淮海地区,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

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12日表示,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5年来综合效益显著。“工程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黄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个县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南水’已成为很多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

他表示,以2016至2018年全国万元GDP平均需水量73.6立方米来估算,南水北调为北方增加约30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为受水区约4万亿元GDP的增长提供优质水资源的支撑。

由于南水北调增加了华北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5年来,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这项工程也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沿线生态文明建设。

尽管工程效益明显,石春先指出,总体规划确定的“四横三纵”的水资源格局还没有完全实现,仍需进一步加大后续工程建设。

他表示,下一步将强力推进东线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建。这一后续工程主要将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新建输水线路,增加向北京、天津、河北供水,并进一步扩大向山东和安徽供水。

“这次规划考虑了生态问题,我们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输水,最大限度减少占地和生态环境影响。”他说。

同时,中线二期工程将实施引江补汉工程。通过从长江向其支流汉江调水,增加向北的调水水量,以提升沿线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同时保障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用水。

此前,一些工程管理人员表示,“南水”现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主力水源,但中线工程干渠1400多公里,中间缺少调蓄水库,一旦出现断水,就可能会影响沿线城市的供水。为此,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还计划在干渠沿线修建调蓄水库,以降低断水风险,提高供水保证率。

石春先说,这些后续工程的相关规划和方案将于今年底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于明年底前完成,争取一些工程局部段或者局部工程尽早开建。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团城湖明渠。

在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第三阶段建设的项目工程已稳步推进,建成后将为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区域水源统筹利用夯实水资源基础。

“‘南水’进京后,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现阶段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少’仍是北京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水情。”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光明12日表示,未来在加大节水的同时,仍需加快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首都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促进水生态修复。(图片均由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提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sh/22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