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世人不懂戴志康

世人不懂戴志康

出品 | 创业最前线」旗下「科技最前线」
作者 | ©克虏伯

6天后,53岁的马云就要从阿里巴巴正式退休了,他为阿里现任CEO张勇留下的是一个市值4557亿美元的电商帝国。

而6天前,与马云同龄的中国第一代公募基金大佬戴志康却走向派出所自首,为自己创办的P2P项目捞财宝无法兑付问题兜底。

据悉截至2019年7月末,捞财宝的待偿余额为49.96亿元,祸及2.8万人。

作为和马云一样在大时代中闯出一片天地的大佬,这两位的翻转人生让人唏嘘不已,大家都比较熟悉马云的创业故事,但很少有人真的能看懂戴志康的传奇人生。

时代沉浮

出身贫寒的戴志康在年轻时要比马云的家境差很多,但他却比马云成功的更早。

2007年,在胡润富豪榜上戴志康排名第65位,身价100亿元,而马云则排在148位,身价只是戴志康的一半。

作为国内第一家公募基金——富岛基金的创始人,戴志康的成名也要比马云早了不少。

1981年,戴志康从江苏海门考入北京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4年后又成功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读研,他的人生在短短6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一名农家学子变成了在中信银行行长办公室担任秘书的“金领”。

彼时,戴志康才刚刚23岁,而与他同龄的马云,还在杭州师范读大三。

作为学霸的戴志康远超同龄人的优秀,但他却没有获得满足感,反而对未来充满疑惑,那是他第一次也是人生中唯一一次心中有了漂泊感,因为他已经明显感觉到在那种大单位里“没有背景和来头就没有前途”。

迷茫中,戴志康撞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风口。

1988年海南建省,一大批年轻人南下淘金,戴志康也辞去秘书一职成为其中一员,同期去海南发展的还有王功权、冯仑、潘石屹等,后来这些人成为了地产界的大佬。

此时,马云从大学毕业,但他接受分配成为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一名英语老师。

当时,他母校的校长黄书孟曾对他说:“你到了那个学校,5年以内不许给我出来。”随后,马云果然在当了6年大学老师之后,才开始创业经商。

戴志康虽然在1988年去了海南,但他并没有冯仑、潘石屹他们幸运,后者通过炒房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160多万元,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而戴志康在1988年去海南后成立了“国际金融公司”却长达半年时间里没有一笔生意,最后不得不回到北京找了一份德国德累斯顿银行中方代表的工作。

命运之神很快又眷顾了戴志康。

仅仅在1年之后,他的同学张志平上任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同时兼任海南证券公司董事长,戴志康因而受邀再次来到海南,担任海南证券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2年,戴志康又受命组建国内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富岛基金,自己担任总经理,以每1股面额为1元的价格共筹集了6000万元,采用边发行边投资的方式在房地产、股票方面进行投资运作。

第一年就盈利500万,而此时戴志康才刚刚28岁,可谓春风得意。

1993年,富岛基金的规模由原来的6000万股扩增至1.6亿股。

当时海南的房地产处于上升期,房价从1991年的1400元/平涨到了1993年上半年的7500元/平,涨幅高达435%,戴志康的富岛基金赶上了海南房价上涨的尾声,但在1993年下半年就遭遇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同时股市也遇到调控,富岛基金损失惨重,戴志康赔掉1亿元的说法应该就源于此时。

这一时期的戴志康还帮富岛基金在杭州西郊拿了一块261亩的土地,这块地在1994年交由他成立的浙江证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就是后来著名的杭州湖畔花园小区。

1997年,33岁的马云以每平米2900元的价格共出资45万元买下湖畔花园小区16幢1单元的202室,他就是在这个150平米的房子里开启了阿里的创业之路。

而当时负责开发湖畔花园小区的项目经理,名叫宋卫平,也就是后来杭州绿城集团的创始人。

不得不说湖畔花园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小区。

“327魔咒”

戴志康的“前半生”要比马云过的刺激得多。

1993年,富岛基金亏损严重,但一年后,戴志康和另外一位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同学朱南松成立了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995年2月23日他们迎来了一夜暴富的机会:327国债事件。

“327”曾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品种的名称,它的价值计算方法中,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

当时,传闻财政部会给“327”贴息,于是做多和做空的两方围绕这一传闻开启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对赌。

做空方是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的老总管金生,当时证券投资行业的殿堂级人物,而做多方的代表则是中经开。

这场豪赌的最后结果是在上海交易所的插手下多方获胜,而做空方管金生的万国证券则遭遇了“灭顶之灾”。

在这次对赌中有四大赢家——28岁的魏东获利近2亿、29岁的袁宝璟获利近亿元、34岁的周正毅(后来成为了上海首富)以及30岁的刘汉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彼时,年仅31岁的戴志康也是属于获胜的一方,他和朱南松在当天1个小时的操作里净赚了400万元。

10多年后,朱南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1995年的400万相当于2007年的多少钱?“相当于在后边加一个零了”,他回答说。

试问2007年有几个人能做到1小时赚4000万元?

后来,戴志康和朱南松还炒过苏常柴、四川长虹、上海梅林、电广传媒等股票,他还曾为苏常柴这家公司亲自撰文《增长十倍的股票》和《一面红旗插天下》发在报纸上,论证其发展潜力。

从1995年到1999年4年时间里,戴志康的公司从注册资本20万元发展成了一家净资产2.5亿元的金融集团。

而1999年的马云,才刚刚从北京回到杭州,凑齐了5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阿里。

那时马云与戴志康之间的差距,岂止是百倍。

不过后来在327国债事件中获利颇丰的那批人里,不止一位的人生际遇都像是遭遇魔咒一样:

魏东后来因为抑郁跳楼身亡、袁宝璟四兄弟因故意杀人罪三人被判死刑一人死缓、周正毅因虚报注册资本、操纵证券交易等数罪并罚锒铛入狱16年、刘汉兄弟因涉黑杀人被判极刑。

如今,戴志康因为P2P项目出事,也有人惊呼是“327魔咒”再现。

梦断互金

据说有大师给戴志康算过命,说他这辈子“水越大命越好”。

因此,出生在海门,求学在海淀,发迹在海南的戴志康,在转型房地产时把市场选在了一个名字里有水的地方——上海。

戴志康除了信命,他还曾这样评价过自己:

大家都说我是金融大鳄,其实我觉得我是老鹰,眼光很毒的那种老鹰。

这只老鹰不仅在金融方面眼光狠毒,在地产方面也十分机敏。

那时,在金融领域大起大落的戴志康无疑已手握资本——A股转熊,再加上他在湖畔花园的项目上尝到了甜头,也看准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于是2000年以后他就彻底转型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2001年前后,看到上海房地产市场机会的他,迅速在浦东拿了2000多亩地,足够他的公司开发10年。

这些地皮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也让他的个人身价逐年增加,到2007年时已经身价百亿。

也是在2007年,戴志康主打中式豪宅风格的上海九间堂别墅建成,创业有成的马云也再次买下一套房子,第二次成为了戴志康的业主,如今九间堂的房价是每平米19万多元。

随着带有中式艺术风格的九间堂大卖,戴志康也准备将文艺进行到底。

同年,在上海浦东一块占地3万平米的地皮上,喜马拉雅中心大厦破土动工,据说这个建筑最初的预算是10亿元,不过日本设计师拿出了一个25亿的设计方案,结果戴志康也全盘照收了。

这个方案将艺术酒店、美术馆、大观舞台、创客办公等元素汇集在一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建筑综合体,但戴志康却将对艺术的追求凌驾在了商业之上,并坚持这个项目只租不售。

在投入近30亿元的情况下,这样的投资回本要长达10年,但戴志康在项目失利之后却丝毫不后悔。

同时戴志康还有个更大的动作,就是在2010年初以92.2亿元的价格拍下了上海地王“外滩8-1”地块,而当时上海证大手中的资金却只有不到10亿元。

无奈在2011年底戴志康将这个地王50%卖给了郭广昌的复星,另外50%卖给了潘石屹的SOHO中国,此举直接导致这两位大佬为了争夺上海地王打了3年官司。

直到2015年才由复星全盘拿下告终。

为此,复星付出了760万元的诉讼费,而SOHO中国虽然丢了黄金地块,却在3年里坐享了地皮的升值,净赚了12亿元,倒也是个双赢的局面。

2013年,戴志康的上海证大还曾在南非花6亿元收购一块20平方公里的地皮,准备在10到15年里投资500亿元开发非洲的新金融贸易中心城。

不过,戴志康的海外投资梦还没有实现,2015年他就宣布彻底退出房地产领域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戴志康出事之后,在香港上市的上海证大房地产公司会在当天发声明澄清自己与戴志康的公司没有任何关联。

在退出房地产行业时,戴志康曾说“我不是个物质的人,我是个很精神的人。我把钢筋水泥都卖掉了,留下了所有的文艺和收藏”。

此时的戴志康却没有选择闲云野鹤,反而决定把小微金融作为了自己的主要产业,这也是让他后来身陷囹圄的一个关键抉择。

世人看不懂戴志康为什么固执的将艺术凌驾在商业之上,不顾一切的追求文化地产的概念,也看不懂他为什么后来要选择更难做的普惠金融而不是艺术品收藏。

“我起步是做证券投资出身的,但最后我做普惠金融小额贷款,也是张謇精神给我的启发和引导。”

这句话也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张謇是清末状元,实业救国的大企业家,同时他也是戴志康的同乡和敬仰的偶像。

或许戴志康在最近这5年里更想输出的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他其实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哪怕是他在2015年半价卖掉地产公司时,到手的钱也有12.5亿港元,他还曾透露自己收藏的艺术品甚至比公司的价值都要高。

他完全可以选择轻松的工作,享受后半生的。

不过,张謇对他的影响实在太深远:

我的血液里还是有张謇那种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既然不能参与国家管理,就退而求其次造福一方。他让我很清楚,资本不是我的目的,我做企业不是为了自己。

老实说,我戴志康是很会挣钱的人,我要挣点钱给自己花,根本不是难事。可我有自己的理想,我要造福一方——哪怕现在在社区里做一些一般商人认为很难挣钱的设施。

可惜戴志康选错了行业,P2P爆雷者众多,这位曾经百亿身价的金融大佬如今也成了其中一个,他不仅没能给大众带去普惠,反而让不少投资者蒙受了损失。

结语

作为与马云同龄的大佬,戴志康前半生的经历比马云成功和丰富,后半生的经历则比马云坎坷。

从海南房地产热潮到327国债事件,再到A股90年代的多次暴涨暴跌,2000年后的房地产热潮,甚至是2010年之后的移动互联网,戴志康几乎每个大潮都有参与。

2019年5月,他参加一档企业家采访节目时还透露早期投资音频独角兽公司喜马拉雅FM时,自己是占65%的股份,后来看到创始人余建军及其团队把控力确实很强,所以才逐渐将大部分股份转售,成为了小股东。

不过今年6月份,证大投资已经彻底退出了喜马拉雅的股东行列。

所以,喜马拉雅FM也会在第一时间澄清戴志康出事与自己无关,而戴志康开发的喜马拉雅中心项目官网上,至今仍有一个栏目链接指向了喜马拉雅FM,见证者彼此曾经亲密的关系。

从某些细节来看,戴志康的人生不像是张謇,他反而更像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在巅峰时期创办了胡庆余堂药店,做到了江南药王的地位,其经商失败之后的百余年来,唯有这家药店在为他的人生做着社会价值的注解。

而戴志康在社会价值上的寄托,也许并非是他在金融领域赚过多少钱,身价曾有多高,而在于他在地产上对文化的追求,在移动互联网上对精神空间的慰藉,这些体现在了九间堂、喜马拉雅FM等项目上。

现在人们不懂戴志康,或许多年以后,历史会重新评判他的成败与得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uzhinan.com/hlw/92462.html