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情感 > 享受自己的孤独,过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拥有“瓦尔登湖”

享受自己的孤独,过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拥有“瓦尔登湖”

174年前,一位年轻的美国作家借了一柄斧头,只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的山林,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搭起一座小木屋。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开荒种地,阅读写作,独居于半原始状态的生活中。

如今,人们迷失在大城市中,物质、欲望、理想、现实充满了各自的生活。尽管人们已经疲惫了这样的生活,但却很少有人能像当年那位年轻的美国作家那样,有敢于逃离喧嚣城市、逃离文明社会的勇气。很少有人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彻底“断舍离”,在自然回归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如果你也时常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为什么拥有太少、拥有太多都不会快乐?或许,《瓦尔登湖》可以给你一些答案,就像书中所说的——Live the life you have imagined(过你想象中的生活)。



一、为什么喜欢上《瓦尔登湖》?

我为什么会喜欢《瓦尔登湖》这本书呢,其实和另一本书有着很深的渊源。

我正式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神秘岛》。当时还在上初中,从读完《神秘岛》之后就浮想联翩,好像得了“狂想症”一样!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能够征服一个荒岛、或者一片荒漠,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改造、去建设。庆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狂想症的症状有所好转,逐渐减轻。但实话说,就是到了现在,这种狂想症还是时不时地要范上一阵子。自己也认为病得不轻!

并不开玩笑,如今已到中年,也还是有一种去想要去探险、想要去尝试新生活的愿望。当然,不是像年轻的时候那样,那么冲动,那么不切实际。



自从读完《神秘岛》之后,我一直没有遇到过像当年那样宁可不吃饭,也要看一个章节的书。直到去年,偶尔接触到《瓦尔登湖》,先是从畅销书排行榜中知道了这本书,看过内容简介以后,突然间有种很熟悉的感觉,马上就买了一本回来读。

冥冥之中,总是有一种与这本书似曾相识的感觉,等读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其实现在的内心里,真正需要的已经不是当年像《神秘岛》一样的“冒险”,而是需要《瓦尔登湖》中的“孤独”。什么样的孤独呢,是一种可以有完全独立空间和时间的“孤独”,是一种能够让自己真正静心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封闭,是打开的;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一种闹中取静、大隐于市的“孤独”。

等我把这本书完全读完,我特别能够理解作者梭罗的精神世界,他并非是曲高和寡、哗众取宠,也不是所谓的“看破红尘”。他寻求的是一种相对的“孤独”,在这种孤独当中,冷静的思考、认真的思考。思考什么呢,可以很多,比如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比如说:近水楼台为什么先得月,向阳花木为什么易为春……比如说: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

“孤独”的最终结果是怎样呢,“思考”的结果是怎样呢?是为了更清醒的回归社会,回归现实,从此不再为现实中的困难所困惑,不再为现实中偶尔出现的不公平感到不满。这才是现实人生中的大彻大悟。



二、怎样欣赏《瓦尔登湖》?

不少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都描写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比如《基督山伯爵》、比如电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荒岛求生》、小李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荒野猎人》还有纪录片贝尔的《荒野求生》……

这些作品大都是以“荒凉”为主题的,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到了荒凉之地,主人公的境遇都很惨,甚至是惨不忍睹。

但其实真正的瓦尔登湖并不是算“荒凉”的,所以也不要以“荒凉”的标准评判《瓦尔登湖》这本书,更不要把梭罗当做“野人”去看待。回归自然不等于回归“荒蛮”,回归自然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

中国自古就有“归隐”的说法和“隐世”的高人,比如苏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到了梭罗,不过是换一种说法,书中这样说:“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加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

从这段描述来讲,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归隐”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寂寞”和“孤独”的理解也是大致相同的。

其实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程度是多少。所以,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瓦尔登湖。每位读者不可能都亲自到瓦尔登湖边去看一看,到梭罗的小屋里去坐一坐,但是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瓦尔登湖”。



有一位致力于梭罗研究的专家,认真分析《瓦尔登湖》后,总结了五种对此书的读法:

作为一部描写自然的书籍

作为一部简单生活指南的工具书

作为一部批评现代生活的批判作品

作为一部文学著作

作为一本灵魂救赎的神圣的书

对于以上5条总结,我基本上是认同的。但对于第5条,“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认为概念比较模糊,“神圣的书”该怎么理解呢?这个问题先放在后面去。我们不妨从这5点来好好欣赏一下《瓦尔登湖》。

(1)作为一部描写自然的书籍

瓦尔登是一个具有灵性的湖,作者梭罗充满张力的文字让它的形象更加饱满,它的美丽漫漶而真实,令人过目不忘。

“我沿着铁路往家走时,大部分时间只看见黄沙地一直延伸向前,闪烁在蒙蒙的大气中,而铁路也在春日的阳关下闪烁关辉,我听到云雀、燕子和其他的鸟儿都到了,来和我们一块儿共度这新的一年。”

“有时候在星期日,顺风的时候我能够听到钟声,林肯的,阿克顿的,贝福德的,或者康德科的钟声,隐约,柔美,仿佛某种自然的旋律,值得传入到旷野之中。在远处森林的上空,钟声中糅进了某种嗡嗡的颤动,仿佛地平线处的松针是它浮动的竖琴的琴弦。”

“四周耸立着群山,从群山环抱中的小湖的中心看去,森林再也没有比这更美丽的背景了,也不可能更美丽了;因为有着它的倒影的水面不仅构成了最好的前景,而且曲折的湖岸形成了它最自然最令人愉悦的分界线。”



(2)作为一部简单生活的指南

“我的生活方式至少有这个好处,胜过那些不得不跑到外面去寻欢作乐、进社交界或上戏院的人,因为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新鲜事不断。”

“我通过自己的经验发现:只要有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铲子和一辆小工具车就能足够应付。而对于天生好学的人,再加一架台灯、一些文具和几本书就够了,这些也并不是急需品,当然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得到。”



(3)作为一部批评现代生活的批判作品

梭罗说,世上的东西只分两类,一类是奢侈品,一类是必需品。他提倡,把欲望只控制在必需品的范围内,这样极少的劳动就可以满足,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道德了。

“许多人过着看似宁静,实际上却是没有希望的生活,这也就是绝望的命运的安排。你从失去希望的城市走向没有希望的乡村,像水貂和麝香鼠那样安慰自己。在人类的休憩和消遣之下,实际上隐藏着传统的恶习,无意识的绝望。”

“不要费什么神去得到新的东西,不论是新衣服还是新朋友。事物没有改变,是我们变了。卖掉你的衣服,保留你的思想。如果我终生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的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还是那么大。”



(4)作为一部文学著作

《瓦尔登湖》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曾被誉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世界首选经典著作”。从下面一些句子,我们领略一下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表现的文学之美。

“当我用锄头在犁沟边翻出新土时,我把古代曾在这个天空下居住过的一个史籍没有记载的民族所留下的灰烬翻起来来,他们作战狩猎用的小武器也就暴露在近代的阳光下。”

“一个人住在林子里,我一点也不寂寞。我不比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因为我们有大自然的鼓舞,我们有太阳、风雨、夏天和冬天。”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前面我说过,对于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同,因为“神圣”这个词用在这里概念比较模糊。从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作为一本重新认识自己的书”。

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了解自己,这一点我自己很认可,虽然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我承认还没有完全认清自己,俗话来讲,就是“还是没太活明白”。我认为当时梭罗也许是因为自己“活得不明白”,才去瓦尔登湖反思的。重新认识自己,可以从书中这几段话里体会一下:

“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以便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三、关于《瓦尔登湖》的感悟有哪些?

贯穿《瓦尔登湖》一书始终的主张——回归自然。作者梭罗指出,大多数的现代人都被物质、工作和生活需求所困,过着几乎纯粹的物欲生活,失去了可贵的精神追求。距梭罗一百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当时描叙的情形依然存在,甚至愈发严重。作为普通人,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几乎很少有人去关注精神活动。

精神生活其实很重要,但追求精神生活就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是不是大家都要去瓦尔登湖,或者去尼斯湖、喀纳斯湖、西湖、太湖……那谁来工作呢?换个角度讲,如果我们都去湖边盖小木屋,环保部门也不答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具象的瓦尔登湖其实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是遥不可及的。但真正的瓦尔登湖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在每个家庭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瓦尔登胡。



你完全可以把自家阳台的一角,把你厨房改造成“瓦尔登湖”,不用大兴土木,只需要一把舒服的椅子、一盏有造型的台灯、一两盆绿植,只要你静下心来,你面对的就是一湖清水,微风涟漪、碧波荡漾。

其实对于梭罗来说,走进自己的小木屋,门窗一关,屋子外面是不是瓦尔登湖已经不重要了,即便屋子外面是阿尔卑斯山也无所谓。

对于绝大多数爱好阅读的人而言,都想过离群索居,有过逃离尘世的想法。事实上,不过是想要不再那么勉强自己,不再那么疲惫。哪怕只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山有水更好,关键是要有自由,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

在瓦尔登湖,梭罗真正回归到生命的本质,他重新认识自己,从容地面对生活,卸却了一切繁华绮丽,反璞归真,回到一种最为简单、朴素、纯净原生状态中。

通过他的《瓦尔登湖》,能够领悟到他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思考,透过他的文字深深体悟出“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最后一章中有这样的叙述:

“我离开森林的理由,和我搬进森林的理由一样。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地习惯于一种生活,踏出一条自己的特定轨迹。”



四、读完《瓦尔登湖》应该思考什么?

不论是有没有读过《瓦尔登湖》这本书,我认为朋友们都应该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为什么我们不快乐”?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快乐,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根本不去思考;

二是没有深入的思考;

第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没有把自己的“想象中的生活”放在现实中去思考。

什么是现实?“现”就是现在,是今天,不是明天。“实”就是实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中国有句老话儿“到什么岁数,做什么事”。这就是现实的思考,该上学的时候上学,该谈恋爱的时候就去恋爱,该要孩子的时候就别耽误,有机会再生了二胎,人生挺完美的。

但有些人不这么想,你不是说“过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吗?我就不想结婚,我就不想要孩子,这就是我“想象中的生活”。的确是你想要的,但我认为这不是现实的思考。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叫大前研一,他出版了一部社会观察类著作,书中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叫做“低欲望社会”。什么概念呢?——人口减少、低生育率、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失去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等等。

其实“低欲望社会”这个概念,在几年前就流传到我国。很大程度上,这个概念同样击中了中国人的痛点。眼下的中国一线城市,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消费主义慢慢淡化,年轻人总爱把“丧”、“佛系”这样的词挂在嘴边。这种种表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低欲望社会”。

“不想结婚”“不愿意生孩子”,也是低欲望的表现。这些看似是个体的独立思想,但放在整体现实生活中来看,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

另一方面来讲,“不想结婚”、“不愿意生孩子”更是一种缺乏勇气的做法,内心里是不敢面对将来婚姻中可能发生的争吵、不愿意承担有了孩子以后的家庭责任和负担。

我们先不要说像梭罗那样独自生活两年,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对于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来说,连深刻思考的勇气都是没有的。



回到《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主题上来,我认为读过这本书,不论你是从自然描写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都无可厚非。但一本书读完了,合上书本是要思考的。要在现实中思考,在现实中寻找和创造“想象中的生活”。

最后我把《瓦尔登湖》中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

“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将要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线,他将要把一些事物抛在后面;新的、更广大的、更自由的规律开始围绕着他,并且在他的内心里建立起来;或者旧有的规律将要扩大,并在更自由的意义里得到有利于他的新解释,他将要拿到许可证,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级的秩序中。”


五、关于《瓦尔登湖》你不知道的事情

1、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是梭罗的导师和挚友,爱默生在瓦尔登湖畔拥有一片林地,他应允梭罗前去居住,于是梭罗在这片林地上建造了小木屋,一边生活一边写作,2年后完成了这部散文集——《瓦尔登湖》。

2、梭罗走入瓦尔登湖边山林的时候是28岁,他当时借了一把斧头。这把斧头是谁的呢,它的主人叫做露易莎•梅•奥尔柯特,没错,她就是美国名著《小妇人》的作者。

3、1854年,波士顿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瓦尔登湖》,封面由梭罗的姐姐索菲娅亲手绘制的。

4、梭罗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散文作品,深刻影响了托尔斯泰、甘地、叶芝、海明威、普鲁斯特等人,他逝世时年仅44岁。

5、梭罗还对一位中国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就是海子。但他与《瓦尔登湖》的渊源却有些伤感,在海子自杀的时候,身上背着一个书包,里面就装着《瓦尔登湖》这本书。

本文为《静泉书阁》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nx/26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