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与郭沫若儿子是同学,北大毕业却下放十年,这个作家孤独了一辈子

与郭沫若儿子是同学,北大毕业却下放十年,这个作家孤独了一辈子

1

孤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心里有很多话想说,环顾四周,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是早上在空荡的房间,自己对自己说早安;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黑暗中独自盯着天花板;是天降大雨,拿起手机,却不知找谁为你送雨伞......

孤独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身处人群,那些热闹却都与你无关。

孤独似乎是可怕的,因为很多人拼命想要摆脱孤独感,他们热衷于酒场饭局,忙碌于走亲访友,沉迷于灯红酒绿。

但对于孤独这件事,周国平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1968年,周国平从北大毕业,被下放到洞庭湖农场,一年半之后,被调往广西资源,成为一名县机关工作人员。

在独居的那些年月,他一个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听着窗外的风吹着窗户,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海一样的无边无际的夜从窗口、门缝流进来,将他淹没,让他挣扎想逃,倍感孤独。

是麻木地度过余生,还是甘愿忍受寂寞留在这深山小城?看着陆续得到升迁的老同学们,依然对精神世界毫无追求,反而变得更加世故圆滑,周国平暗下决心:

“即使一辈子受冷落,我也宁愿做一个默默无闻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而决不做一个不学无术的沽名钓誉之徒。说这是清高也好,说这是志气也好,反正我是决定这样一意孤行了。”

生活有无意义,并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取决于精神状态。

周国平曾说:“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

不管我们看起来活得多么热闹,总有那么些时刻,需要独自面对内心。因为,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2

很多人视周国平为偶像,在迷茫时,是周国平的文字给他们点亮了灯塔,带给他们最温暖的抚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周国平,因为无法享受寂寞和孤独的人,是不能体会周国平文字中蕴含的力量。

周国平的童年充斥着贫苦和不安,所以他的性格是内向和敏感的。但内外向并无好坏之分,反而正是因为他偏爱安静,才让他更能静下心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中学时,书,是周国平最好的伙伴。他坚信“唯有做学问才是成功的正道”,立志把“天下好书全读熟”。这样信念让他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厚重的文学素养。

1962年,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大哲学系,并认识了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

周国平不止一次说,郭世英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在他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郭世英做了他的引路人,不仅把他带到了世界文学宝库的大门前,还教会他辨别什么是好与坏,伟大与平庸,让他知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求取知识,更在于内心的充实。周国平甚至说,是郭世英奠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方向。

这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让周国平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在被下放的年月,在每一个被跳蚤盯得人无法入睡的夜晚,周国平与书为伴。他打着手电筒读《韩非子集解》,并在资料不完备、写信借书被拒绝的条件下,写出了一篇三万多字的论文,名为《韩非的法制理论》。

四人帮倒台后,周国平决心走出这潭死水。他报考了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冲破层层阻碍,最终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此时,离他被下放到农村已经十年了。

十年的光阴匆匆而逝,最美好的年华都消磨在了寂寞里,但他生命的内涵,却无限丰盈起来。

1986年,读博士的周国平把自己关在地下室两个月,写出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部成名作,41岁的周国平火了。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他多年蕴藏的能量终于积累到了极致,迎来了爆发期,此后,他陆续创作了大量哲学散文类作品,比如《只有一个人》《今天我活着》《各自朝圣的路》等等……,周国平成了大众眼中的“心灵导师”。

周国平是感性的,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怀念;同时他也是理性的,他说:“书是人类的益友,但人生之路还是得自己走。”他甚至直率地表示:“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而这,才是周国平从书中传递给我们的最大的价值。

3

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能无限充实内心,脚踏实地。这样的周国平,还有更难得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真性情。

有人说周国平太过诚实了。因为他把自己的三段婚姻经历一五一十地写进了回忆录里,其中不乏移情别恋、婚内出轨。引发了很多人的评判和讨伐。

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他写文怀念早逝的郭世英、纪念去世的邓正来、纪念夭折的妞妞。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有人曾问他:“周老师,你最看重的身份是什么?是哲学家、作家,还是学者?”他回答:“我最看重的是父亲(这个身份),我觉得如果我不当父亲,我的生命将是一辈子的缺憾。”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夭折的女儿。他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妞妞,刚满月就确诊患有先天性恶性眼底肿瘤。妞妞一岁半时,在忍受了很多成人都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后,于一个安静的黄昏,听着自己最爱听的音乐,抓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停止了呼吸。

周国平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写道:“我抱着我的女儿的小小尸体,拒绝接受任何一种哲学的安慰。她的一切都死了,唯有她的悲哀永远活着。”

面对妞妞的死亡,他陷入了内疚悔恨中。他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给妞妞做手术,认为自己对妞妞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书中追溯了妞妞得病的原因,也深度剖析了自己的心理。尽管,这会让人觉得他懦弱、自私。

但他说:“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远是带着血肉之躯承受和思考苦难的。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这本书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人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充满哲思的周国平,而是一个痛失爱女的、平凡的父亲。

每个人都有很多侧面,敢于把自己的背面毫无避讳地展现给世界,或许正是孤独者所独有的勇气。

4

如今的周国平,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外表看起来,却仿佛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

他的生活是平静的,内心是丰富的。他的写作之路与自己的心灵之路相当同统一,基本上反映了他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历程。

其实,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状态,一种能够让他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状态。

在《人生因孤独而丰盛》这本书中,周国平写道:丰盈的灵魂总是倍感孤独,可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愿你学会在孤独中,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

他与我们一样,但又截然不同。愿你,也可以有一颗不一样的灵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7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