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时尚 > 从剃头到美发 用手艺记录岁月的变迁

从剃头到美发 用手艺记录岁月的变迁

理发,被称之为人们的“头等大事”,发型不仅是人们的头发样式,更是潮流的象征。而发型的变迁也不仅仅是人们容貌的改变,同样也是时代变迁的一部分。从满街小平头到“全民烫头”,再到发型成为彰显个性的标志,一代代的理发师可以说是见证了建国70周年以来遂昌人民发型的变化,见证了遂昌的历史变迁。

一个剃头师傅3种发型走天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理发店一般被称为“剃头铺子”,理发师则被称为“剃头师傅”。一间老房子,一张老式能收放的木制椅子,一面镜子,一只搪瓷脸盆,一条毛巾,几把剪子、剃刀和一条油亮的“荡刀布”,这就是剃头师傅的全部家当。

今年80岁的刘石玄基就曾是一名剃头师傅。“我们家可以说是剃头世家,我爸爸、叔叔都是剃头的。”刘石玄基说,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有一门手艺至少不会挨饿,于是在年少时,刘石玄基便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剃头的手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剃头师傅是很受人们欢迎的行当。刘石玄基的父亲就在王村口镇上开了一间剃头铺子,刘石玄基依稀记得,当时男人的发型有3种,分别是西洋发、光头和小平头;女人则大多扎着辫子。

“那时剃头是1毛5分到2毛一个头,相当于3个鸡蛋或是两碗面条的价格。一天剃10个左右,一个月赚40元钱,正好贴补家用。”刘石玄基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大家白天都要去生产队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剃头,由于没有电灯,只能用煤油灯或是点燃竹篾照明,所以剃头时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负责提着“灯”,另一个人负责剃头。而且那时候没有电吹风,洗好头后只能用毛巾先擦一遍,再换一条毛巾拿着当扇子,将头发扇干。剃好头后,剃头师傅还要给顾客掏耳朵,再刮个脸,这样一个流程下来,至少要半小时。

“而且啊,在以前,剃头师傅还需要上门服务,好几个村的‘头’都由一个人承包,称作‘剃包头’,每月下村一次,一走就是一星期。剃头师傅会带上一把伞和一个剃头箱,箱内装着洋剪、平剪、洋刀、围布、刷子等剃头用具,每天走村串户,只管帮人剃头。”刘石玄基回忆道,剃头师傅走到哪个村,村民们便相互告知,然后就排队等待剃头,大人一般1毛5分钱,小孩免费。“过去,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剃头师傅一头挑着剃头箱,另一头是脸盆、板凳、火炉之类的物品,不过我那个时候,不用那么麻烦了,脸盆、火炉什么的都是村民自备。”刘石玄基说。

刘石玄基还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剃头师傅一般是男性,男女有别,再加上当时的卫生条件差,一般女性的头发比较多,容易长虱子,剃头师傅怕自己的理发工具沾上了虱子,传染给其他人,影响声誉,所以,轻易不给女性理发。

烫发悄然兴起发型跟着明星走

转眼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潮流美学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此之前,人们的发型可以用“不怎么讲究”来形容,和美基本搭不上边。黑色皮筋是年轻女士的好伴侣,要么随意往下一扎成为“扫把头”,要么就是垂在两侧的麻花辫,额头飞起的发丝用钢夹别住。年长一点的习惯剪一层层往下的“上海式梭梭头”。男士以平头居多,一把推子自己在家就能搞定。

改革开放后,到处洋溢着从“头”开始的新气象,人们对美的渴望被激发了出来,今年51岁的郑香雪便抓住机会,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

“我是1988年在温州学习的理发,那时候很多男士已经开始留长发,烫发也悄然兴起。”郑香雪说,但当时很多人烫发用的是最传统的火钳,只需将一个铁炉子生好火,将铁钳放进去加热后,就能将直发烫成卷发。虽然烫头时会冒出一缕缕白烟,还时常滋啦响,但是火钳落到头发上瞬间就定型,效果非常好。

除了火钳烫发,当时还有一种烫发方法就是用热毛巾。“我店里用的就是热毛巾。先将药水抹在头发上,再将毛巾从滚烫的热水中捞出,包在烫发者的头上,随即再用塑料帽盖好,1小时左右新发型便‘出炉’了。”郑香雪笑着说,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听着觉得不可信,但当时确实是这样的。后来没过多久,电热帽又取代了火钳和热毛巾,成为了烫发神器。在郑香雪的记忆中,那是个“全民烫头”的年代,尤其是过年前,女士们几乎都会去烫个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流行音乐、港台剧的兴起,香港的影视明星从发型到着装成了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女孩子开始做离子烫,将头发烫得直直的,很是清纯。而男孩子则喜欢‘郭富城头’,就是两边头发厚重,从中间自然分开,四六分或者三七分。还有一种就是周润发似的大背头。”郑香雪告诉记者,当时还出现了发型类的书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美发店遍地开造型日趋显个性

时间的指针指向了2000年。2000年以后,“发型师”取代了“剃头匠”,各色染发也随处可见,化学的处理方法可以将头发做成各种美丽的样式。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用在“美”上面的消费也更多了。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当你漫步街头巷尾,经常会见到一家家环境漂亮、气派的美发店,人们对头发也从洗剪吹的需求变成了个性、健康、养生于一体的追求。

“现在,人们来理发店理发不单单是剃个头、剪个发,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自我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提升,从洗头到洗脸,到按摩放松,再到做发型,要求不断提高。换个造型换种心情,发型师也需要根据顾客的形象、发质、皮肤,为他们设计造型。”吴文斌是一名80后发型师,在县城古院区块开了一家自己的发型会所,他说,现在的美发,已不仅仅是人们出于劳动、生活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的需要,更多的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审美观和需求而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发型。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美发师的要求更高了。“千禧年之前,人们做头发还只停留在烫卷、剪短这些粗浅操作上。很多剪发技术也都没有‘章法’,全凭经验,而此后几十年,随着遂昌百姓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对发型有了更高要求。到了现在,我觉得发型师不仅仅是为人们设计发型,更多时候我们还是一个潮流的引领者。”吴文斌说,如今,他时常自费去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学习发型流行趋势,以便跟上现代人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剃头店、理发店已经被随处可见装修华丽、设备先进的发型设计室或美发店所取代。

但无论是最早的理发店,还是后来的个人发廊,再到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美发造型机构,理发的变迁总是反映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体现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理发店的变迁映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的是人民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善,正如我们的城市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历久而弥新。它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来源:遂昌新闻网 记者 邹可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6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