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智能家电 > 智能硬件黎明前的全球暗战 工业应用是ARM的重心

智能硬件黎明前的全球暗战 工业应用是ARM的重心

  在ARM25周年的活动上见吴昂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009年4月份我在北京环贸大厦ARM的办公室采访了ARM总裁都德·布朗,以及吴昂雄的前任谭军。

  那是在移动互联网黎明前的黑暗,iPhone已经问世并被质疑着,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并不是ARM内部的主流。

  当时的ARM大中华区总裁谭军,给我举了一个至今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辆汽车需要一个ECU,但却有四个电动车窗。”意思是,每辆汽车ARM做ECU只能卖一个,但是做更低端的电动窗户控制器,却可以出货四个。

  (一)

  那次采访之后不到半年,ARM宣布谭军离任,吴昂雄接替谭军成为大中华区总裁。在帮助中小型客户实现“计算力”这个问题上,吴昂雄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姿态。当然,他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黎明。ARM在吴昂雄上任不久就一跃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统治”级标准。

  在ARM25周年的官方文本里,表达的口径是“自2008年到2015年,基本建设完成了ARM生态体系。”

  显然,2009年初谭军还当着Tudor Brown的面告诉我,工业应用是ARM的重心。就

  幸而故事不是这样发展的,不然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大约要推迟几年。

  于是在我的视角看来,ARM在2009年还没有认真的思考过:“ARM base真的能干掉X86构架嘛?”然后就果断地实施了赶超。

  这个问题我问到吴昂雄的时候,他给我的答复是:ARM内部会有许多的技术准备,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初期,ARM是被推动(pull)的,然后贡献出了最适合移动设备的计算技术,而现在ARM要push一些事情了。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既然当年ARM构架在时代变化中干掉了X86;那么智能硬件时代应该有一个新的构架来干掉ARM才对。

  吴昂雄告诉我他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在ARM内部已经提了很久。而他思考的结果是:这个世界无所谓技术优势,只是技术投入度而已。首先ARM的技术投入度够,要找投入比ARM更多的公司几乎没有;其次是ARM并不限制客户的技术尝试,反而愿意帮助他们,正如没有人去干掉Linux一样,没必要干掉开源的ARM。

  以上这些对话,都做了正式报道。

  (二)

  那么说点新闻不让播的——好吧,以下是一个我瞎编的故事。

  这个世界的技术竞争其实特别简单,计算力竞争而已。不仅仅是计算力高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低成本的高计算力的竞争。

  在PC时代,增加PC计算力的,功耗并不占成本的大头,性能优先的英特尔一马当先。并不是ARM不能做高性能高功耗的芯片设计,而是在英特尔先下一城,甚至于已经在中国的IT行业建立自己的生态壁垒时,没有硬碰硬的必要,强行进入的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已。

  所以谭军的高校&工业路线也没有错,机遇不同。

  移动互联网终端遇到一个巨大的问题,功耗成为了计算力成本的大头。在维持高计算力的同时,续航每延长几个百分点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于是英特尔不明不白地被过时。智能手机成为了ARM的乐土。

  英特尔自然不甘心。事实上英特尔从未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认输,只是大家都认为它输了而已。

  在PC年代,生产力工具和高性能软件(游戏、图形图像……)仰仗的是英特尔的高端芯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难道不需要这些东西了?英特尔琢磨着,谁说PC不能移动了,这不是有平板电脑了嘛?

  于是,中国几个重要的电子生产基地,从2011年开始掀起了平板电脑大跃进。

  这事跟英特尔绝对脱不了关系。而且不管主动被动,英特尔在官方新闻稿里是认下这事来了

  在英特尔的技术支持和相关配套(比如投资和产销对接)力推之下。无论是X86构架还是ARM构架的平板电脑套件满深圳都是——在厂家来说,赌的是平板电脑这个形态产品的总出货量,消费者谁在乎你是ARM的还是ATOM的?

  这一波浪潮没有胜利者。

  平板电脑大跃进并没有帮助英特尔赢回移动市场。于是英特尔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智能硬件和创客身上——这就发生在当下。

  ARM则更喜欢高性能的智能手机,尤其是近两年来千元智能手机对高计算力的要求,简直是给ARM绑上了多级火箭。但平板电脑?对ARM无功无过。即便是iPad成功,出货量与iPhone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还记得ECU与电动车窗的故事吗?

  但客观上,和当年的四万亿造成了钢铁水泥的产能大过剩一样。平板电脑大跃进造成了(过时的)Android终端产能大过剩。

  这些过剩的产能使得生产平板电脑中的某一个组件可以做到惊人的廉价。比如单纯一个陀螺仪的运行和数据输出;比如摄像头组件和其控制软件;比如WiFi和AP模块;又比如能跑Android版语音交互软件的各种形态的“机器人”……

  是的,直到2015年,英特尔以PC时代惯性冲击ARM市场份额所剩下的硝烟,还没有散尽。

  过剩的平板电脑产能,换了一个形状混入了智能硬件的队伍,而且,一不小心变成了“智能硬件”的主流。

  令英特尔哭笑不得的是,这客观上使得当下智能硬件的主流软硬件环境还是ARM构架和Android4.0。因为平板电脑大跃进的时候,做ARM构架的成本更低,更多小厂易于跟进。

  虽然它们最终要被淘汰掉,但这让英特尔的新技术构架成为智能硬件主流的道路,无端延长了至少几年。

  ARM则淡定的多,既然地位稳固,帮助一步一步往前走就是,你想要高性能,OK我给你试试;他想要新的中间件配套,OK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发;还有,哎你们都给我上64位啊,不上也行,以后没软件支持了……

  哪有什么智能硬件,都是上一次计算力大战剩下的炮灰而已。

  (三)

  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吴昂雄非常职业地回避掉了我的问题,用pull和push解释了ARM生态是怎么往智能硬件时代走的。

  但言语之间,我猜测他是心如明镜的——智能硬件时代,是下一场计算力大战,离开战的时间,还早得很。

  之前我写VR,提到按目前应用在手机上的图形图像解决方案(ARM base),大约需要比现在的旗舰手机快120倍的计算力,才能勉强实现大家畅想的VR体验。这差距类似用着586(嗯,90后们估计都不知道586是啥)指望着能玩3D网游。

  而根据历史规律,这事不是玩游戏用修改器,直接把数值改上去就行。在未来计算速度下的计算构架、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应用方式,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问,谁来颠覆ARM构架?

  ARM的回答很清晰明白:

  他们自己已经在为下一代计算力设备做技术投入,如无意外,颠覆ARM构架的还是ARM自己的生态。

  而英特尔的姿态更加凌厉,他们的目标很简单:

  在智能硬件时代需要计算力升级的过程中,干掉ARM构架。

  无论是Edison也好,Curie也罢,这些新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它们不是CPU,他们是一块芯片大小的功能完全的PC。这样一块PC所延展出的多功能开发板,可以调用的工具、外接的设备等,比以往的ARM构架开源开发板要强大的多。

  而且英特尔正在表现得倾其所有黑科技去支持Edison与Curie的开发者——除了价格稍微有点贵之外,让人感觉是看家的本事都使出来了。

  如果这一役成功,英特尔将拥有不逊于ARM生态的开发者资源——这些开发者在高性能的支持下有可能先尝试更前沿的应用,继而找到重新定义标准的机会。

  在这场看不见的计算力暗战中,双方投入的研发力量将是惊人的。在我的想象中,那是磨刀霍霍的气氛。

  然而明面上,吴昂雄只会轻描淡写的一句:ARM要做的事情比起五年前,实在是多了很多。英特尔则用“宠物智能喂食器”、“DJ智能调音台”的“Peace&Love”范的产品案例来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

  (四)

  以一场战役来比喻这个将在近未来发生的计算力大战的话,现在连“炮火准备”的阶段都还没到。充其量,还在动员兵力和部署后勤。

  一方面是基础技术的突破还远远没满足开战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上一场大战剩下的硝烟,总要等到剩余价值榨干,过剩产能转移消化完毕,再开打才比较经济。

  从人类结绳记事开始,计算力大战就贯穿了文明的始终。工业革命和信息化加速了这种战争的进度。

  消费者总是乐于得见计算力战争的成果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高科技。但所有战争都是残酷的。

  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文明倾轧自不必说。往近了看,在产业上被信息化淘汰的行业每个科技从业者都能说出一二。再具体些,前些年折戟在平板电脑上的深圳商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而当下的智能硬件从业者,几乎都被裹挟进了这场即将发生的计算力大战。而且很不幸的是,一半以上都将成为炮灰——尤其是那些借着平板电脑剩余产能进入智能硬件行业的传统企业和创业者。

  积极的一面是,真正的产业先锋,必然是从这一波产业先烈中诞生。多先烈几次,团队还在,产品力还在,就有成为下一个信息时代首富的机会了。

  时势造英雄——ARM和英特尔也属于英雄,而非时势。

  时势是什么,那是玄学层面的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kj/a44481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