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少喝鸡汤多读哲学!40岁之前,两大思维逻辑决定你能否走得更远

少喝鸡汤多读哲学!40岁之前,两大思维逻辑决定你能否走得更远

世间唯有逻辑真实,剩下皆为虚妄!

人每天所接收的信息大多是无效的,只能混乱视听和思想。

因为这些信息毫无逻辑可言,只是在顺应你的心理喜好,满足你感性的发泄。

在尤其是鸡汤类文章!因为很多作者就没什么逻辑能力。

比如教你人生如何能成功?给出结论是多折腾、要坚持。

这种毫无逻辑的答案就像在说:人活着一定要多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

鸡汤少喝养胃,多喝使人虚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冰冷的逻辑在背后推动,只有读懂逻辑,才叫真的智慧。

言归正传,40岁之前哪两种思维决定人能否走的更远?为何是40岁?

40岁的界限

40岁是个模糊的年龄界限,具体要看人的生理与心灵发展,但大部分心理是决定于生理,比如人的性欲、情绪的波动性。普遍来说40岁是“不惑之年”,前半场是在攒东西,后半场是在消费。

很多人30几岁甚至20几岁就感到人生迷茫,前方黑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不需要劳心费神的折磨自己。比如20几岁区间段,很多生理的欲望都无法控制,自我是个碎片的、被环境的水波不断推来推去的,思想上不确定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如何在前半场积累更多东西?

绝不是什么要多折腾、多体验、坚持、勤奋、谦虚….等等描述性词汇,这些词汇毫无逻辑,除了意会一下之外,帮不上忙的。

而真正需要的是读懂背后推动发展的冰冷逻辑——思想力!

思想不是个动词,这是个名词,是一个“立体的”逻辑:空间性和时间性。

决定一个人能否走的更远,就看一个人思想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思想的“思”——空间性格局;

多数谈论格局的文章都是误导,和鸡汤文一样,毫无逻辑,比如:

成功的都有什么什么大格局;——其实谈的往往是性格;

格局是个逻辑名词,解释就是:大脑里的格子。

人类接收的任何外界的逻辑信息,都需要归类放进“格子”里。

多数人的大脑里是没有“格子”的。

尤其是在现如今互联网时代,很多孩子很小年纪就通过网络见过很多事物,大脑读取了许多碎片化信息,结果就是孩子们看起来聪明(懂得多),但其实脑子混沌一团,全都是碎片化信息,根本就没有“格子”进行归类整合,导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成年人也是如此,反映在给其一条信息,他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归为哪类,这条信息的属性是什么。

这源于从小的教育一直是强行灌输、死记硬背,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某种学科。一直到成年脑子都混沌。

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先要问为什么,之后再去学习填充为什么;

而不是先填满脑子一大堆信息,然后再问为什么,或者干脆就没想过为什么。这种思维永远不会打造出良好的格局,没有格局就没有“格子”,就不能归类,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几乎80%的教育内容到了社会就全部忘记了。

所以打造格局的方法就一种:先问为什么!

当“为什么”多了,自然就会归类。形成诸如:

人类情感、哲学方法论、经济应用、自然科学等等格子。

只有将世界“解剖”并归类,才能看懂世界,这是走得更远的基础。

思想的“想”——时间性眼界;

当大脑有了格子,万物归类,但这仅仅是基础,下一步需要知识们“动”起来。

而绝大多数人,思考都是围绕当下,停留在以个人为原点的空间里,也就是前后左右上下,这种眼界视线太狭窄,当事物延伸至远方,消失在视线里,人就不会思考了,就会迷茫。

所以人需要打造“前眼看因、后眼看果”的时间性思维。

比如我们在思考人生这件事情上,思维都是停留在当下,结果一定会产生两种错误认知:

一是不自觉的认为,人生在潜意识里是“永恒”的;

二是不会“接受必然的结果”。

例如人的死亡是必然结果,但多数人宁愿回避甚至不相信这个存在,以至于人生诸多烦恼和错误就此产生。

所以人需要在更宏大的时间长度里思考问题,来判断过程中的错误和正确。

很多看似正确的东西,在放大时间的长度后,往往都是错误的。

可能30岁之前一直抓着不放的目标,在50年的时间长度里观察,可能是个极大的错误。

打造眼界的方法也是只有一种:通过时间的长度寻找大概率可确定的结果。

当人接受“大概率发生的”结果,那么自然对过程看得更通透。

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是个大趋势,城镇化是个大趋势,年轻人大城市集中化是个大趋势,那么无论是就业还是房地产,观察思考起来就容易拆解。

人只有打造并拥有“立体”的思想——脑子中的“格子”+时间性视线,才能走得更远,别无他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32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